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NA03600)

作品数:15 被引量:75H指数:7
相关作者:钟蕾陈小荣贺浩华朱昌兰彭小松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杂交
  • 11篇超级杂交
  • 9篇晚稻
  • 8篇杂交晚稻
  • 8篇早稻
  • 7篇旱涝
  • 6篇秧苗
  • 6篇秧苗素质
  • 6篇杂交早稻
  • 6篇内源
  • 6篇内源激素
  • 5篇超级杂交晚稻
  • 4篇内源激素水平
  • 4篇旱涝急转
  • 3篇氮肥
  • 3篇氮肥利用
  • 3篇调节力
  • 3篇叶片
  • 3篇杂交稻
  • 3篇生理机制

机构

  • 20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20篇钟蕾
  • 18篇陈小荣
  • 17篇贺浩华
  • 15篇朱昌兰
  • 14篇彭小松
  • 12篇傅军如
  • 11篇欧阳林娟
  • 11篇贺晓鹏
  • 6篇熊强强
  • 5篇胡丽芳
  • 5篇边建民
  • 4篇孙嘉
  • 4篇肖自京
  • 4篇汤国平
  • 2篇刘灵燕
  • 2篇黄磊
  • 1篇孙晓棠
  • 1篇严崇虎
  • 1篇周大虎
  • 1篇徐杰

传媒

  • 5篇核农学报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2篇生物灾害科学
  • 2篇中国作物学会...
  • 2篇2017年中...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6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分蘖期旱涝急速转换对杂交晚稻产量形成和叶片光合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旱涝急转、旱涝并存、旱涝交替"事件(Drought-Flood Coexistence简称DFC)是华南地区、长江流域夏季频发的一种气象灾害,它是指在同一季节内一段时间特别旱,而另一段时间特别涝,旱...
邓艳钟蕾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边建民胡丽芳欧阳林娟贺浩华
关键词:超级杂交晚稻分蘖期产量及其构成内源激素
不同产量晚稻品种分蘖期动态密度稀化下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与生理机制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探明生育前期动态密度稀化下不同产量双季晚稻品种群体自动调节力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以五丰优T025和昌优10号为材料,于分蘖期进行递次间蔸密度稀化处理,分析了产量及其构成、干物质量(DMW)、比叶重(SLA)、叶面积指数(LAI)及倒2叶内源激素含量等。结果表明,间蔸稀化处理后两个品种单位面积产量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不同程度上升,同一密度下五丰优T025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昌优10号,变异系数和极差则低于后者;五丰优T025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昌优10号;五丰优T025间蔸稀化处理下单株产量较对照(不间蔸)上升的幅度大于昌优10号,且其极差率更大;前者个体对群体的补偿力强于后者,主要是其单株有效穗数优势明显;五丰优T025个体通过增强分蘖数、增加单株干物质积累、减缓抽穗至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比叶重的下降速率来弥补群体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及干物质积累下降的能力强于昌优10号;间蔸稀化处理减缓了两个品种抽穗后倒2叶生长抑制类激素ABA含量的上升及生长促进类激素ZR、IAA和GA3含量的下降速率,且总体上五丰优T025该能力强于昌优10号。
陈小荣肖自京孙嘉钟蕾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贺浩华
关键词:晚稻生理机制
不同产量潜力杂交早稻品种的群体自动调节力差异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对比分析2个杂交早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不同密度下的分蘖、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叶绿素、根系伤流及内源激素含量动态,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超级稻品种淦鑫203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为7.73%,极差率为19.70%,平均为7 745.95 kg/hm2,对照品种淦鑫206单位面积产量变异系数为9.22%,极差率为24.10%,平均为7 469.90 kg/hm2,表明淦鑫203群体自动调节力明显强于CK品种淦鑫206,调节性能是每穗总粒数与单株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间协调互动平衡之结果;淦鑫203低密度和高密度下的单株茎蘖数均值差距较淦鑫206大,升降更平缓;淦鑫203相同密度处理下的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能力强于淦鑫206,随生育期的波动性大于后者;相同密度下各生育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淦鑫203高于淦鑫206,除完熟期外,各生育阶段淦鑫203叶面积指数的变异系数和极差率小于淦鑫206,且其随生育进程的升降更为平缓;相同密度处理下淦鑫203齐穗期倒二叶叶绿素含量高于淦鑫206,完熟期则低于后者,淦鑫203叶绿素起降幅度高于淦鑫206;淦鑫203抽穗后根系伤流量低与高密度间的差距明显小于淦鑫206,但随生育推进下降更为平缓;相同密度下淦鑫203各生育阶段倒二叶ABA含量高于淦鑫206,但不同密度下随生育进程而上升的幅度小于淦鑫206;相同密度下淦鑫203倒二叶ZR含量随生育进程而下降的幅度小于淦鑫206,淦鑫203高密度处理在不同密度下的倒二叶ZR含量最高,但下降幅度也最大,淦鑫206则为低密度下最高,下降幅度最小;总体上,相同密度下各生育阶段淦鑫203倒二叶IAA和GA3含量高于淦鑫206,但不同密度处理下波动性高于淦鑫206。
陈小荣孙嘉肖自京钟蕾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贺浩华
关键词:杂交早稻生理机制
双季杂交早稻秧苗素质对产量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以产量性能差异大的双季杂交早稻超级稻品种淦鑫203和对照品种淦鑫206为材料,比较了2个品种不同秧苗素质下分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性,测定了水稻各主要生育阶段倒二叶内源激素含量,分析了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2个品种低素质秧苗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淦鑫203和淦鑫206低素质秧苗较正常秧苗单产分别下降6.23%和8.60%,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分别下降8.70%和17.00%、6.65%和1.89%、1.31%和3.35%、2.08%和0.78%;低素质秧苗下,淦鑫203较淦鑫206单株茎蘖数的起降幅度更为平缓,成穗率更高;随生育推进,2个水稻品种不同素质秧苗大田期倒二叶ABA含量均持续升高,ZR含量持续下降,但淦鑫203变化幅度均较淦鑫206更为平缓;IAA、GA3含量变化则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至抽穗期达峰值,淦鑫203明显高于淦鑫206;同时IAA和GA3含量各主要生育时期均为低素质秧苗下较低,且其变化幅度更大;低素质秧苗下,从分蘖盛期至乳熟期淦鑫203倒二叶生长促进类激素总和(IAA+ZR+GA3)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的比值均高于淦鑫206,且其总体下降也更平缓;淦鑫203不同素质秧苗下齐穗后生长促进类激素ZR、IAA和GA3与ABA的比值均高于同期淦鑫206;2个品种不同素质秧苗下产量及其形成、分蘖动态及4种内源激素的产生与调节方式存在差异,认为苗期逆境胁迫导致低秧苗素质,大田恢复正常管理下反弹性生长补偿能力与品种产量稳定性能有关。
陈小荣孙嘉肖自京钟蕾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贺浩华
关键词:秧苗素质内源激素
不同旱控育秧方式对杂交晚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2014年
选用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以水播水育喷施多效唑育秧方式为对照(CK),重度干旱复水重肥育秧(T1)和轻度干旱复水喷施多效唑育秧(T2)为处理,考察秧苗素质、移栽后一个月内分蘖及倒二叶叶绿素含量动态,成熟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收获指数等。结果表明:移栽时T1株高、倒二叶叶长极显著高于T2及CK,其单株分蘖数则极显著低于后者,而3种育秧方式下叶龄、茎基宽、白根数、倒二叶叶宽、倒二叶叶角、植株鲜重、根干重和植株干重均无显著差异;移栽后第3至12天T1倒二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极显著低于其它两种育秧方式,移栽后15~30 d 3种育秧方式间无显著差异。T2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育秧方式,较CK和T1分别高出24.60%和23.07%,这与其单株有效穗数较T1多19.80%,结实率较CK高7.91%相对应。T1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K,T1、T2、CK依次为59.89%、59.03%、56.82%。轻度干旱复水联合喷施多效唑控苗是较为理想的双季杂交晚稻长秧龄育秧方式。
钟蕾黄文赟
关键词:杂交晚稻育秧方式秧苗素质
2个杂交晚稻品种不同秧苗素质下产量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差异性被引量:4
2014年
探讨了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性能品种苗期秧苗弱化处理后大田期恢复正常管理下分蘖及内源激素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水稻品种低素质秧苗条件下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昌优10号低素质秧苗较正常秧苗产量、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分别下降5.03%和6.97%、12.11%和10.50%、5.84%和7.21%、4.46%和9.0%、2.52%和4.05%;低素质秧苗下,五丰优T025较昌优10号单株茎蘖数上升速度快,苗峰值高,下降更为平缓;2个水稻品种大田倒二叶ABA含量均随生育推进持续升高,ZR含量持续下降,IAA和GA3含量先升后降,抽穗期达峰值;低秧苗素质下五丰优T025各生育阶段ABA含量明显低于昌优10号,ZR含量均明显高于后者;总体上,五丰优T025正常秧苗下各生育阶段IAA和GA3含量高于低素质秧苗,昌优10号则相反;2个水稻品种不同秧苗素质下分蘖盛期至抽穗期生长促进类激素总和(IAA+ZR+GA3)与ABA的比值呈上升走势,后开始下降;2个水稻品种齐穗后生长促进类激素IAA、ZR、GA3与生长抑制类激素ABA的比值均是正常秧苗低于低素质秧苗。双季杂交晚稻秧苗期生理性胁迫—大田恢复解除下反弹性生长补偿能力与品种产量稳定性能密切相关。
陈小荣孙嘉肖自京钟蕾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边建民胡丽芳贺浩华
关键词:杂交晚稻秧苗素质内源激素
抽穗后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产量形成和叶片δ13^C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9
2013年
为探明生育后期干旱复水对双季杂交晚稻不同产量潜力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形成的生理机制,选择超级稻品种五丰优T025和对照品种金优207,于抽穗后进行干旱8d复水处理,分析了2个品种结实和产量、干旱前后倒二叶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干旱复水处理下2个品种水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及单株产量较对照(保持水层)表现出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结实率五丰优T025和金优207分别下降12.07%和7.67%,千粒重下降5.23%和9.09%,单株产量下降13.54%和27.14%,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未发现产量补偿效应。抽穗后干旱处理下倒二叶δ13C值,五丰优T025大幅上升,复水后呈现出先下降,至第6天又开始上升的特点,金优207则大幅下降,复水后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干旱复水处理与对照之间的差距更大。总体上,对照条件下,抽穗至其后20d,随生育推进,2个品种倒二叶内源ABA和GA3含量呈上升而IAA含量则下降趋势,ZR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特点。干旱处理下2个品种表现为ABA含量上升,复水后呈先下降后上升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处理与对照之间差距更大;干旱复水处理条件下:2个品种IAA含量均下降,五丰优T025处理与对照间的差距明显小于金优207;五丰优T025 GA3含量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金优207表现出干旱处理结束日急剧下降至最低点,复水后缓慢上升特点;2个品种ZR含量呈现出先上升至最高值再下降特点,五丰优T025较金优207处理与对照之间差距更小。抽穗后干旱处理将启动稻株体内抗衰老机制,复水后将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激活稻株体内生长促进因子并抑制生长抑制因子,但其效果十分有限。
陈小荣刘灵燕钟蕾朱昌兰彭小松贺晓鹏傅军如欧阳林娟贺浩华
关键词:内源激素
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超级杂交早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7年
为了探明"旱涝急转"对水稻稻米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为材料,采用桶栽方式,分别于分蘖期和幼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CK)、"干旱不涝"(F1,T1)、"不旱淹涝"(F2,T2)及"旱涝急转"(F3,T3)等处理,分析了稻米品质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分蘖期"旱涝急转"对稻米品质影响总体较小,仅稻米垩白度较CK下降较为明显,其余稻米品质指标与CK间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则显著降低整精米率、粒长和胶稠度,降幅分别达20.05%、9.70%、29.35%,各处理间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旱涝急转"处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较CK分别增加5.64%和20.39%,而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蒸煮品质均不同程度下降;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不同水分胁迫下超级杂交早稻单株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处理较CK单株产量分别下降30.27%和43.37%,分蘖期处理主要为每穗总粒数和单株有效穗数下降,幼穗分化期处理主要为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总体上,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较分蘖期"旱涝急转"对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及产量形成的不利影响更大。
熊强强沈天花钟蕾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贺浩华
关键词:超级杂交早稻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旱涝急转
旱涝急转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叶片δ13C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研究背景】杂交水稻,尤其是具有高产潜力的超级稻品种产量稳定性是长期困扰稻作界的科学难题。干旱、洪涝灾害作为主要的气象灾害,长期以来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巨大威胁。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水稻受到不同...
熊强强钟蕾沈天花陈小荣贺浩华
关键词:超级杂交早稻旱涝急转光合作用渗透调节物质
文献传递
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对双季超级杂交稻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桶栽方式,以超级杂交早稻品种(淦鑫203)、超级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于穗分化初期设置不旱不涝(对照CK)、轻旱不涝(T11)、重旱不涝(T2)、不旱轻涝(T3)、不旱重涝(T4)、重旱轻涝(T5)、重旱重涝(T6)、轻旱轻涝(T7)和轻旱重涝(T8)处理,分析各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净光合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旱"、"涝"及"旱涝急转"使超级杂交早、晚稻单株产量不同程度下降,早稻T1、T2、T3、T4、T5、T6、T7和T8单株产量分别比CK降低8.89%、21.42%、8.33%、12.04%、19.65%、31.23%、15.39%和17.29%,晚稻分别降低6.21%、15.06%、7.77%、11.53%、17.40%、20.85%、13.46%和11.70%,早、晚稻以T2和T6处理产量下降较多,尤其T6处理产量降幅最大,表明单纯前期轻旱(T1)和后期轻涝(T3)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单纯前期重旱(T2)和后期重涝(T4)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大,T2比T4对产量的影响更大,且重旱重涝处理下水稻单株产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叠加减产效应。产量构成上,早、晚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较大幅度降低了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二次枝梗数,各处理对产量构成的影响规律与单株产量大致相同。(2)早、晚稻"旱"、"涝"及"旱涝急转"等处理结束初期与CK比较,其茎、叶干物质量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早、晚稻成熟期T6处理穗干物质量分别比CK下降33.40%、19.88%,表现为穗型变小。(3)"旱"、"涝"及"旱涝急转"使早、晚稻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降低,其中早、晚稻均以T6处理的SPAD值降幅最大,且与CK一直呈显著性差异。(4)至抽穗期,早、晚稻叶片净光合速率均以T6处理最低,分别比CK下降37.57%、10.17%。研究结果说明,生长前期重旱后期急转重涝对早、晚稻成熟期穗部干物质量及总干物质量的影响最大,重旱重涝急转表现为叠加损伤效应。
熊强强钟蕾沈天花陈小荣朱昌兰彭小松傅军如贺浩华
关键词:穗分化期旱涝急转干物质光合速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