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50564012)

作品数:4 被引量:71H指数:2
相关作者:曾振灵蒋红霞陈杖榴吕殿红卓家珍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性
  • 3篇杆菌
  • 3篇大肠杆菌
  • 2篇多重耐药
  • 2篇多重耐药性
  • 1篇原核表达
  • 1篇肉汤
  • 1篇肉汤稀释法
  • 1篇禽源
  • 1篇禽源大肠杆菌
  • 1篇猪源
  • 1篇主动外排
  • 1篇外排泵
  • 1篇微量肉汤稀释...
  • 1篇稀释法
  • 1篇膜孔蛋白
  • 1篇耐药分子
  • 1篇耐药率
  • 1篇耐药性监测

机构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蒋红霞
  • 4篇曾振灵
  • 3篇吕殿红
  • 3篇陈杖榴
  • 1篇林居纯
  • 1篇刘健华
  • 1篇卓家珍
  • 1篇陈继荣
  • 1篇谢远东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动物医学进展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预防兽医...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临床分离食品动物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耐药分子特征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本研究从主动外排机制、膜孔蛋白缺失及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改变等几个方面探讨临床分离的20株动物源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分子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0株临床分离大肠杆菌gyrA83、gyrA87、parC80的突变率分别为95%、85%、55%。gyrA和parC共同突变的有11株,突变率为55%;20株多重耐药菌大肠杆菌普遍存在主动外排机制,主要介导对部分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当添加外排泵抑制剂PAβN后多数菌株庆大霉素、新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都降低了2倍~256倍。利用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外排泵Acr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证实所有临床分离菌外排泵表达都增高;20株分离大肠杆菌中,部分菌株缺失OmpC或OmpF蛋白,同时缺失这两个蛋白的只有3株。部分菌株OmpF蛋白条带附近存在有多重耐药相关蛋白(Mar)。本研究结果揭示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高水平的耐药表型是主动外排机制、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及其它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蒋红霞吕殿红陈杖榴陈继荣谢远东曾振灵
关键词:大肠杆菌主动外排膜孔蛋白耐药性
大肠杆菌外排泵系统基因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建立
2008年
【目的】对大肠杆菌AcrAB外排泵系统acrA、acrB基因进行原核表达,获得的表达产物AcrA、AcrB蛋白分别免疫兔,制备相应的抗体,建立大肠杆菌外排泵表达水平的ELISA检测方法。【方法】扩增AcrAB外排泵系统acrA、acrB基因片段,扩增片段分别与原核表达载体pET-41a(+)连接构建重组质粒,于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AcrA、AcrB纯化后分别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AcrA、AcrB抗血清,并用Western blot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分析。纯化的AcrA、AcrB蛋白分别按不同的浓度包被酶标板,与不同稀释倍数的抗血清反应,通过ELISA检测确定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及抗体稀释度,初步建立大肠杆菌外排泵表达水平的ELISA检测方法。【结果】成功克隆和表达了acrA、acrB基因片段,经SDS-PAGE检测表明两种表达产物AcrA、AcrB均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AcrA、AcrB抗原蛋白最佳包被浓度分别为1.0μg.ml-1和0.5μg.ml-1,抗AcrA、AcrB血清的最佳稀释度分别为1﹕800和1﹕400。用初步建立的ELISA方法检测8株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外排泵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分别用两种蛋白作包被抗体检测外排泵表达水平的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的方法获得大肠杆菌AcrAB外排泵系统AcrA、AcrB蛋白并制备了相应的抗体,分别用两种抗体包被酶标板,并建立了大肠杆菌外排泵表达水平的ELISA检测方法,对8株多重耐药菌株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行、可靠。
吕殿红蒋红霞曾振灵陈杖榴
关键词:大肠杆菌外排泵原核表达ELISA方法
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机制被引量:19
2007年
细菌耐药(尤其多重耐药)现象的出现,给我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可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大肠埃希菌外排泵功能增强、膜通透性下降均可以导致多重耐药的产生,而质粒、整合子/基因盒系统等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在多重耐药性的传播上有着重要作用。此外,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使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强大的抵抗力。文章从上述几个方面阐述大肠埃希菌产生多重耐药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
吕殿红曾振灵陈杖榴蒋红霞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
不同地区猪源和禽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52
2009年
2003--2005年自我国6省1市分离鉴定出133株猪源和455株禽源大肠杆菌临床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对2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无论猪源还是禽源大肠杆菌对12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非常高(耐药率范围34.96%-96.71%),对8种非喹诺酮类药物(除阿米卡星呈较低的耐药率外)也呈较高的耐药率(22.42%-94.07%);多重耐药现象十分严重,3耐及3耐以上菌株占总菌株94%以上;不同地区来源菌株的耐药模式总体一致,但存在耐药水平高低的差异.
林居纯卓家珍蒋红霞刘健华曾振灵
关键词:大肠杆菌微量肉汤稀释法耐药率多重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