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1K13-01-11)

作品数:6 被引量:40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华胜张梅王晓宁王梦昌席晓平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细胞
  • 3篇预后
  • 3篇淋巴
  • 3篇基因
  • 2篇髓系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淋巴瘤
  • 2篇慢性
  • 2篇慢性粒细胞
  • 2篇慢性粒细胞白...
  • 2篇急性
  • 2篇骨髓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骨髓瘤
  • 1篇心型
  • 1篇形态学

机构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6篇刘华胜
  • 4篇张梅
  • 3篇王晓宁
  • 2篇王梦昌
  • 2篇余方方
  • 2篇席晓平
  • 1篇刘亚琳
  • 1篇习杰英
  • 1篇任娟
  • 1篇刘海波
  • 1篇曾令霞
  • 1篇韦素华
  • 1篇刘心
  • 1篇朱明山
  • 1篇魏双羽
  • 1篇张海玲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国外医学(医...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DNMT3A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采用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方法评价DNMT3 A基因突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预后间的关联。方法: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方法体系,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Ovid、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收集关于DNMT3A基因突变对AML预后影响的文献,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筛选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评价方法学质量,提取临床对照试验数据,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个临床对照试验,合计1493例研究对象。 Meta分析结果显示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与无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比较,两组完全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1.034,P=0.905,95%CI:0.596~1.796),但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无病生存期( HR=2.84, P=0.002,95%CI:1.063~4.613)和总生存期( HR =1.99, P=0.000,95%CI:1.463~2.510)均较无DNMT3 A基因突变患者缩短。结论:DNMT3 A基因突变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席晓平曾令霞余方方刘华胜
关键词:DNA甲基转移酶突变预后
WT1基因在白血病与非白血病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4
2014年
本研究旨在探讨WT1基因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Q-PCR)方法,分析228例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血液肿瘤患者骨髓细胞WT1基因及内参基因(ABL)拷贝数,以NQ比值(WT1基因拷贝数/内参基因拷贝数的公式)计算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患者WT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将患者分为19岁以下患者组、19-50岁患者组和50岁以上患者组,三组间WT1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将以上患者重新分类为45岁以上组和45岁以下组,检测结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3血液肿瘤初诊组与治疗组WT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非常显著(P<0.01),但治疗后3年内各阶段WT1基因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白血病初诊组与白血病治疗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非白血病初诊组与治疗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4白血病组WT1基因的表达与非白血病组WT1基因表达之间的差异显著(P<0.01),白血病初诊组与非白血病初诊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白血病治疗组与非白血病治疗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WT1基因是白血病患者初诊时预后评估、治疗中微小残留效果检测的可靠指标,尚未发现WT1基因表达水平在非白血病的血液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治疗前后存在差异,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刘华胜朱明山张海玲魏双羽王晓宁席晓平余方方习杰英王梦昌张梅
关键词:WT1基因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粒变与急淋变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本研究旨在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粒变及急淋变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差异,为分层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实验学基础。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09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31例CML急变期临床资料,其中24例急粒变及7例急淋变,对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嗜酸及嗜碱细胞百分比、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CML急粒变患者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别,在外周血及骨髓中易见嗜酸及嗜碱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于外周血,且外周血及骨髓中嗜酸及嗜碱细胞少见。7例CML急淋变患者均为B系ALL,均表达CD10、CD19、CD34、HLA-DR,淋系积分≥1.5分;2例同时伴髓系CD13及CD33表达,髓系积分均为1分。24例慢粒急粒变患者主要表达CD33、CD13、CD38、CD34、CD11b及HLA-DR,髓系积分≥2分,其中2例伴淋系积分别为0.5、1分。31例CML患者初诊时检测Ph染色体100%阳性,其中CML急粒变患者有3例同时检出其它染色体畸变。CML急粒变及急淋变患者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者的总生存率高于未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者。结论:CML急淋变患者外周血嗜酸及嗜碱细胞较CML急粒变患者少见,B系ALL多见,主要表达CD10及CD19;CML急粒变患者主要表达CD33、CD13、CD38、CD34、CD11b及HLA-DR;慢粒急变期患者均可伴有其他系抗原表达,但一般积分小于2;CML急粒变患者常伴有Ph染色体以外的畸变;CML急粒及急淋变患者总生存率无明显差异,但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者总生存率优于未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者。
刘亚琳王晓宁刘华胜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慢性期和加速期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耐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和加速期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CML慢性期患者12例,加速期患者11例,采用尼洛替尼治疗后分别对疗效、LDH 及a-HBDH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12例慢性期患者6例获得CHR ,获得缓解的中位数时间为35 d;加速期11名患者中3例获得CHR ,获得缓解的中位数时间为41 d。慢性期患者治疗后LDH 及a-HB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加速期患者经治疗后LDH 及a-HBDH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慢性期及加速期患者治疗期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Ⅲ~Ⅳ级PL T、WBC、HB下降,非血液系统并发症主要体现在发热、皮疹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尼洛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CM L患者具有较好的缓解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康娅刘华胜张梅
关键词:尼洛替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
髓系抗原表达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及疾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本研究旨在观察髓系抗原表达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造血重建及疾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20例行allo-HSCT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伴有髓系抗原表达(My+ALL),15例不伴髓系抗原表达(My-ALL)。观察My+ALL与My-ALL患者allo-HSCT后造血重建及疾病预后的差异。结果表明,My+ALL患者allo-HSCT后血小板植入不良较My-ALL患者多见。My+ALL患者中3例出现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其中2例局限型,1例皮肤广泛型);My-ALL患者中3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其中2例为Ⅰ度,1例为Ⅱ度;5例出现cGVHD,其中3例局限型,2例广泛型。两组患者1年及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和85.7%,53%和69.8%,1年及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3%和54.7%,26%和27.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系抗原表达可能对AL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植入有不良影响。My+ALL与My-ALL患者移植后1年及2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王晓宁刘华胜张梅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抗原表达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
生发中心与非生发中心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比较生发中心型(GCB)与非生发中心型(non-GCB)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发病特点和预后因素,为临床分层诊治和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2010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并在病理科经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DLBCL患者168例,按照Hams分型标准,分为GCB和non-GCB两类,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组织学分类;整理追踪其中45例non-GCB和25例GCB患者,分析其发病时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Ki67指数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关系。结果临床特点为:168例DLBCL患者中non-GCB型126例、GCB型42例,non-GCB型与GCB型在发病年龄和男女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85、0.157);组织学分类为non-GCB型中60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66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25例;GCB型中15例发生于淋巴结节内,27例发生于结外,其中胃肠道15例;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占35.7%,而non-GCB型原发于胃肠道占19.8%,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P=0.036);预后分析显示non-GCB型和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75、0.414、0.863)。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26)。结论 DLBCL中non-GCB型比GCB型更常见,nonGCB型与GCB型发病年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GCB型中原发于胃肠道明显高于non-GCB型;起病时临床分期、LDH水平、以及60岁以上(包括60岁)和以下组在non-GCB型和GCB型中无明显差异,而non-GCB型患者IPI评分值(3-5)、Ki67(≥80%)均高于GCB型,提示non-GCB型DLBCL预后较差,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应以二线方案为主。
韦素华张梅王梦昌刘心任娟刘海波康娅刘华胜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KI67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