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398)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李秀群杨志明邓力解慧琪赵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脂肪
  • 3篇脂肪细胞
  • 3篇体外
  • 3篇前脂肪细胞
  • 3篇细胞
  • 2篇增殖
  • 2篇体外培养
  • 2篇细胞增殖
  • 2篇小肠黏膜
  • 2篇小肠黏膜下层
  • 2篇肠黏膜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变化
  • 1篇生物相容
  • 1篇生物相容性
  • 1篇生物衍生材料
  • 1篇体外诱导
  • 1篇人骨髓
  • 1篇人骨髓基质干...
  • 1篇细胞分化

机构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成都铁路中心...

作者

  • 4篇杨志明
  • 4篇李秀群
  • 2篇赵琳
  • 2篇黄富国
  • 2篇解慧琪
  • 2篇邓力
  • 2篇罗静聪
  • 2篇兰海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体外培养前脂肪细胞与生物衍生材料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的黏附状态
2008年
背景:细胞与支架的成功复合是组织工程重要的技术环节,小肠黏膜下层作为一种生物衍生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同时促血管化能力较强。目的:观察前脂肪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的体外复合情况及其黏附状态。设计、时间及地点:2004-07/2005-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的随机对照细胞观察。材料:前脂肪细胞来源于腰椎创伤前路手术的成年女性腹部皮下脂肪组织。小肠黏膜下层来源于新鲜猪大肠,为白色半透明膜,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制备。方法:将脂肪组织剪碎成颗粒状,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原代前脂肪细胞,传代后加入含有地塞米松、胰岛素、IBMX、吲哚美辛的诱导培养基进行扩增。将小肠黏膜下层预湿,分3种方式,即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10%胎牛血清、10%胎牛血清+DMEM浸泡。取第3代前脂肪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分两种方法接种在小肠黏膜下层:浸渍法是直接向置有小肠黏膜下层的孔内加入1mL细胞悬液;沉淀法是向每个小肠黏膜下层的表面均匀滴入按所需接种密度高浓缩的细胞悬液20μL。主要观察指标:MTT法检测小肠黏膜下层经不同预湿和接种方法对黏附细胞数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电镜观察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的黏附状态。结果:相同接种方法下,经3种方式预湿的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吸光度值基本相似(P〉0.05)。相同预湿方式下,沉淀法接种细胞黏附率显著高于浸渍法(P〈0.05)。采用沉淀法接种复合,接种密度为(2.5~7.5)×10^4/cm^2时黏附细胞数逐渐增多,呈正性相关(r=0.93,P〈0.05),升高至1×10^5/cm^2后黏附细胞数不再增加。接种24h后,前脂肪细胞能够在小肠黏膜下层表面生长,并有突起长出。结论:①小肠黏膜下层给予不同的预湿方式对前脂肪细胞黏附状态无影响,但沉淀法接种复合效果优于浸渍
兰海黄富国杨志明罗静聪李秀群
关键词:前脂肪细胞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分化细胞增殖
体外培养不同代次人前脂肪细胞老化程度的研究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评估不同代次人前脂肪细胞 (Pra)的老化程度 ,为脂肪组织工程选择合适代次的种子细胞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 从成人皮下脂肪组织中分离到Pra ,传代、扩增后 ,选 1~ 18代细胞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传代后的融合速度 ;以衰老相关 β 半乳糖苷酶染色法(SA β Gal)评价不同代次的Pra老化程度。 结果  10代以内的细胞生长较迅速 ,10代后的细胞生长逐渐缓慢 ;18代细胞几乎无增殖趋势。 15代以内Pra的SA β Gal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15~ 18代阳性染色率明显增加 (16.72~ 43 .99% )。结论 各代Pra细胞老化程度不同 ,15代以后的细胞老化明显。
赵琳杨志明邓力解慧琪李秀群
关键词:体外培养脂肪细胞老化程度Β-半乳糖苷酶细胞培养
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的生长与增殖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研究表明前脂肪细胞能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理想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目的:将体外培养的前脂肪细胞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观察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上的生长和增殖情况。方法:将体外培养的前脂肪细胞接种在小肠黏膜下层上作为材料组,设置在孔板内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用MTT法检测前脂肪细胞的相对数量并绘制生长曲线,观察前脂肪细胞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查两组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并观察不同时间点前脂肪细胞生长和黏附情况。结果与结论:从生长曲线可以看出,接种13d后小肠黏膜下层上的前脂肪细胞数高于孔板内培养的前脂肪细胞数(P<0.05),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小肠黏膜下层上的细胞比孔板培养的细胞有更强的增殖能力(P<0.05),两组前脂肪细胞均无明显凋亡。由此可知,前脂肪细胞在小肠黏膜下层具有良好黏附和生长的能力。小肠黏膜下层与前脂肪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兰海黄富国黄富国杨志明罗静聪
关键词:前脂肪细胞小肠黏膜下层细胞增殖生物相容性
人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脂过程形态学变化的观察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了解骨髓基质干细胞 (MSC)诱导成脂分化过程的形态变化 ,为诱导分化阶段的识别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由健康成年女性骨髓组织分离而得的MSC体外培养、扩增后 ,使用成脂诱导复合培养液诱导 6— 3 0d ,每日在Olympus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或油红 O染色。结果MSC在诱导分化前呈长梭形 ,随着分化的进程 ,逐渐趋于椭圆、类圆、直至圆形 ,胞体也逐渐变大。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特征性的形态学变化是细胞内脂滴的变化 (相当于不成熟脂肪细胞和成熟脂肪细胞阶段 ) ,从无到有 ,从胞膜下脂肪小颗粒到脂滴、脂泡 ,经历脂滴的增多和融合过程 ,直至整个细胞充满大脂泡 ,细胞分化进入终末阶段。结论MSC成脂诱导的过程中 ,分化进入不成熟及成熟脂肪细胞阶段因有特征性的脂滴变化而易识别 ,但从MSC分化到前脂肪细胞阶段并无明显的形态学特征 ,可能需通过特异性表达产物来鉴定。
赵琳杨志明邓力解慧琪李秀群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形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