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0809)

作品数:87 被引量:601H指数:13
相关作者:涂悦张赛程世翔徐忠伟刘洋更多>>
相关机构: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后勤学院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7篇创伤
  • 23篇颅脑
  • 20篇脑创伤
  • 19篇颅脑创伤
  • 16篇蛋白
  • 14篇细胞
  • 12篇脑损伤
  • 9篇受体
  • 9篇受体相互作用...
  • 9篇相互作用
  • 9篇相互作用蛋白
  • 8篇基因
  • 8篇胶质
  • 8篇胶质瘤
  • 7篇小鼠
  • 7篇颅内
  • 6篇亚低温
  • 6篇水肿
  • 6篇重型
  • 5篇动脉

机构

  • 49篇武警后勤学院...
  • 27篇武警后勤学院
  • 12篇中国人民武装...
  • 1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1篇武警部队
  • 10篇上海市第四人...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天津市北辰医...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中国人民武装...
  • 2篇解放军第三医...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 1篇武警北京总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安县人民医院

作者

  • 46篇涂悦
  • 32篇张赛
  • 27篇程世翔
  • 14篇徐忠伟
  • 9篇刘洋
  • 7篇孙洪涛
  • 7篇王婧怡
  • 5篇张国禄
  • 4篇杨细平
  • 3篇张海博
  • 3篇陈旭义
  • 3篇李杰
  • 2篇孙世中
  • 2篇孙圣凯
  • 2篇张民
  • 2篇邱晓伟
  • 2篇胡群亮
  • 2篇赵明亮
  • 2篇马铁柱
  • 2篇赵琳

传媒

  • 16篇中国医药
  • 6篇中华神经外科...
  • 6篇中华神经创伤...
  • 5篇中国综合临床
  • 5篇中国医药导报
  • 4篇中华行为医学...
  • 3篇医学综述
  • 3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解放军预防医...
  • 2篇广西医学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武警医学
  • 2篇遵义医学院学...
  • 2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武警后勤学院...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

  • 12篇2020
  • 16篇2019
  • 9篇2018
  • 19篇2017
  • 8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转录组学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基因表达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基因表达变化及颅脑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应用细胞损伤仪(CICⅡ)建立细胞牵张损伤模型,各项参数分别设定为:脉冲时间为50ms、计量阀门压力为0.165MPa,使气体脉冲压为(O.021±0.001)MPa。采用Trizol法提取损伤组和对照组的细胞RNA,进行mRNA测序,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和生物信息分析软件(IPA)进行信号通路分析,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对定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在2个样本中,分别得到1431万个和1551万个读段,鉴定出15018个基因在2个样本中均有表达。差异表达基因有1424个,相较于对照组,损伤组上调1198个基因,下调226个基因(P〈0.01)。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缺氧诱导因子10[抗体(HIF-1α)及ZFP36表达均下调,并发现了TBI后13个差异表达基因,构成了以HIF-1α和ZFP36为中心的调控网络。在该网络中,HIF-1α受EGLN2和ZFP36的调控,并与PER1相互作用,同时调控多个下游基因的表达,如H2AFX、ABCF2和SLC39A7。结论颅脑损伤12h,HIF-1α在mRNA水平分别受到ZFP36、HNRNPD和EGLN2的调控而下调,并进一步调节H2AFX的表达,进而阻止神经细胞凋亡,促进了神经细胞的损伤修复。
廖吉连程世翔衣泰龙孙洪涛徐忠伟涂悦张赛
关键词:颅脑损伤转录组基因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MHT)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sTBI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常规治疗)组、MHT组、EPO组和MHT+ EPO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MHT组、EPO组、MHT +EPO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MHT(32 ~ 35℃并维持1~7d)、EPO(静脉注射75 ~ 100 IU/kg,每周3次)以及MHT+ EPO进行相同疗程的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7天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水平变化,观察治疗前后颅内压、3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以及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KPS)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7d内各组患者均无丢失病例.治疗第1、3、7天后,MHT组、EPO组和MHT+ EPO组颅内压值及其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均明显降低,而MHT+ EPO组患者颅内压和β-淀粉样蛋白水平较其他3组明显下降(P<0.01).3个月后,MHT+ EPO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3组[(11.1±1.4)分比(7.6±1.1)、(9.5±1.4)、(9.5±0.9)分](P<0.01).6个月后,MHT+ EPO组GOS评分[(4.3±0.7)分比(3.1 ±1.0)、(3.8±1.0)、(3.8±0.8)分]和KPS评分[(76±14)分比(54±11)、(63±16)、(64±13)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MHT组和EPO组(P<0.01).结论 亚低温联合EPO治疗能明显降低sTBI患者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
程世翔涂悦张赛
关键词:重型颅脑创伤亚低温治疗促红细胞生成素Β-淀粉样蛋白
精确显微技术条件下构建脊髓损伤模型的脊髓离断状态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项常用于大脑临床研究中的技术,但很少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或预后。目的:采用显微技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测脊髓离断情况,这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损伤模型。方法:健康SD大鼠12只在精确显微技术下制备脊髓损伤模型,6只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用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大鼠造模后脊髓离断情况,用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利用斜坡实验和BBB评分评价大鼠造模后的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苏醒后双下肢全瘫、尾巴不能摆动、尿潴留;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显示其T10段脊髓完全离断;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形较对照组均未引出;造模后1 d、造模后1,2,4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说明精确显微技术能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且在弥散张量成像图像上清晰可见T10段脊髓完全离断。
李晓寅陈旭义涂悦刘英富徐云强杨晓青李瑞欣李娜李建国
关键词:脊髓损伤显微技术弥散张量成像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应用脑皮质撞击仪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应用电子脑皮质撞击仪(eCCI)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颅脑损伤所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Spraque-Dawley(SD)大鼠2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和颅脑创伤组,每组10只.应用eCCI对颅脑创伤组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区行精确撞击(打击速率4 m/s,打击时间200 ms,打击深度4 mm).假手术组仅用牙科钻开骨窗(5 mm ×5 mm),消毒后缝合头皮但不做打击.伤后48 h应用多普勒血流量计测定2组大鼠脑和胃黏膜表面局部血流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和胃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致伤48 h后,颅脑创伤组脑组织血流量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40.2±1.9)ml/(min·100 g)比(107.6±3.4) ml/(min·100 g)](P <0.01).假手术组和颅脑创伤组胃黏膜表面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9±2.0)ml/(min·100 g)比(42.1±1.0)ml/(min·100 g)](P<0.01).致伤48 h后,光镜下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正常,结构完整,胞核蓝染,胞质呈粉红色;颅脑创伤组大鼠脑组织损伤灶周围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结构排列紊乱,局部脑组织变性坏死,逐渐形成瘢痕,伴大量红细胞渗出.假手术组大鼠胃组织基本正常,黏膜表层结构完整,黏膜下层未见明显嗜酸性炎细胞渗出;颅脑创伤组大鼠胃组织可见黏膜表层细胞、腺胃细胞变性、脱落,伴红细胞渗出,黏膜下可见嗜酸性炎细胞浸润.结论 大鼠颅脑创伤后存在应激性溃疡,应用脑皮质撞击仪可成功建立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大鼠模型.
邱晓伟程世翔涂悦张赛
关键词:颅脑创伤应激性溃疡动物模型
镇静镇痛集束护理对ICU气管插管患者谵妄的影响被引量:23
2018年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集束护理策略对ICU气管插管患者谵妄的影响。方法依据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8月转入ICU的80例行气管插管患者,作为集束化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进行规范化镇静镇痛集束护理措施。另取同期转入ICU的80例气管插管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疾病诊断例数分布、使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谵妄发生率、谵妄类型(安静型、躁动型或混合型)及持续时间。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疾病诊断例数分布、使用镇静镇痛药的情况、APACHEⅡ评分、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谵妄的发生率及谵妄的构成类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谵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镇静镇痛集束的应用可有效降低气管插管患者的谵妄持续时间,可能对改善预后起到积极作用。
孙福月杨宁李超麻苗
关键词:谵妄气管插管
目标体温管理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目标体温管理指将患者核心体温降低至特定温度以修复或减轻由血液灌注不足导致的组织损伤,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但是随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愈发广泛,关于目标体温管理的应用范围与疗效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争议。我们将从目标体温管理的机制、实现方法以及其在疾病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加深对目标体温管理的理解以及优化目标体温管理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吴焕成刘洋王恺陈旭义涂悦
关键词: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颅脑创伤
生酮饮食治疗线粒体疾病引起的难治性癫■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9年
线粒体疾病是由氧化呼吸链功能和三磷酸腺苷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其引起的难治性癫痫发作通常给予除丙戊酸钠外的传统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但在用药选择上有着很大的限制性。生酮饮食是一种针对难治性癫痫,尤其是氧化呼吸链复合体Ⅰ缺陷引起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治疗方式。对生酮饮食神经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善线粒体疾病引起的难治性癫痫以及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庞西朋麻然平涂悦张赛陈旭义石娜娜刘洋
关键词:生酮饮食难治性癫痫线粒体疾病
微创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不同血肿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微创与去骨瓣血肿清除术治疗不同血肿量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HBG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脑科医院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282例HBGH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检查,并通过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血肿手术组和去骨瓣血肿清除术组。比较2组手术15 d后患者的意识状态(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患者住院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情况。结果 (1)对于血肿量为30~49 ml、50~69 ml的患者,微创与去骨瓣2组间手术后15 d GCS评分无明显差异,而对于血肿量为70~100 ml的患者,去骨瓣组手术后15 d GCS评分优于微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2,P<0.05);(2)对于血肿量为30~49 ml的患者,微创组手术后15 d NIHSS评分优于去骨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8,P<0.05),而对于血肿量为50~69 ml、70~100 ml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血肿量为30~49 ml的患者,微创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去骨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94,P<0.05),而对于血肿量为50~69 ml、70~100 ml的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于血肿量为30~49 ml、50~69 ml、70~100 ml的患者,微创与去骨瓣2组间并发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HBGH,血肿量较小患者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佳;中等出血量患者采用微创与去骨瓣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异;血肿量较大者使用去骨瓣手术对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效果较微创更好。
于泽奇江继鹏董晓煜王婧怡
关键词:微创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83例sTBI合并ATC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IT)、凝血时问(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PT、AFIT、Tr、FIB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不会增加sTBI合并ATC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的风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杨细平涂悦孙洪涛赵明亮刁云锋张赛
关键词:外伤性脑损伤亚低温
基于GEO数据库对颅内动脉瘤形成与破裂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基于GEO数据库挖掘与颅内动脉瘤(IA)形成和破裂相关的潜在基因。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收集IA人群研究的mRNA基因芯片共计133例。在GEO2R平台内对各组的数据做差异mRNA基因分析,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并完成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筛选出的差异基因导入String在线数据库,获得差异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筛选出共同差异基因42个,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RNA聚合酶Ⅱ启动子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转录调控、趋化因子产生的正向调节、巨细胞自噬的阳性调节;主要发挥的分子功能包括蛋白质结合、RNA聚合酶Ⅱ转录辅阻遏活性、转录激活因子活性和蛋白激酶C结合;在细胞组分方面不呈现富集状态。主要覆盖的信号通路包括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信号通路。结论:初步筛选出IA的形成与破裂可能与偕胺肟还原组件1、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6、结合珠蛋白、肥大细胞膜表达蛋白1、ZAK、磷脂酶Cβ4以及血液和神经系统表达因子1等蛋白所介导的生物学功能过程相关,除了既往已知的IA机制外,细胞自噬和HIF-1通路可能也参与了IA的形成。
白晶波张婷涂悦刘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据挖掘基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