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799)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牛云飞李明蒋熙苏佳灿纪方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江苏省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关节
  • 1篇多节段
  • 1篇多节段颈椎
  • 1篇性功能障碍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远期
  • 1篇远期随访
  • 1篇杂交
  • 1篇杂交技术
  • 1篇软组织
  • 1篇软组织挛缩
  • 1篇软组织异常
  • 1篇生物力学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 1篇随访
  • 1篇退变
  • 1篇前路
  • 1篇前路手术

机构

  • 5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作者

  • 4篇牛云飞
  • 2篇李明
  • 1篇王志伟
  • 1篇石志才
  • 1篇张春才
  • 1篇潘思华
  • 1篇曹烈虎
  • 1篇王攀峰
  • 1篇安晓飞
  • 1篇纪方
  • 1篇白玉树
  • 1篇何大为
  • 1篇李全
  • 1篇王丽炳
  • 1篇苏佳灿
  • 1篇李诚
  • 1篇蒋熙
  • 1篇张东华
  • 1篇王翠珠

传媒

  • 3篇实用骨科杂志
  • 2篇中华肩肘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在严重肱骨髁部创伤性骨缺损中的应用及远期随访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髂骨进行解剖性重建在肱骨髁部严重创伤性骨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10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的创伤后肱骨髁部严重骨缺损患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16~60岁,平均36.9岁;原始骨折按 AO/ASIF 肱骨髁部骨折分型:A 3型7例,B1型2例,C2型6例,C3型9例。受伤时间距重建手术时间7~55个月,平均24.7个月。术前曾行1次手术15例,2次手术6例,3次手术2例,3次以上1例。本次手术采用自体髂骨块解剖性重建肱骨髁的内和/或外侧柱,内固定21例,肘关节置换3例。术前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伸18.5°(5°~65°),屈90.5°(85°~125°)。结果2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5~10.5年,平均5.2年。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复查未发现植骨块移位、内固定松动、断裂、骨不连、畸形愈合、迟发性尺神经炎等并发症,其中1例肘关节前方发现异位骨化。术后平均骨愈合时间5.8个月(4~10个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伸9.5°(0°~40°),屈120.6°(105°~145°)。采用改良的 Cassebaum 评分系统评定肘关节功能:优9例,良8例,中6例,差1例,优良率72.4%。结论通过自体髂骨解剖性重建肱骨内外侧髁部的解剖形态,恢复肘关节力线,配合术后早期积极的功能锻炼,可以达到良好的骨折愈合,使肘关节的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蒋熙牛云飞曹烈虎苏佳灿潘思华王攀峰张春才纪方
关键词:髂骨肱骨髁骨不连骨缺损
骶骨次全切除术后骶髂关节重建的有限元分析
2015年
目的评价改良Galveston技术固定骶髂关节时,不同螺钉数量对腰骶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建立骶骨次全切除术后的骨盆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行改良Galveston技术双侧固定腰骶部,分别建立4枚螺钉和6枚螺钉两种内固定方式。施加相同的压力载荷,经计算后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进而比较不同螺钉内固定的模型位移以及内固定器械上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模型经验证与文献中尸体模型实验结果近似,可以认为有效。尽管腰椎固定节段的数目对于腰骶部的刚度和器械整体应力的影响较小,但比较两种重建方式下L5椎弓根螺钉上的应力发现,螺钉数目越少,螺钉上的应力越大,从而也增加了断钉或松动的风险。结论改良Galveston技术腰椎螺钉的数目与螺钉本身的应力有关,减少螺钉会增加断钉及松动的风险,但对棒以及钉尾的应力没有影响。
张东华李诚王志伟王翠珠李全
关键词:骶髂关节生物力学
融合与非融合杂交技术在多节段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颈椎病多节段前路减压手术中融合与非融合技术组合使用的应用指证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颈椎前路融合与非融合杂交技术治疗涉及多个节段的颈椎病18 例,其中男11 例,女7 例,年龄28~52 岁,平均36.7 岁.18 例中,脊髓型颈椎病8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 例,混合型颈椎病7 例.非融合间隙均为1个,其中采用Prodisc-C人工椎间盘置换16 例,颈椎动态稳定器2 例.单间隙融合5 例(椎间盘摘除cage植入),2间隙融合11 例,3间隙融合2 例.术前、术后进行JOA评分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定,按Odom标准评定治疗效果.结果 18 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2.9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未出现钛网下沉、假体松动、颈椎反屈、融合节段假关节形成及二次手术.融合节段术后融合时间平均5.2个月(3~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8分(7~12分)上升至术后平均14.9分(12~17分).末次随访时JOA评分、N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Odom标准评价手术效果,优10 例,良5 例,尚可3 例,优良率83.5%.结论 颈椎病多节段融合手术中选择性组合使用非融合技术,能够减少融合节段,降低长节段融合后邻近节段的应力,为预防邻近节段退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牛云飞何大为石志才安晓飞白玉树李明
关键词:非融合技术邻近节段退变
马尾综合征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1年
马尾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是由于各种外界或内在病因所致马尾神经受压迫引起的腰痛、坐骨神经痛、鞍区感觉障碍及下肢无力、膀胱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症候群。该病最早由Mixter和Barr在1934年报道,然而马尾综合征的定义至今仍没有统一,但多数学者认为,膀胱功能障碍是成立诊断的必要条件。
王丽炳牛云飞李明
关键词:马尾综合征膀胱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马尾神经下肢无力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肘关节僵硬导致的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而创伤是肘关节僵硬的主要原因,10%~15%的患者肘部创伤后会出现肘关节僵硬。肘关节僵硬根据其组织学原因可分为骨组织异常、软组织异常以及两者均异常;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关节内原因和关节外原因[1-2]。尽管对肘关节僵硬病因的进一步认识为其治疗措施的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3-4],但要完全恢复肘关节的运动功能仍非易事。因此,创伤后肘关节僵硬仍是创伤及矫形外科领域的重要难题。一、肘关节僵硬的病因 (一)软组织挛缩 肘关节创伤后,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尤其是关节囊的挛缩与其运动功能的丧失密切相关。
岑晓霞丁徐铭牛云飞
关键词:肘关节僵硬创伤后软组织异常软组织挛缩外科领域关节周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