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A740007)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2
相关作者:冯晓虎更多>>
相关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莱布尼茨
  • 3篇汉字
  • 3篇汉字研究
  • 2篇语言学
  • 2篇汉语
  • 1篇德隆
  • 1篇德文
  • 1篇耶稣
  • 1篇耶稣会
  • 1篇译名
  • 1篇与门
  • 1篇语法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史
  • 1篇肇始
  • 1篇中德文化交流
  • 1篇认知语言学
  • 1篇思潮
  • 1篇中文
  • 1篇文化

机构

  • 6篇对外经济贸易...

作者

  • 6篇冯晓虎

传媒

  • 4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国际汉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莱布尼茨与门策的汉字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莱布尼茨认为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反映和原始记录,人类语言历史远超人类历史记载,因此研究语言可知民族起源和关系。所以,莱布尼茨研究汉字,其实要解决的是人类和哲学的问题。莱布尼茨如此热衷于东西方交流,就是因为他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思想",理解西方与中国的思维形式有别。他说中国在形象思维方面领先西方(甚至认为中医长于西医),而西方在抽象思维方面强于中国。在莱布尼茨的思想中,中欧文化交流总是双向的,他的汉字研究亦是如此。在莱布尼茨的汉字研究中,他与门策的通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冯晓虎
关键词:莱布尼茨汉字研究中德文化交流
中欧汉语语法讨论与“废除汉字”思潮被引量:1
2009年
汉语是否有语法,是中德语言学交流史的核心研究课题。对此,16世纪欧洲学界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时过400多年,对于汉语语法是否存在,仍在争议中。而中国语言学界则多沿袭《马氏文通》观点,完全以欧洲语法为出发点来框架汉语语法研究。欧洲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并非完全是学术讨论,其结果多半证明汉语落后于欧洲拼音文字,汉文化落后于欧洲文化。20世纪初,中国汉语大讨论得出的结果与其相仿,结论是废除汉字。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研究探讨语言研究背后的思想之争及其符号化意义。
冯晓虎
关键词:汉语语法耶稣会
莱布尼茨与基歇尔的汉语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莱布尼茨对汉字的兴趣来自于对语言"根符"的追寻。莱布尼茨一生都认为可在人类语言的基础上创造"根符库",从而找到人类思维根符库。"语言根符"其实就是莱布尼茨哲学中的"单子"。因此,莱布尼茨研究汉字要解决的其实是哲学问题,即将人类包罗万象的概念缩减到几十个或几百个"根概念",用这些"根概念"不仅可以总结过往的所有概念,甚至还能预测或"生成"未来所有的新概念。莱布尼茨本人不通汉字,他的汉字知识,主要来自传教士,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位就是基歇尔。
冯晓虎
关键词:莱布尼茨汉字研究
论莱柯夫术语“Embodiment”译名被引量:18
2010年
"embodiment"是认知语言学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派生出"embodied mind"、"embodied cognition"、"embodied realism"、"embodied philosophy"等概念,该术语译名不当会直接影响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正确理解。该术语译名很多,有体现化、体认、体验、化身、寓身、涉身、具身、缘身性、体身化、成体化和肉身化等等,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都有一定道理,但整体看都略感言已尽而意犹未止。这个术语译名的多样化源于它本身在众多不同学科中的应用,其中仅罗瑞就总结了其12种定义。本文集中讨论莱柯夫/约翰逊定义,从西方哲学史关于"精神/身体"的讨论说起,通过探讨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尼采、罗兰.巴特、梅洛庞蒂和杜威等人的观点,将这个贯穿西方哲学史的讨论概括为有心无体—心体对立—身体复兴—体心合一的过程,通过详细介绍莱柯夫/约翰逊对"第一代认知科学"和"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区分,最后得出"embodiment"译名的具体建议。
冯晓虎
关键词:EMBODIMENT认知语言学译名
阿德隆与德国汉语研究肇始
2010年
德国的第一波中国文化热潮以歌德、席勒和莱布尼茨等大师为代表,中国文字和文化赢得了他们的高度评价。但到18世纪,"礼仪之争"中教皇与乾隆皇帝的政治角力导致乾隆的"禁教令"(1746),中欧文化开始数百年激烈对峙,中国随之开始闭关锁国,文明发达进程逐渐落后欧洲,欧洲中国文化热潮迅速冷却。直到21世纪,除甲柏连孜(Georg von der Gabelentz,1840-1893)名垂青史的《汉文经纬》(Chinesische Gram-matik,1881)之外,德国学术界对汉语和汉字的深入研究并不多,就连黑格尔、索绪尔这样的学界领袖也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汉语,认定汉字大大落后于西方文字,并造成中国人思维中的概念混乱。在这种背景下,阿德隆作为继莱布尼茨之后第一个真正从科学角度研究汉语的主流语言学家,在中德语言学交流史框架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他得出的结论与莱布尼茨大相径庭。
冯晓虎
关键词:语言学史
莱布尼茨与白晋的汉字研究
2013年
莱布尼茨研究汉字可分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材料主要来自身在欧洲的欧洲东方学者,而第三个时期则来自他与在华传教士的通信,在收集范围和准确度上远远超过前两个时期,因此莱布尼茨研究汉字,也以这个时期意义最大。与莱布尼茨通信的在华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如闵明我(Grimaldi)、李明(Le Comte)和白晋(Joachim Bouvet)等,其中白晋与莱布尼茨关于汉字的通信数量最多,通信时间最长,对汉字的讨论也最深入,因此,研究莱布尼茨的汉字思想,白晋无疑是重要切入点。
冯晓虎
关键词:莱布尼茨汉字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