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ID185)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邓启耀高飞胜更多>>
相关机构:星海音乐学院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艺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篇代表性传承人
  • 1篇都市
  • 1篇都市化
  • 1篇都市化进程
  • 1篇信仰
  • 1篇摄影
  • 1篇摄影家
  • 1篇释迦
  • 1篇视觉
  • 1篇视觉表达
  • 1篇漂移
  • 1篇族群
  • 1篇祠堂
  • 1篇文化
  • 1篇文化生成
  • 1篇客家
  • 1篇客家村落
  • 1篇乐器
  • 1篇华严
  • 1篇华严经

机构

  • 1篇广州美术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作者

  • 1篇高飞胜
  • 1篇邓启耀

传媒

  • 1篇交响(西安音...
  • 1篇文艺研究
  • 1篇龙岩学院学报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都市化进程中客家村祠堂记忆与文化生成互动--以广州客家村落为例
2020年
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客家村祠堂的记忆与村落文化生成之间有密切关系。祠堂景观显现村落社会中宗族的源流和信仰,祠堂仪式实现村落文化的传承,祠堂记忆成为客家乡村文化生成的基础。乡村成员的搬迁和房屋的改造、外来人口进入、媒介的影响等推动乡村文化的变化,乡村文化的重建又不断地改写着祠堂的记忆。祠堂记忆与城市村落的文化生成形成一种互动、共生模式。
朱琳
关键词:祠堂客家村落文化生成
族群与信仰边界的漂移--20世纪20-70年代藏汉摄影家的藏区摄影
2012年
族群和信仰,在表述上似有较明显的边界。但在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关于"我们"与"他们"的界定,却可能在若干层面展开:种族的,国家的,族群的,阶级的,宗派的,家族的……并且可能因为意识形态及利益诉求等方面的原因发生漂移和错位。本文通过对一位藏族僧侣和一位汉族军人在藏区摄影的再观看,从文化和政治地标布达拉宫"之下"和"之外"的空间区隔,以及权力、利益和意识形态对神圣空间和政治空间的界定,具体分析具有不同族群身份和信仰状态的人,在观看同一对象时视觉表达的异同,从而理解所谓族群和信仰的边界,是如何随着时代的交替、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变迁,处于一种不断游移、彼此穿越的临界状态的。
邓启耀
关键词:摄影家族群信仰藏区漂移
古稀乐器筹的传承与“非遗”传承人认定
2021年
筹是我国一种古稀乐器,一管双音,"似笛非笛,似箫非箫",集边棱音和唇振类发音原理为一体,箫和笛两种音色同在,斜吹和直吹两种吹奏方式并用,而且使用两种方式吹奏的音域互补,音域宽广,开笛膜与未开笛膜两种形制并存,未开膜孔的筹与贾湖骨笛形制基本相同,现仍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大相国寺梵乐中传承。释隆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相国寺梵乐的代表性传承人,对筹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学术界对其传承人身份存有争议。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口述史等相关资料,对目前存在的争论和疑点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非遗"传承人认定工作提供借鉴。
高飞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华严妙相——释迦说法的视觉表达与觉知
2022年
释迦说法是佛“八相成道”之重要一相。《华严经》所述释迦牟尼成道后,在菩提树下为十方世界众菩萨、金刚力士及诸神诸天说法的故事,在佛教造像艺术中极为常见。以文字叙述释迦说法和菩提道场盛况的《华严经》,和以视觉表达形式呈现的大量佛教雕刻绘画,互为文本,将俗世不可见的法会,以可见的形式描绘出来;将佛理不可言说的玄妙因果,通过意象思维进行了“言说”,从而在不可思议处,开显妙旨,实现觉知与禅悟。而不同时代、不同宗派、不同作者、不同观者、不同供养人“言说”或描绘的华严妙相,又都折射了文化、族群和世俗的影像,成为世人建构的视觉文本。本文在分析图像意义的同时,也试图从审美角度,对不同作品艺术表现的风格与技法,做一些形式的分析。
邓启耀
关键词:《华严经》法会视觉表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