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5B01)

作品数:3 被引量:287H指数:3
相关作者:杨志臣吕贻忠李保国周虎范如芹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2篇保护性耕作
  • 1篇稻田
  • 1篇栽培
  • 1篇少免耕
  • 1篇少免耕栽培
  • 1篇生物因素
  • 1篇双季稻
  • 1篇双季稻田
  • 1篇团聚体
  • 1篇团聚体特征
  • 1篇平原土壤
  • 1篇维数
  • 1篇免耕
  • 1篇免耕栽培
  • 1篇季稻
  • 1篇非生物
  • 1篇非生物因素
  • 1篇分形
  • 1篇分形维数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1篇周虎
  • 1篇魏湘林
  • 1篇时秀焕
  • 1篇申艳
  • 1篇马月存
  • 1篇黄凤球
  • 1篇张帆
  • 1篇罗尊长
  • 1篇李保国
  • 1篇梁爱珍
  • 1篇吕贻忠
  • 1篇张晓平
  • 1篇杨光立
  • 1篇范如芹
  • 1篇肖小平
  • 1篇杨志臣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湖南双季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被引量:5
2007年
阐述了湖南双季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类型、经济效益、增产作用机理,根据目前现状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肖小平黄凤球魏湘林张帆罗尊长马月存杨光立
关键词:稻田少免耕栽培保护性耕作
土壤CO_2排放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0年
由于当今世界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CO2作为一种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较大的温室气体日益受到重视。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因素很多,本文介绍了土壤呼吸的概念、测量方法,就影响土壤CO2排放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及人类活动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针对未来应加强的土壤CO2排放研究因素方面进行了展望。
时秀焕张晓平梁爱珍申艳范如芹杨学明
关键词: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58
2007年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保护性耕作制度对土壤团聚数量、大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本文采集了华北平原河北栾城试验站经过4年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免耕)与传统耕作(翻耕)处理下原状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粘粒含量等物理性质,重点应用干筛和湿筛法分析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分布和分形维数。【结果】表层(0~5cm)土壤容重的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免耕使表层土壤的容重显著增加;旋耕与翻耕的表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但旋耕使10~20cm的土壤容重明显增加。干筛法分析表明,免耕处理下0~10cm土层大于0.25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均高于旋耕处理和翻耕处理,而旋耕与翻耕处理间没有显著的差异;湿筛法分析表明,土壤中的团聚体以非水稳性团聚体为主,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大小顺序为免耕>旋耕>翻耕;在0~5cm土层内免耕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最小,而旋耕处理下5~10cm的分形维数D值显著高于翻耕、免耕处理,说明旋耕使得该层内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结论】免耕处理促进表层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了其稳定性;旋耕和翻耕处理由于对土壤的强烈扰动,降低了耕作深度内土壤团聚体的团聚度和稳定性;在10~30cm3种耕作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周虎吕贻忠杨志臣李保国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团聚体分形维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