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BA806B05)

作品数:27 被引量:295H指数:10
相关作者:姚谦峰黄炜田洁李杰李奎明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建筑科学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5篇密肋
  • 13篇密肋复合墙
  • 13篇复合墙
  • 12篇墙体
  • 12篇密肋复合墙体
  • 12篇复合墙体
  • 8篇抗震
  • 6篇抗震性
  • 6篇抗震性能
  • 5篇载力
  • 5篇密肋壁板
  • 5篇承载力
  • 4篇有限元
  • 4篇密肋壁板结构
  • 4篇混凝土
  • 4篇刚度
  • 4篇板结构
  • 3篇地震
  • 3篇重分布
  • 3篇非线性有限元

机构

  • 16篇西安建筑科技...
  • 7篇同济大学
  • 5篇北京交通大学
  • 3篇沈阳铝镁设计...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西安欧亚学院

作者

  • 19篇姚谦峰
  • 10篇黄炜
  • 4篇李奎明
  • 4篇田洁
  • 4篇李杰
  • 3篇喻磊
  • 3篇魏晓
  • 2篇薛伟辰
  • 2篇章宇明
  • 2篇周铁钢
  • 2篇张茂功
  • 2篇王刚
  • 1篇杨枫
  • 1篇袁泉
  • 1篇赵冬
  • 1篇张荫
  • 1篇杨建宁
  • 1篇贾英杰
  • 1篇岳亚锋
  • 1篇陈平

传媒

  • 5篇西安建筑科技...
  • 3篇建筑结构学报
  • 3篇工业建筑
  • 3篇地震工程与工...
  • 2篇世界地震工程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建筑技术开发
  • 2篇建筑科学与工...
  • 1篇土木工程学报
  • 1篇振动与冲击
  • 1篇工程力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工程抗震与加...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密肋复合墙体非线性数值分析及抗剪承载力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结合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墙体中不同材料的本构模型、墙体中裂缝、多种材料的联结以及墙体边界条件的研究与探讨,运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在试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的基础上,依据极限平衡理论,建立起来复合墙体的斜截面抗剪极限承载力公式。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表明:复合墙体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墙体内力和变形发展的全过程,描述裂缝的形成和扩展,对于实际工程和科学研究具有足够的精度;墙体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公式与实测值吻合较好,具有一定的精度,满足工程设计需要。
黄炜姚谦峰杨建宁周铁钢
关键词:本构模型非线性有限元抗剪承载力
钢筋混凝土双连梁短肢剪力墙结构试验研究被引量:19
2009年
为了研究混凝土材料随机性对结构反应的影响,进行了4片相同的4层1∶3缩尺模型的双连梁短肢剪力墙结构非线性全过程试验研究.为了使各试件彼此相同,消除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结构设计、材料配制、模型施工以及加载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试验获得了荷载-位移曲线、混凝土和钢筋的应变曲线以及墙体局部相对位移曲线.从水平承载力、侧向刚度、位移延性3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各片墙体的反应,研究了结构应变、位移的变异性特征,给出了典型横截面受力状态的变化过程,分析了各试件在破坏特征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随机性与非线性的耦合效应对结构反应所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李奎明李杰
关键词:重分布随机性
考虑阻尼器被动特性的半主动控制算法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研究了半主动阻尼器的被动特性 ,并给出了该被动特性的数学表达式。将该被动特性作为约束引入状态反馈H2最优控制 ,得到双线性不等式约束下的最优化问题 ,并采用路径追踪法求解该问题。最后给出一个 5自由度算例 ,在理想半主动阻尼器的假设下 ,检验了算法 ,结果表明本文方法非常有效 ,并可推广到其他附加线性不等式约束的控制问题。此外 ,数值结果表明 ,对于单个半主动阻尼器 ,最优增益矩阵具有对位反馈的特点 ,可以用普通被动线性粘滞阻尼器代替。
王刚姚谦峰
关键词:半主动控制半定规划阻尼器抗震结构
基于集中损伤力学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连续体模型适用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结构,对于许多工程结构分析来说,连续介质力学并没有提供适宜的理论框架.介绍了采用集中损伤力学方法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基本框架.该方法可用于描述混凝土开裂导致构件刚度退化等不可逆过程.对于构件端部的非弹性铰,使用了半耦合的损伤函数与屈服函数.通过编制的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分别对反复荷载作用下梁柱节点及两构件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喻磊姚谦峰张荫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
密肋复合墙体弹性刚度试验及计算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对9块1/2比例密肋复合墙体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探讨了影响墙体弹性刚度的主要因素;结合密肋复合墙体的特殊构造,建立了墙体的复合材料二相体力学模型;按照混凝土与砌块体积比不变原则对肋梁、肋柱同时加强,得出墙体的弹性计算常数及剪切常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墙体简化为各向同性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墙体弹性模量及剪切模量实用计算公式,为密肋复合墙体的实用弹性刚度计算公式提供了必要的参数,并且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满足实际工程计算需要。
孟海姚谦峰黄炜
关键词:密肋复合墙体弹性抗侧刚度抗震试验
密肋复合墙体在拟动力试验下的抗震性能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密肋复合墙体是密肋壁板结构体系的主要受力构件,其抗震性能及动力特性是密肋壁板结构体系计算理论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密肋复合墙体进行拟动力试验研究,介绍墙体的主要破坏形态和破坏过程;分析墙体的动力反应、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提出墙体的恢复力模型;最后对墙体在不同加速度峰值地震波作用下的破坏程度进行损伤评定。理论研究与试验结果表明:墙体中的砌块、肋格、外框能够在试验的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破坏阶段依次发挥作用,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墙体在遭受小震或中震后,具有稳定的水平承载能力及良好的耗能性能,在遭受大震后,仍具有良好的抗倒塌能力;墙体的恢复力模型可以采用退化四线型;墙体的损伤指数可以用来评定墙体在遭受地震后的破坏程度。
黄炜陈国新姚谦峰
关键词:密肋复合墙体拟动力恢复力模型
砌体填充框架结构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的一种新方法被引量:10
2007年
为合理地评估砌体填充框架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针对工程中常见的破坏模式,基于双参数统一强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填充砌体与外围框架构件之间的剪应力、填充块材的单边效应及中间主应力效应、几何高宽比、框架构件与砌体相对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报道了砌体填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试验结果,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最后,对文献建议的多种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喻磊姚谦峰陈平赵冬
关键词:极限承载能力统一强度理论破坏模式
框支密肋复合墙梁抗震性能分析
2006年
通过对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介绍墙梁的主要破坏形态和破坏过程;分析墙体的受力特点;探讨墙体的承载能力、延性、耗能等抗震性能。并根据前期研究成果给出墙梁在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破坏阶段对应不同的力学模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框支密肋复合墙梁具有良好的组合受力特点,改善了普通墙梁的受力性能。提高了其抗震能力,是一种理想的框支结构受力构件。
魏晓张茂功殷琪祥
关键词:密肋复合墙体抗震能力
密肋复合墙体的静力弹塑性分析被引量:9
2005年
针对新型密肋壁板结构中的复合墙体建立了Push-over分析简化计算模型,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利用大型结构分析程序SAP 2000n对复合墙体进行了罕遇地震作用下的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Push-over分析是对这种新型复合墙体进行弹塑性分析和性能评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由于复合墙体独特的构造特点,使其承力构件(砌块、框格)能够分阶段释放地震能量,从而可有效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和抗倒塌能力.
田洁姚谦峰黄炜
关键词:密肋复合墙体PUSH-OVER分析简化计算模型
密肋壁板结构微观模型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
2005年
密肋壁板结构由密肋复合墙板与隐形框架构成,密肋复合墙板的肋梁、肋柱和填充块是由两种不同的混凝土材料组成。采用梁单元与壳单元建立密肋壁板结构微观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1/10比例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吻合良好,表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是可行的。
袁泉姚谦峰贾英杰
关键词:密肋壁板结构有限元模型地震反应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