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03)

作品数:24 被引量:124H指数:6
相关作者:韩立新鲁克俭姜海波盛福刚陈浩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5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篇德意志意识形...
  • 7篇《德意志意识...
  • 7篇MEGA
  • 5篇恩格斯
  • 4篇黑格尔
  • 4篇费尔巴哈
  • 3篇哲学
  • 3篇资本论
  • 3篇唯物
  • 3篇《资本论》
  • 3篇MEGA2
  • 2篇德文
  • 2篇犹太人问题
  • 2篇哲学批判
  • 2篇证法
  • 2篇生产力
  • 2篇手稿
  • 2篇唯物史观
  • 2篇文献学
  • 2篇黑格尔法哲学

机构

  • 15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日本东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柏林自由大学

作者

  • 8篇韩立新
  • 2篇姜海波
  • 2篇鲁克俭
  • 1篇魏小萍
  • 1篇陈浩
  • 1篇大村泉
  • 1篇盛福刚
  • 1篇田毅松
  • 1篇陈长安

传媒

  • 3篇哲学动态
  • 2篇教学与研究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哲学研究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马克思主义研...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日本学刊
  • 1篇理论视野
  • 1篇北京行政学院...
  • 1篇中国哲学年鉴
  • 1篇政治经济学报
  • 1篇政治经济学评...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MEGA“《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的新进展——纪念新MEGA第Ⅱ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出版工作的结束
2013年
本特集收录的是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新MEGAq)第Ⅱ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最新研究成果:(1)新ME(认第Ⅱ部门第12卷“恩格斯编辑用稿”的编辑和研究;(2)新MEGA第Ⅱ部门第13卷《资本论》第2卷的编辑和研究(上);(3)从新MEGA第Ⅱ部门第11卷来看马克思对再生产理论的推进;(4)MEGA2第Ⅱ部门与“《资本论》恩格斯编辑问题”。我们知道,“《资本论》及其手稿”在新MEGA的出版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但是苏联和东德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当初决定开展新MEGA出版事业的理由,而且在整个新MEGA的出版事业中,是最受读者关注,同时也是最能反映新MEGA价值的部门。正因为如此,它被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其他手稿和出版物区别开来,作为一个单独的第Ⅱ部门(Zweite Abeilung)独立出版。
韩立新
关键词:《资本论》MEGA出版工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手稿出版事业
从《危机笔记》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被引量:1
2022年
马克思的《危机笔记(1857—1858)》(简称《危机笔记》)是以往学界未予足够关注的文献资源,它为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首先,《危机笔记》体现了被学界忽视的“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中后三篇三册的大部分内容,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的内容整体。其次,在从“五篇计划”到“六册计划”的演进中,“世界市场和危机”篇演变为“世界市场”册,马克思的危机革命论和世界市场论都有新的发展,《危机笔记》对此做出了贡献。最后,《危机笔记》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辩证方法一道,将“五篇计划”演进为在叙述上“完全科学”的“六册计划”。从《危机笔记》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有利于我们理解“五篇计划”和“六册计划”的整体性,以及马克思的危机革命论、世界市场论和辩证方法等政治经济学批判计划及相关的理论问题。
陈长安
重释《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交往形式概念的作用和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与生产力概念对举使用的主要有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交往形式这三个概念,但是在这里交往形式相较于其它概念具有解释历史和社会的优越性,这个概念发挥着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生产关系的作用,这主要有三点原因:(1)从内涵上看,优先使用交往形式解释历史和社会在于这个概念符合当时马克思对近代社会本质的认识;(2)从理论定位来说,社会关系与交往形式相比,哲学化的社会关系带有的抽象性,使它很难进入现实的历史语境;(3)生产关系与交往形式相比,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它被理解为一种单纯的经济性关系,从这种单纯的经济性关系出发很难推导出历史和社会的精神性内容。
王旭东
关键词:社会关系交往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
论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思想转向——兼评拉宾的“交叉说”被引量:4
2019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与《克罗茨纳赫笔记》被统称为马克思的“克罗茨纳赫时期”的作品。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构成克罗茨纳赫时期研究的重心。对此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已广为学界所接受的苏联学者尼拉宾的“交叉说”,即《克罗茨纳赫笔记》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创作之中;二是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一部分第2卷(MEGA^②I/2)编者的推论,即《克罗茨纳赫笔记》可能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在MEGA^②I/2卷文献学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确摘录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论犹太人问题》之间,这一文献学事实对于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完成研究主题由政治国家批判向市民社会批判的转向,及其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起到了支撑作用。
王旭东
关键词:《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
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评李斯特》写作时间的文献学考证被引量:2
2012年
马克思的《评李斯特》手稿1970年被发现后,最初的原文版将其写作时间判定为1845年3月(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之前)。但随着MEGA2编辑工作的推进,《评李斯特》写于1845年秋(即马克思恩格斯英国之行之后)已成为国际马克思学界公认的文献学事实。
鲁克俭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写作时间文献学国外学者《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编辑原则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编辑问题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随着MEGA^2I/5《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在《费尔巴哈》章编辑史上出现了以MEGA^2编辑原则为基础的一套版本系统。MEGA^2I/5《费尔巴哈》章采取了新的编排顺序,究其原因是由这一版本遵循的编辑原则所决定的。与之前的1972年MEGA^2试刊版和2004年MEGA^2先行版相比,MEGA^2I/5《费尔巴哈》章编辑原则是在吸收之前两个版本编辑原则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比分析三个编辑原则,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版本各自的版本价值和理论意义。
王旭东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从个人到社会的演进逻辑——以《精神现象学》中的“物象本身”概念为核心被引量:8
2012年
1714年,曼德维尔以未署名的方式发表了那本在当时引起广泛争议的著作《蜜蜂的寓言》,提出了一个近代社会特有的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蜜蜂的寓言》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发现了近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事实,即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相反关系。一般说来,个体与整体是一致的,
韩立新
关键词:近代社会《精神现象学》演进逻辑物象曼德维尔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的政治、哲学与伦理——以MEGA2中马克思文本为基础的阅读与理解被引量:4
2012年
政治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并非始于马克思;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英国和欧洲大陆产生了相当一批政治经济学家,他们尝试从原则①上去理解、认识和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产生、存在和发展。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的批判思路由哲学、法学、社会学逐渐转向政治经济学。这一方面是其自身思想发展的逻辑性结果:对异化劳动关系的实证性论证,只能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手;另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氛围有关。不过从一开始,马克思与政治经济学家们就存在着从前提到原则在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
魏小萍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马克思文本哲学政治经济学家政治经济学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及其当代意义——以MEGA^2为例被引量:1
2018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MEGA^1和MEGA^2的曲折发展历程表现出研究者对马克思恩格斯文献事业所作的始终不渝的努力。尤其是1975年以来出版的MEGA^2以其全面性、原始性和过程性等特点,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发展过程,也反映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历程。结合具体案例讨论MEGA^2的理论特点和价值,有助于彰显这版全集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
王旭东
关键词:MEGA2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被引量:35
2012年
在早期马克思研究史上,人们对《巴黎手稿》异化劳动理论评价很低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它存在着无法解决的"aporia",甚至可看作是循环论证。其实,在《第一手稿》"异化劳动和私人所有"这一节的最后,马克思提出的应该是这样一个关于资本出生的历史理论: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Ⅰ")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Ⅰ"),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Ⅱ"),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Ⅱ")。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根本就不是循环论证;从内容上看,这相当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但是,要完成从异化劳动推出私人所有的逻辑证明,马克思还必须将解释框架从"孤立人"的主客关系转变到社会关系上来。马克思是在《第一手稿》的最后才意识到了这一转变的必要性,并在《穆勒评注》中通过对"交往异化"的研究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转变,从而最终解决了异化劳动理论的"aporia"问题。
韩立新
关键词:异化劳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