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831) 作品数:13 被引量:62 H指数:4 相关作者: 王丽娅 张红敏 谢艳亭 刘素素 余晓菲 更多>> 相关机构: 郑州大学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中性粒细胞在角膜真菌感染病程中的双相作用 被引量:3 2015年 真菌性角膜炎是由真菌引起的角膜感染性疾病,致盲率高,且近几年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机体对真菌的免疫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其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非特异性免疫对真菌的杀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中不仅包括氧依赖型和非氧依赖型的杀菌方式,还包括近些年发现的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的杀菌方式.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酶以及活性氧簇(ROS)起到杀灭真菌的作用,但这些物质在杀伤真菌的同时也会造成组织损伤、瘢痕形成甚至角膜穿孔.本文主要介绍中性粒细胞杀伤真菌以及造成组织破坏的机制. 杨彪 张红敏 王丽娅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 中性粒细胞 真菌 我国中原地区653株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及药物敏感性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研究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分离镰刀菌的基因型和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 测定2002-2011年河南省眼科研究所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角膜分离的镰刀菌758株的部分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EF)1-a基因序列,通过部分EF1-α基因的序列比对进行镰刀菌菌种和基因型的鉴定.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M38-A方案测定其中145株镰刀菌对伏立康唑、特比萘芬、那他霉素等12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653株镰刀菌菌种及基因型通过EF1-α序列得到鉴定.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以腐皮镰刀菌种复合体(FSSC)最多,386株(59.11%),包括15个种,43个基因型,最常见的FSSC基因型是FSSC5-d(132/20.21%).赤霉菌种复合体(GFSC)居第2位,包括3个菌种,F.proliferatum 124株(18.99%),F.verticillioides 112株(17.15%)和GFSC18株(2.76%).尖孢镰刀菌复合体(FOSC)居第3位,11株(1.68%),6个基因型.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镰刀菌属对那他霉素、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对氟胞嘧啶、氟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咪康唑耐药.超过一半的镰刀菌对益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FSSC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益康唑和那他霉素的MIC50高于F.verticillioides、F.proliferatum和GFSC.结论 中原地区真菌性角膜炎感染镰刀菌大多数位于3个复合体FSSC、GFSC和FOSC内,基因型(种)多.不同种镰刀菌对伏立康唑、咪康唑、特比萘芬和那他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有差异. 孙声桃 吕奇学 韩雷 马秋飞 胡宏 贺司宇 陶思羽 张俊杰 张红敏 王丽娅关键词:角膜炎 眼感染 真菌性 镰刀菌属 基因型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 被引量:13 2016年 背景近年来由于角膜供体材料的缺乏,异种角膜移植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已制备成生物角膜材料,但其用于人眼角膜移植后的临床效果及其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用生物角膜进行人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并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进行活体动态观察,评估生物角膜作为新型角膜替代材料进行人眼角膜板层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于2014年2—8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纳入药物治疗无效的感染性角膜炎或陈旧性角膜白斑患者15例15眼,包括真菌性角膜炎4例,细菌性角膜炎1例,混合感染性角膜炎9例,陈旧性角膜白斑1例。采用猪角膜脱细胞基质构建的生物角膜行患眼生物角膜板层移植术,以术眼的对侧正常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术后3d、7d、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对术眼进行随访,对植片愈合情况进行评分,随访时间为1年。疗效指标主要包括角膜透明度、新生血管形成、角膜植片有无溶解或感染复发、最佳矫正视力(logMAR)。分别于术后3、6、9和12个月利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角膜进行动态观察,记录和分析移植后角膜上皮和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角膜基质的形态特征以及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结果术眼术后3d早期出现角膜水肿等炎症反应,术后7d炎症反应消退。术后1个月植片透明,随访期间未出现角膜溶解、感染复发现象。术后6个月时1例患者出现青光眼,术后12个月时1例患者发生排斥反应。术眼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间logMAR、角膜透明度评分、角膜新生血管评分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92.63、59.37、10.50,均P〈0.05),其中术后视力、角膜透明度均较术前明显改 王素娟 张月琴 李金 余晓菲 窦新岩 王丽娅关键词:异种移植 共焦显微镜 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对眼表的影响 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射频温控热凝术是目前普遍认同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微创伤性神经损毁疗法。眼表的大多数感觉神经纤维来自三叉神经眼支,对维持眼表功能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三叉神经痛患者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后对眼表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和分析三叉神经痛患者行射频温控热凝术后眼表感觉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8例28眼三又神经痛患者行三又神经半月节射频温控热凝术,术前1d、术后3d、术后1个月进行眼部检查。检查项目包括:角膜知觉敏感度检查、泪液分泌试验I(sIt)、泪膜破裂时间(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共焦显微镜观察角膜上皮下神经。均以未行手术侧的眼作为对照。结果术前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知觉敏感度、泪液分泌量、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11、-1.119、-0.428、-0.378、-0.854,P=0.131、0.263、0.669、0.705、0.393)。术后3d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与对照组相比BUT无明显变化,泪液分泌量稍有增加,角膜荧光素染色数量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20、-0.315、-1.732,P=0.535、0.753、0.083);角膜知觉敏感度相比下降,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08、-2.813,P=0.007、0.005)。术后1个月三又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知觉敏感度、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和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88、-2.373、-3.311、-2.535,P=0.000、0.018、0.001、0.011)。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组术后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与术前相比明显稀疏、纤细、连续性差;部分患者可见树突状细胞浸润。结论三叉 张振佳 王丽娅 王静 余晓菲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射频温控热凝术 角膜神经 眼表 共焦显微镜 眼部γδT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4年 γδT细胞是近年来人们新认识的一种表型和功能独特的T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分布于皮肤、小肠、肺、生殖道、泌尿道等各种器官、组织的上皮层,在机体抗感染、抗肿瘤、抗过敏及上皮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在抵御广谱微生物人侵的一线防御中起关键作用。目前,γδT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肠道以及皮肤等领域。经研究发现,在角膜和结膜上皮组织内也有叫8T分布,眼部γδT细胞可以直接或间接促进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并通过这些细胞因子间、细胞因子与相关受体等相互作用发挥抗感染、抗肿瘤、抗角膜移植排斥、角膜上皮及神经损伤修复等作用。但γδT在这些部位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中就γδT细胞在眼部中的研究做一简述。 柳慧 张红敏 王丽娅关键词:ΓΔT细胞 角膜 结膜 BALB/c小鼠角膜细胞密度和大小的活体三维测量 2015年 背景 角膜细胞的形态学参数及其密度对角膜结构的完整性及其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BALB/c小鼠已成为角膜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实验动物,了解正常角膜细胞的大小、形态及密度可为相应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BALB/c小鼠的不同角膜细胞进行活体扫描,对细胞密度、细胞大小参数进行活体三维测量,活体观察角膜不同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方法 收集6只8 ~13周龄BALB/c小鼠,麻醉后荧光解剖显微镜下于角膜基质内注射20 μg/ml的胞质膜染料1μl,注射后1.5h于注射部位的对侧注射500 μg/ml Hoechst 33342 1 μl,30 min后使用双光子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对角膜中央视野(XY轴)的角膜内皮层、基质层和上皮层进行Z轴逐层扫描,每层扫描厚度为2μm,图像像素为512×512,图像位数为12 bit.应用Imaris软件对扫描的图像进行细胞密度以及细胞大小参数的测量,细胞密度通过计算3维空间内细胞核数目获得;通过软件自动测量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计算细胞和细胞核的表面积/体积值和细胞的核质比. 结果 BALB/c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和内皮层均为单层细胞,而中基质层包括2层细胞.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细胞密度为(108.00±18.97) ×10^4/mm3,明显大于中基质层的(9.27±0.48)×10^4/mm3和内皮层的(22.30±2.28)×10^4/mm3,3个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1.592,P=0.000);以中基质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大,其次为内皮层,上皮基底层的细胞表面积和体积最小,3层细胞间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 222.000、598.504,均P=0.000).小鼠角膜上皮基底层、中基质层和内皮层细胞的表面积/体积值分别为(0.80±0.13)、(0.51±0.07)和(0.40±0.04)/μm,以上皮基底层细胞最大,3层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张红敏 刘素素 谢艳亭 陈国铭 贺司宇 金鑫 窦新岩 王丽娅关键词:细胞计数 小鼠角膜γδT细胞去除效率的双光子活体动态监测 2018年 目的比较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的去除效率,探寻一种能够活体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替代方法。方法应用双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对抗体中和前后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进行监测,同时于抗体中和后6 h、12 h、24 h对小鼠角膜进行取材染色,计数角膜中的γδT细胞,比较两者去除效率是否一致。结果正常小鼠角膜的γδT细胞常分布于角膜缘上皮及浅基质层,上皮层的γδT细胞形态不规则,常伴有突起,基质层γδT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数量为(27±4)个。抗体中和后,小鼠角膜γδT细胞数量逐渐减少,6 h、12 h和24 h细胞数量均明显少于去除前(P=0.03、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8%、78%、96%。正常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呈树突状,均匀分布于皮肤表皮层,细胞数量为(60±9)个,抗体中和后6 h、12 h和24 h,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与去除前相比亦明显减少(P=0.00、0.00、0.00),去除效率分别为43%、72%、95%。结论抗体中和后角膜与耳部皮肤γδT细胞数量均逐渐下降,两者去除效率随时间变化一致,监测小鼠耳部皮肤γδT细胞是动态监测角膜γδT细胞数量变化的理想替代方法。 刘素素 张红敏 柳慧 贺司宇 岳娟 王丽娅关键词:ΓΔT细胞 角膜 Using bovine pituitary extract to increas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and maintain their phenotype in vitro 被引量:1 2013年 AIM: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ovine pituitary extra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and maintaining the keratocyte phenotype/n v/tro.METHODS:Single keratocytes were isolated by enzyme digestion for in vitro culture.Three group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ulture media:a bovine pituitary extract(BPE)group,a fetal bovine serum(FBS)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phenotypes and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cells were evaluated by morphology,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and mRNA expression of CD34,Lumican,VSX1,α-SMA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in the BPE group,cells underwent serial subcultivation,and their pheno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To analyze th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in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PE,six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were designed to ascertain the most appropriate amount.RESULTS:In the BPE group,the cells spread out and presented dendritic morphology,and their dendrites connected to one another to form networks.On the third passage,most cells maintained their phenotype.In the FBS group,the cells exhibited a dendritic appearance in early cultured stages,but their morphology subsequently changed into a fibroblast-like shape.The number ofdendritic cells in BPE group was more than FBS and control groups.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an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confirmed that few keratocytes underwent fibroblastic transformation in the BPE and control groups,and that proliferation was higher in the BP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Although the proliferation was higher in the FBS group,many keratocytes underwent fibroblastic transformation.The analysis of cell morphology and mRNA expressions of CD34,PCNA and VSX1 in six group showed th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BPE affected the proliferation obviously but didn’t affect the keratocyte phenotype,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40μg/mL was the most appropriate one.CONCLUSION:BPE can improve the proliferation of keratocytes and maintain their phenotype in vitro.Many kerato Zhong-Zhong Xu Zhi-Jie Li Lian-Xin Du Jing Li Li-Ya Wang关键词:KERATOCYTE PROLIFERATION PHENOTYPE 活体及体外条件下对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定位 被引量:7 2014年 背景:眼表存在两种形式的上皮干细胞即角膜上皮干细胞和结膜上皮干细胞,角膜上皮干细胞在角膜上皮细胞更新和角膜透明的维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的:采用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活体和体外层面上对角膜上皮干细胞进行定位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来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单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患者,使用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患者双眼,健侧眼为对照。扫描方位依次为中央角膜及上、下、左、右方的角膜缘,记录扫描图像并分析。眼球材料来自于河南省眼库,切取角膜中央和角膜缘组织,组织包埋剂包被、冰冻切片,切片厚度5-7μm;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p63、ABCG2、K3和Connexin 43在角膜中央及角膜缘上皮层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共有24例患者确诊为单侧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下患侧眼角膜病变区可见结膜细胞及杯状细胞;角膜缘区域Vogt栅栏状结构消失,色素细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纤维瘢痕化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示表达ABCG2和p63的细胞主要在角膜缘上皮基底层,尤其在近结膜侧的角膜缘及角膜缘中间部表达相对较高,而中央角膜上皮层细胞不表达;K3及Connexin43在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层不表达,中央角膜上皮全层表达。通过活体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观察及干细胞标记物检测显示角膜上皮干细胞主要存在于角膜缘外2/3区域的Vogt栅栏基底部及钉突结构中。 许中中 余晓菲 杜连心 李晶 王丽娅关键词:干细胞 角膜上皮干细胞 免疫荧光染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性粒细胞在不同品系正常小鼠角膜的分布及其与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 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角膜无血管、无髓系来源的免疫细胞存在.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是眼科免疫学基础研究的常用模型,这些小鼠的角膜是否存在天然免疫的关键细胞——中性粒细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目的 研究实验室常用的C57BL/6J鼠、BALB/c鼠和裸鼠正常角膜的中性粒细胞分布特征及其与角膜创伤修复的关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角膜正常、10 ~ 12周龄的SPF级雄性C57BL/6J鼠、BALB/c鼠和BALB/c背景的裸鼠各16只,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成中央区相连的4瓣角膜铺片,并以角膜周边血管缘为界向内以3个同心圆分区.分别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对角膜中性粒细胞和血管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AR软件测量角膜血管面积并计数中性粒细胞.选取3种小鼠各8只制备角膜创伤模型,用无菌手术刀片以角膜中央为中心做十字划痕,深度至角膜前弹力层.创伤后即刻(0 h)、12h、24 h用2 g/L荧光素钠点眼,荧光显微镜下以AR软件计算不同时间点的创伤面积.于划痕后24 h取小鼠角膜制备铺片,用Gr-1-FITC抗体和CD31/PECAM-1-PE抗体行荧光染色,比较3种创伤小鼠角膜的血管分布、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实验动物的饲养与使用均遵循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制定的科研动物使用规范. 结果 正常C57BL/6J小鼠、BALB/c小鼠和裸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总数分别为(1 733±237)、(353±96)和(1 601 ±223)个/角膜,BALB/c小鼠角膜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少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角膜缘均可见血管分布,BALB/c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小于C57BL/6J小鼠和裸鼠,C57BL/6J小鼠角膜缘血管面积明显大于裸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正常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与血管面积均呈明显正相关(C57BL/6J:r=0.936,P=0.001;BALB/c:r =0.939,P=0.001; 张红敏 刘素素 陈国铭 柳慧 窦新岩 王素娟 李金 王丽娅关键词:角膜 中性粒细胞 疾病模型 C57BL BA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