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805581179)

作品数:5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邓健宗贝常建星黄子通符岳更多>>
相关机构:黄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理工学院黄石市团城山骨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护理
  • 2篇骨折
  • 1篇凋亡
  • 1篇心搏
  • 1篇心搏骤停
  • 1篇心肺
  • 1篇心肺脑
  • 1篇心肺脑复苏
  • 1篇氧糖剥夺
  • 1篇引流
  • 1篇针道
  • 1篇针道感染
  • 1篇支架外
  • 1篇支架外固定
  • 1篇窒息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缺损
  • 1篇神经功能缺损...
  • 1篇神经元
  • 1篇术后

机构

  • 3篇湖北理工学院
  • 3篇黄石市疾病预...
  • 2篇黄石市团城山...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3篇宗贝
  • 3篇邓健
  • 2篇姜骏
  • 2篇符岳
  • 2篇黄子通
  • 2篇常建星
  • 1篇方向韶
  • 1篇常瑞明
  • 1篇李旷怡
  • 1篇蒋龙元
  • 1篇刘天华
  • 1篇伊友明

传媒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年份

  • 4篇2014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骨折患者钢板取出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进行钢板取出术之后切口感染实施预防措施的作用以及应用价值,为临床资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3年2月在医院进行钢板取出术的骨折患者共计90例,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及护理干预组,每组各45例,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患者中股骨骨折患者感染率最高为32.22%,胫腓骨患者感染率为20.00%;患者在手术约1~2周内最容易发生感染,而且出现感染的概率随时间的变长而升高;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高达97.78%,与常规护理组的满意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组出现感染1例,进行常规护理的患者出现感染共17例,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进行钢板取出术的骨折患者护理时,进行适当的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切口处发生感染的概率。
宗贝陈连心邓健
关键词:骨折切口感染护理
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患者术后针道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影响术后针道感染率的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1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日护理组和周护理组,每组各75例,日护理组每天进行1次护理工作,周护理组每周进行1~2次护理工作,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针道细菌培养及不同时间点感染的发生。结果患者出现感染的比例会随着护理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日护理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较周护理患者低,两种方法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护理组患者在第6周的分泌物阳性率为18.67%,与周护理组的4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时应该严格保证患者手术创口的清洁,在换药过程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进行针道感染的检查有助于降低患者出现针道感染的概率。
宗贝刘天华邓健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支架外固定
负压引流在骨科感染创面患者治疗中应用的探讨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骨科创面感染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与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52例骨科创面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负压封闭引流处理,观察组患者在负压封闭引流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88.5%,而对照组为65.4%,试验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治愈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1.4±1.8)d、(32.6±4.8)d,对照组分别为(46.4±2.4)d、(48.6±6.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创面感染患者实施负压封闭引流与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但使患者康复率上升,而且在治愈时间上有减少的现象,建议临床上推广使用。
宗贝伊友明邓健
关键词:创面感染负压封闭引流护理干预
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建立和评价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探讨合适的窒息(AP)时间。方法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1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和实验组,通过静脉注射维库溴铵诱导窒息心搏骤停,实验组根据窒息时间不同分为AP4、AP6和AP8组,分别于心搏停止后4、6、8min给予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通气复苏。记录复苏基本情况,复苏后1、3、7d,检测脑含水量、NDS评分、MRI影像学改变、脑组织病理损伤和神经元凋亡。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复苏后第1天各实验组的NDS评分最低,复苏后3d脑含水量增加和MRI影像学损伤明显,7d时脑组织病理损伤和神经元凋亡达到高峰。AP4、AP6和AP8组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为85%、75%和45%,AP8组的ROSC率及24h存活率显著低于AP4和AP6组(P〈0.01)。随着窒息时间延长,各实验组大鼠复苏后脑水肿及影像学、组织学、神经功能损伤逐渐加重,其中AP8组各指标损伤最严重,AP6组损伤程度适中。结论成功构建了大鼠窒息法心搏骤停脑复苏模型,结合复苏存活率和脑组织损伤程度,建议将窒息6min作为该模型合适的缺血时间。
姜骏李旷怡常瑞明常建星符岳黄子通
关键词:心搏骤停心肺脑复苏窒息脑含水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氧糖剥夺(OGD)/复氧实验模型,并尝试确定该模型最合适的缺氧缺糖时间点。方法新生SD乳鼠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7d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OGD组和对照组。OGD组根据氧糖剥夺时间的不同又分为1h,2h,4h,6h,8h,10h亚组。OGD组细胞置于含0.5%氧气的三气培养箱,同时将培养液换成无糖Earle氏液,模拟体内脑缺血损伤。复氧复糖24h后观察对照组和OGD各组的神经元形态,测定MTF细胞光密度值(OD)和培养液LDH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Durmett—t检验)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随着缺氧缺糖时间的延长,OGD各组神经元形态学损伤逐步加重,细胞OD值和存活率逐渐下降(rs=-0.961和rs=-0.966,P〈0.01),LDH值逐渐升高(rs=0.990,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GD6h时,细胞的凋亡率接近50%。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复氧模型,结合形态学改变和细胞凋亡率,建议将6h作为该模型合适的缺氧缺糖损伤时间。
姜骏符岳方向韶常建星蒋龙元黄子通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