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11ZX08011-001)
-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 相关作者:彭于发李云河李香菊陈秀萍王园园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发与应用及在我国的发展策略被引量:6
- 2013年
- 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发和应用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策略。目前,全球已培育出近50个转基因抗虫水稻品系,大部分均已进入田间试验阶段,鉴于其环境安全性及食品安全性,还未进行商业化种植。本文在对全球转基因抗虫水稻研发和应用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发展面临的机遇及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水稻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目前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研发、应用及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
- 徐秀秀韩兰芝彭于发侯茂林
-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水稻
- 普通野生稻及其与转bar基因水稻杂交F_1代的生存竞争力
- 2013年
- 分别以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崖城居群、万宁居群、东方居群为母本,以转bar基因抗除草剂水稻品种B2为父本,人工杂交得到转bar基因栽野杂交F1代种子(简称"Bar野后代")。从种子活力、农艺性状、结实能力和再生能力等方面,对Bar野后代和普通野生稻的生存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Bar野后代种子的发芽能力总体上高于野生稻;农艺性状方面,单作时Bar野后代与野生稻的分蘖数、剑叶面积相差不大,混作时Bar野后代总体上明显优于野生稻,且Bar野后代的相对竞争力(RCA)强于野生稻;结实性方面,Bar野后代稻穗的结实能力总体上强于野生稻;大部分野生稻的稻茬再生率均高于Bar野后代植株。
- 乔健徐立新俞欢慧李厚奇袁潜华
-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BAR基因普通野生稻
- 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评价技术的发展被引量:4
- 2013年
- 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的定义、成因及其检测评价技术的发展,指出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评价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在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中的应用前景,特别介绍了转基因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生长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从差异基因到代谢途径,再到非预期效应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可为今后创建高效、全面、客观、公正的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和评价技术提供可能的实验模型和理论依据。
- 赵洁刘峙彭于发齐放军
-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基因芯片安全评价
- 不同品种水稻开花量估算模型被引量:3
- 2013年
- 以粳稻、籼稻和不育系3个类型10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观测其逐日开花率和逐时开花率、每日始花穗数和开花总颖花数。利用正态分布函数模拟单穗理论开花率,并考虑温度、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对开花率的影响,建立了开花率差值的逐步回归方程,进一步估算群体开花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的花期、花时性状主要由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粳稻的开花率峰值最明显,出现时间为11:48—12:22,开花历期较长,平均为7.7d;籼稻的峰值出现时间为9:36—10:53,开花历期平均为6.Od;不育系的开花率峰值不明显,开花历期平均为7.0d。研究同时表明,气象条件会改变水稻的开花习性,使逐日和逐时开花率相对差值分别在-16.85%-28.78%和-66.88%~95.03%的范围内波动,其中籼稻和不育系对气象条件的变化敏感程度较高,多数品种的开花率差值与温度、湿度的相关系数通过了0.05或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此,考虑气象条件对开花率的影响,可明显提高单穗开花量的拟合效果,有助于完善群体开花量模型。研究结果对掌握水稻开花生物学特性、了解气象条件对水稻开花习性的影响以及为水稻杂交育种和雄性不育系研究提供依据具有积极意义。
- 胡凝曹明会江晓东胡继超姚克敏
- 关键词:水稻群体粳稻籼稻花期花时开花量
- 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全球开发与利用及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策略被引量:16
- 2011年
- 农田杂草防治是农作物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化学除草剂以其高效、简便、经济的优势,一跃而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中杂草治理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药害(对作物不安全)和抗药性问题。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为培育耐除草剂作物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至今,全世界已培育出大量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品种。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利用为拓宽除草剂的使用范围、减少作物药害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在对国际上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情况进行概述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小农户、多种作物混合种植的模式,提出转基因耐除草剂植物在我国开发利用的前景和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转基因耐除草剂作物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李云河李香菊彭于发
- 关键词:风险管理
- 抗虫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 2011年
- 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为培育高效的抗虫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转基因技术,全世界已培育出众多转基因抗虫植物品系。其中,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的作物品系如Bt棉花和Bt玉米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种植,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问题,如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的潜在影响,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及民众的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多层次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并简要综述了Bt玉米和Bt棉花2种已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种植的Bt作物所表达的Cry蛋白杀虫专一性非常强,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没有毒性;且Bt作物的利用降低了广谱化学杀虫剂的施用量,从而提高了非专一性害虫天敌的种群密度,加强了对害虫的控制,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和农民健康。因此,Bt作物可以作为害虫综合防治(IPM)的一个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加强对害虫的有效控制。
- 王园园李云河陈秀萍武红巾彭于发
- 关键词:BT玉米BT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