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5BKS059)
- 作品数:33 被引量:49H指数:5
- 相关作者:孙岩王瑶高扬周小明杨宁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国防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333工程”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形成审思与价值意蕴研究
- 2019年
-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起点、历史逻辑、发展趋向,其深刻审思和独特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所展示的深厚的战略意蕴和长远的实践价值。其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方针论、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的战略主导论、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交锋的战略战术论、构建融通中外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战略支撑论、维护整体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目的论,彰显出深刻的战略意蕴。在具体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应深刻领会其思想的鲜明特色、全面把握理论意义、贯彻体现实践逻辑,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 邬丹
- 关键词:意识形态工作价值意蕴
- 当代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浅析被引量:1
- 2017年
- 互联网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产物和标志,是一把"双刃剑"。深刻认清互联网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实现互联网的有效治理,直接关系着我国国家的安全、发展和稳定。如何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便利作用的同时,积极有效地面对互联网时代给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规范和限制其非法有害的行为,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认真面对的时代课题。
- 孙岩
- 关键词:互联网
- 抗日民主政权中的“三三制”原则对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 2016年
- 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推动革命和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主大旗,在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三三制"民主政权,开辟出一条协商民主的新路,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重要条件。本文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溯"三三制"政权的产生历程及其推进协商民主发展的实践进程,以期为当下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 彭懿现子
- 关键词:协商民主民主实现形式
-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执政党认同因素的现实考量
- 2016年
- 执政党认同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考察当代中国执政党认同的相关问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向。本文通过对执政党认同的中国特性、认同因素、价值旨归等方面的论述,力求从新的视角探寻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选择逻辑,从而为更好地推进中国执政党建设、增强执政党认同提供借鉴。
- 周小明孙岩
- 关键词:执政规律
- 政治动员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动力——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形态演进的考察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凝聚起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是有效推进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在中国现代国家转型的独特历史进程中,政治教化式的思想动员、利益交换式的利益动员与以党和政府权威为基础的法理动员的三重逻辑,始终贯穿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实践探索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三种基本形态,并在各自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推进现代中国国家治理转型的三重动力。对此进行全面分析和考察,对于阐释新时期执政党和社会互动的内在机理,厘清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脉络有着重大的学理价值。
- 高扬
- 关键词:政治动员
- 浅析习近平对思想建党体系的基本建构
- 2016年
- 习近平同志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如何从思想上建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这其中,坚持先进理论指导是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是核心,强化学习教育是关键,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上述思想对于习近平同志"思想建党"的思想体系形成起到了基本建构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 王瑶
- 关键词:思想建党
- 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探析
- 2018年
-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恩格斯继承马克思观点,对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特点等方面的分析体现出国家治理的思想和观点。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通过探析恩格斯国家治理思想,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理论源泉,为厘清国家治理新思路、新方法提供借鉴意义。
- 方智坤
- 关键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治理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形态分类——基于政治动员核心要素的考察
- 2015年
-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就中国而言,大规模的政治动员和广泛深入的发动群众,既是党领导和带领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克服物质和制度资源匮乏,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社会和市场的深刻转型,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主体性、权力意识的增强,政治动员的传统形态也发生变迁。研究和探索治理视阈下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的形态分类对于阐释新时期政党和社会互动的内在机理,厘清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关联和发展脉络有着重大的学理价值。
- 高扬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
- 包容性治理:邻避冲突治理优化的新视角被引量:1
- 2016年
- 邻避冲突作为一个国际性难题,对社会善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传统治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包容性治理以平等、参与、共享为核心理念,为邻避冲突治理优化提供了新视角。在包容性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深入研究邻避冲突的发生机理及政府传统治理模式的不足,探讨邻避冲突治理优化路径,以期为邻避困境的有效解决提供新的思路。
- 王瑶
- 关键词:共享发展
- 执政党认同:主要功能、层次结构及建构逻辑
- 2017年
- 与所有理论发展的脉络一样,执政党认同的主要功能、层次结构、建构逻辑等基础理论是这项理论研究的起点。执政党认同主要具有持续巩固执政合法性、助力提高执政有效性、不断增强政治稳定性等功能。执政党认同分为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次。利益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执政党认同的核心。执政党认同的建构逻辑包括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四个阶段。为提高执政党认同水平,需要从执政党认同的建构逻辑出发,通过加强宣传以增强执政党认同,调查认同倾向以了解执政党认同程度,依据民众评价调整决策以提高执政党认同水平,并最终根据实际行为判断执政党认同层次。
- 周小明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