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872)

作品数:77 被引量:906H指数:17
相关作者:安友仲管向东欧阳彬陈敏英陈娟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4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重症
  • 12篇护理
  • 8篇重症患者
  • 6篇手术
  • 6篇脓毒
  • 5篇脓毒症
  • 5篇外科
  • 4篇预后
  • 4篇通气
  • 4篇综合征
  • 4篇外科重症
  • 4篇机械通气
  • 4篇骨折
  • 3篇血流
  • 3篇血流动力学
  • 3篇乳酸
  • 3篇术后
  • 3篇糖尿
  • 3篇糖尿病
  • 3篇肿瘤

机构

  • 2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5篇南京大学医学...
  • 14篇北京大学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中南大学
  • 3篇肇庆市第一人...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 1篇吉安县人民医...

作者

  • 14篇安友仲
  • 13篇管向东
  • 8篇陈敏英
  • 8篇欧阳彬
  • 7篇陈娟
  • 5篇唐雯
  • 5篇裴瑜馨
  • 5篇赵慧颖
  • 5篇黄雪琼
  • 5篇黄天雯
  • 5篇陈丽萍
  • 4篇黄慧敏
  • 4篇朱凤雪
  • 4篇张丽丹
  • 4篇吴健锋
  • 4篇刘勇军
  • 4篇司向
  • 4篇徐玲玲
  • 4篇王凌雁
  • 4篇程玉才

传媒

  • 25篇中华危重病急...
  • 9篇护理管理杂志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护士进修杂志
  • 3篇解放军护理杂...
  • 3篇中国医药
  • 3篇中华现代护理...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消毒学杂...
  • 2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1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17篇2016
  • 9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与感染的监测及控制被引量:46
2014年
目的 介绍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对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定植与感染的监测控制情况,总结院内感染筛查、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 观察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ICU>48 h的非手术患者,记录每月XDRABA定植与感染的患者数及其一般临床特征.XDRABA定植与感染的控制措施分3个阶段:①暴发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感染控制的方法包括加强手卫生、物体表面消毒、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路及改进抗菌药物的使用;②环境控制阶段: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感染控制的方法包括现场调查、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的隔离及环境的终末消毒;③微生物筛查监测阶段: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入ICU时对患者进行咽、鼻及腋下拭子微生物培养.结果 2009年9月至2013年4月内科ICU共有193例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死亡64例(病死率为33.2%),机械通气133例(68.9%);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0.3±6.7)分]较重,ICU住院时间[(34.6±13.8) d]较长.暴发阶段,每月新发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5~9例;环境控制阶段,每月新发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3~6例;微生物筛查监测阶段,每月带入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2~4例,主要来源为急诊科(占59.5%),ICU获得病例由每月2~3例逐渐减少至0~1例.结论 需采用集束化措施对内科ICU的XDRABA定植与感染进行控制,如加强微生物监测、强调医务人员手卫生、隔离XDRABA定植与感染患者以及彻底的环境消毒.
赵慧颖杨艟舸郭杨王辉武迎宏安友仲
关键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
改良口腔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比较传统口腔护理与改良口腔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1-7月在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口腔护理,而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口腔护理方法,即在常规口腔护理后,用止血钳缠绕20cm×30cm的无菌纱布环形擦拭咽喉部,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护理前后的咽拭子细菌培养结果及SAP的发生率。结果咽拭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口腔护理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6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0,P<0.05);80例患者发生SAP 19例,其中观察组5例,对照组14例,两组患者S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1,P<0.05)。结论改良口腔护理方法可有效减少脑卒中患者口咽部细菌生长,降低SAP发生率。
韩珮莹沈小芳
关键词:脑卒中相关性肺炎活性银离子抗菌液定植菌
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监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 通过观察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变化,探讨重症患者最优化的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使用并监测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重症患者66例,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将患者分为CCr正常组(≥70 mL/min)和CCr减退组(<70 mL/min)两组,分析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分布情况、谷浓度与CCr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万古霉素的实际使用剂量与指南推荐剂量的差别.结果 66例患者共收集119例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值,仅24例次(20.17%)达到目标浓度(15 ~ 20 mg/L),54例次(45.38%)<15 mg/L,41例次(34.45%)>20 mg/L.CCr正常组(55例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为(13.11±6.84) mg/L,其中65.5%<15 mg/L;亚组分析显示,谷浓度达标患者实际用药剂量明显低于推荐剂量(g/d:1.95±0.61比2.73±0.32,F=1.739,P=0.001).CCr减退组(64例次)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为(20.49±8.12) mg/L,其中51.5%>20 mg/L;亚组分析显示,谷浓度达标患者的实际用药剂量高于推荐剂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d:1.08±0.49比0.78±0.19,F=11.294,P=0.062).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达标者28 d病死率[22.2%(4/18)]与未达标者28 d病死率[18.8%(9/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9,P=0.924).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酐[优势比(OR)=1.001,95%可信区间(95%CI)为0.990~1.012,P=0.000]、给药剂量(OR=0.600,95% CI为0.251 ~ 1.434,P=0.003)、年龄(OR=0.985,95%CI为0.955 ~ 1.015,P=0.015)和体质量(OR=1.013,95%CI为0.967~ 1.062,P=0.022)是影响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临床达标率低,因此临床有监测的必要;血肌酐、给药剂量、年龄和体质量对万古霉素血清谷浓度影响较大,制定给药�
林宗钦江智毅陈娟欧阳彬陈敏英管向东
关键词:重症患者万古霉素谷浓度肌酐清除率
低水平辅助通气与T管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呼吸力学的影响比较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在拔管前3 d内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时应用低水平辅助通气与T管法对呼吸力学差异的比较。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72 h、病情稳定且进入撤机阶段的25例困难撤机或延迟撤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收集到119例次呼吸力学指标,根据数据收集时使用的通气模式分为低水平辅助通气组和T管组。比较两组不同通气模式相关呼吸力学指标如食道压(Pes)、胃内压(Pga)、跨膈压(Pdi)、最大跨膈压(Pdimax)、Pdi/Pdimax比值、食道压-时间乘积(PTPes)、胃内压-时间乘积(PTPga)、跨膈压-时间乘积(PTPdi)、膈肌肌电(EMGdi)、膈肌肌电最大值(EMGdimax)、PTPdi/PTPes比值、Pes/Pdi比值、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呼吸周期(Ttot)的差异。结果与T管组比较,低水平辅助通气组有更高的Pes、PTPes、PTPdi/PTPes比值、Pes/Pdi比值和Te〔Pes(cmH_(2)O,1 cmH_(2)O=0.098 kPa):2.84(-1.80,5.83)比-0.94(-8.50,2.06),PTPes(cmH_(2)O·s·min^(-1)):1.87(-2.50,5.93)比-0.95(-971,2.56),PTPdi/PTPes比值:0.07(-1.74,1.65)比-1.82(-4.15,-1.25),Pes/Pdi比值:0.17(-0.43,0.64)比-0.47(-0.65,-0.11),Te(s):1.65(1.36,2.18)比1.33(1.05,1.75),均P<0.05〕;而T管组与低水平辅助通气组Pga、Pdi、Pdimax、Pdi/Pdimax比值、PTPga、PTPdi、EMGdi、EMGdimax、Ti、Tto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a(cmH_(2)O):6.96(3.54,7.60)比7.74(4.37,11.30),Pdi(cmH_(2)O):9.24(4.58,17.31)比6.18(2.98,11.96),Pdimax(cmH_(2)O):47.20(20.60,52.30)比29.95(21.50,47.20),Pdi/Pdimax比值:0.25(0.01,0.34)比0.25(0.12,0.41),PTPga(cmH_(2)O·s·min^(-1)):7.20(2.54,9.97)比7.97(5.74,13.07),PTPdi(cmH_(2)O·s·min^(-1)):12.15(2.95,19.86)比6.87(2.50,12.63),EMGdi(μV):0.05(0.03,0.07)比0.04(0.02,0.06),EMGdimax(μV):0.07(0.05,0.09)比0.07(0.04,0.09),Ti(s):1.20(0.95,1.33)比1.07(0.95,1.33),Ttot(s):2.59(2.22,3.09)比2.77(2.35,3.24),均P>0.05〕。�
王诗雅蒋振杰张宝珠陆广生王志敏林志敏陈强杨淳孙庆文阮红莲徐远达
关键词:有创机械通气T管
不同流速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有创通气患者拔管后呼吸力学的影响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下不同流速对有创通气患者拔管后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住院的9例危重症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67.2±14.1)岁。在拔除患者人工气道后24~48 h行3种不同流速HFNC(20、40、60 L/min)干预,通过留置多功能监测鼻胃管收集呼吸力学指标,比较不同流速HFNC对气管拔管后患者食管压(Pes)、胃内压(Pga)、跨膈压(Pdi)、食管压-时间乘积(PTPes)、胃内压-时间乘积(PTPga)、跨膈压-时间乘积(PTPdi)、膈肌肌电(EMGdi)、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食管压变异率(CVes)、肌电变异率(CVemg)、食管压与跨膈压的比值(Pes/Pdi)和跨膈压-时间乘积与食管压-时间乘积的比值(PTPdi/PTPes)等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结果患者在HFNC流速为60 L/min和40 L/min时的EMGdi幅度均低于20 L/min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es、Pga、Pdi、PTPes、PTPga、PTPdi、Ti、Te、CVes、CVemg、Pes/Pdi、PTPdi/PTPes在HFNC流速为20、40、60 L/min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除人工气道后选择流速为20、40、60 L/min的HFNC做序贯治疗对呼吸力学无明显影响,而在流速为40 L/min时,HFNC能有效改善患者肺通气,提高舒适度。
陆广生吴康王诗雅蒋振杰张宝珠王志敏陈强杨淳孙庆文徐远达
关键词:机械通气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机动护士在职培训实践被引量:27
2014年
目的探讨机动护士在职培训的方法与效果。方法成立机动护士培训小组,制订培训计划,对进入机动护士库的护士采取"一对一"导师带教,注重实践训练和急危重症护理与应急能力训练,定期予以理论及实践技能考核,同时采取护士和科室双向评价的方式评定培训效果。结果机动护士专科理论、专科技能考核成绩提高(P<0.01);急危重症理论考核、全院性"三基"理论、"三基"技能考核合格率均达100.00%。临床综合能力良好及以上为97.78%,职业态度及工作质量良好及以上均为100.00%。结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机动护士在职培训可以提高机动护士的临床综合能力以满足岗位需求。
黄燕梅成守珍胡丽茎吕林华龚凤球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在职培训
限制性与非限制性补液对腹部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限制性与非限制性补液对腹部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重症监护中心连续收治的137例外科腹部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术中实际补液和标准补液的差异率情况分为限制补液组(差异率<-10%,95例)及非限制补液组(差异率≥-10%,42例),评估麻醉术中液体治疗对病人术后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的影响。结果限制补液组中71例(74.7%)病人每搏量变异度(SVV)>10%,非限制补液组中18例(42.8%)病人SVV>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限制补液组病人术后平均动脉压[(96.9±14.0)mm Hg vs.(82.3±14.8)mm Hg,P=0.003]、收缩压[(139.0±16.3)mm Hg vs.(118.8±24.2)mm Hg,P=0.007]、舒张压[(74.1±12.4)mm Hg vs.(63.7±12.6)mm Hg,P=0.014]、心排指数[3.8±1.3 vs.3.1±0.9,P=0.035]、每搏指数[51.8±19.3 vs.41.3±14.3,P=0.047]、术后碱剩余[BEecf:(-1.8±4.2)mmol/L vs.(1.3±4.1)mmol/L,P=0.024;BEb:(-1.4±3.9)mmol/L vs(1.4±3.6)mmol/L,P=0.028]高于非限制补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心率、中心静脉压、心输出量、每搏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乳酸、血红蛋白、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腹部手术的病人,非限制补液病人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更稳定,而术中限制补液导致术后低血容量、组织低灌注及细胞缺血缺氧的发生风险增高。
司向吴健锋陈娟陈敏英刘紫锰刘勇军管向东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组织氧代谢
脊肌萎缩症合并Ⅰ型呼吸衰竭1例临床及家系基因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脊肌萎缩症合并Ⅰ型呼吸衰竭(spinal muscular atrophy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type 1,SMARDl)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该病非常罕见,至今全世界已报告60余例,而我国仅有1例报告。
张丽丹徐玲玲梁玉坚黄雪琼程玉才裴瑜馨张成唐雯
婴儿型糖原贮积症Ⅱ型酶替代治疗三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9年
背景婴儿型糖原贮积症Ⅱ型(GSDⅡ)患儿临床表现危重,未予重组人酸性α葡糖苷酶替代治疗时,常会在1岁前死于心力衰竭和或呼吸衰竭,目前国内缺少对婴儿型GSDⅡ酶替代治疗的疗效评估。目的总结婴儿型GSDⅡ使用重组α葡萄糖苷酶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确诊的婴儿型GSDⅡ患儿3例,均有心肌肥厚和/或肌无力表现,外周血酸性α-葡糖苷酶(GAA)活性低于正常。患儿均接受重组人类GAA替代治疗,20mg/kg,1次/2周。观测患儿生命体征、呼吸情况、肌力、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胸部X线检查情况。结果3例患儿开始治疗时症状均以四肢肌无力并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1例成功撤离呼吸机,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患儿经重组人类GAA替代治疗肌力均明显好转,ALT下降2例,升高1例;AST下降2例,升高1例;LDH下降1例,升高2例;CK下降2例,升高1例;3例患儿治疗前的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大;治疗后患儿1、2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缩小,患儿3胸部X线检查示心影变化不明显。治疗后心脏彩超示室间隔厚度下降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提升3例。结论 结合文献复习,重组人GAA替代治疗婴儿型GSDⅡ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儿心功能、肌力及呼吸功能。
徐玲玲巴宏军李素萍梁玉坚黄雪琼张丽丹裴瑜馨黄慧敏张成唐雯
关键词:酶替代疗法溶酶体贮积病
重症患者血清肉毒碱缺乏相关因素及其对住院时间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血清肉毒碱缺乏的相关因素及其对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2分的重症患者,测定入院时血清肉毒碱浓度和器官功能等指标,记录5 d内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总住院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院内病死率,分析其对血清肉毒碱浓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结果 共入选30例重症患者,入院时血清肉毒碱浓度下降至(8.92±5.05)μmol/L(正常参考值43.5μmol/L)。入院时APACHEⅡ评分>23分者(7例)血清肉毒碱较APACHEⅡ评分12~23分者(23例)明显降低(μmol/L:5.33±1.72比10.02±5.24,t=2.300,P=0.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19μmol/L者(9例)血清肉毒碱较TBil≤19μmol/L者(21例)明显降低(μmol/L:5.54±2.70比9.84±5.08,t=2.750,P=0.014);血清肉毒碱浓度与APACHEⅡ评分、血清TBil呈明显负相关(r=-0.387,P=0.035;r=-0.346,P=0.048)。5 d观察期内,肠内喂养总量为(5134±1173)mL,血清肉毒碱浓度与肠内喂养总量呈明显正相关(r=0.430, P=0.022)。30例患者中,腹胀发生率为40.0%(12/30),腹胀组血清肉毒碱浓度较非腹胀组稍低(μmol/L:7.83±4.98比9.12±5.35,t=0.707,P=0.383);腹泻发生率为26.7%(8/30),腹泻组血清肉毒碱浓度较非腹泻组稍低(μmol/L:8.27±5.78比9.73±4.78,t=0.607,P=0.576)。总住院时间为(34.72±16.66)d,住院时间≥45 d者(8例)血清肉毒碱浓度较<45 d者(22例)明显降低(μmol/L:5.71±3.23比9.95±5.26,t=1.627,P=0.020);但血清肉毒碱浓度与总住院时间无相关性(r=-0.165,P=0.385)。ICU住院时间为(18.60±10.72)d, ICU住院时间>7 d者(27例)血清肉毒碱浓度较≤7 d者(3例)�
周昭雄邱春芳陈传希王陆豪陈娟陈敏英管向东欧阳彬
关键词:重症病情严重程度总胆红素住院时间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