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811)

作品数:13 被引量:74H指数:5
相关作者:邱文娟顾学范叶军韩连书张惠文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市儿科医学研究所珀金埃尔默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基因
  • 4篇突变
  • 3篇糖原
  • 3篇突变分析
  • 3篇患儿
  • 3篇基因突变
  • 3篇测序
  • 2篇血症
  • 2篇糖原贮积症
  • 2篇基因分
  • 2篇基因分析
  • 2篇基因突变分析
  • 2篇儿童
  • 2篇氨酸
  • 2篇靶向
  • 1篇代谢
  • 1篇单核
  • 1篇单核苷酸
  • 1篇胆固醇
  • 1篇蛋白

机构

  • 13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儿科医...
  • 1篇珀金埃尔默医...

作者

  • 13篇邱文娟
  • 11篇顾学范
  • 10篇叶军
  • 8篇张惠文
  • 8篇韩连书
  • 6篇余永国
  • 6篇梁黎黎
  • 5篇房迪
  • 2篇李一帆
  • 2篇章瑞南
  • 2篇闫慧
  • 1篇蔡奇勋
  • 1篇何振娟
  • 1篇张其刚
  • 1篇肖冰
  • 1篇赵黎
  • 1篇杨凌云
  • 1篇朱建幸
  • 1篇韦思思
  • 1篇高晓岚

传媒

  • 4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华围产医学...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年份

  • 4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例22q13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明确两例发育落后儿童的遗传学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应用常规G显带技术分析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检测患儿潜在的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用荧光定量PCR验证芯片检测结果。结果患儿1表现为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癫痫、自闭症样行为、轻度面容异常;患儿2主要表现为智力及语言发育落后,无明显面容异常。SNParray分析提示两例患儿在22q13.33区分别存在69kb和587kb的杂合缺失,两个缺失均涉及22q最末端的SHANK3及ACR基因,荧光定量PCR证实两例患儿均存在SHANK3的新发杂合缺失,确诊为22q13缺失综合征。结论SHANK3单倍体剂量不足与患儿的临床表现相关。SNParray分析可发现染色体微缺失,为遗传咨询提供重要依据。
罗继航房迪邱文娟肖冰范燕洁叶军韩连书张惠文余永国梁黎黎顾学范
关键词:发育落后
66例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患儿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染色体芯片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目的应用染色体芯片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 CMA)对不明原因的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 mental retardation/developmental delay, MR/DD)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明确致病性CNV所致的染色体失衡,实现病因学诊断。方法根据特定条件筛选MR/DD息儿66例,用染色体芯片分析技术筛检有无CNV。针对发现的CNV,通过比对国际基因组CNV多态性数据库排除良性CNV,结合基因组异常拷贝数变异数据库与相关文献,判断CNV的临床意义。结果在66例不明原因MR/DD患儿中,16例检出19个临床致病性CNV,检出率为24.2%,Phelan-McDermid综合征比例最高(3/16,18.8%),其次为Prader-Willi综合征/Angelman综合征(2/16,12.5%)及Wolf-Hirschhorn综合征(2/16,12.5%)。结论拷贝数变异是MR/DD患儿的重要病因之一,CMA可提高MR/DD患儿致病性CNV的检出率。
李一帆邱文娟叶军韩连书张惠文顾学范
关键词:精神发育迟滞发育迟缓拷贝数变异
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11例的临床和ACADVL基因突变谱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 探讨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以及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在上海新华医院儿科就诊的11例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型、诊治和预后等进行分析.11例患儿中男9例、女2例,就诊年龄2d~17岁,诊断主要依靠血串联质谱和基因分析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结果 11例均有血十四烯酰基肉碱(C14∶1)特异性升高.6例为新生儿早发型,3例为婴儿型,2例为成人迟发型.其中4例新生儿早发型和2例婴儿型在生后2~8个月死亡,目前存活的2例新生儿早发型患儿均通过新生儿疾病筛查得以早期诊断和治疗.11例中共检出17种ACADVL基因突变,检出率95.45%(21/22),包括11种已知突变(p.S22X,p.G43D,p.A213T,p.C215R,p.G222R,p.W427X,p.R450H,p.R456H,p.R511Q,c.296-297delCA,c.1605+ 1G>T)和6种新突变(p.S72F,p.Q100X,p.M437T,p.D466Y,c.1315delG insAC,IVS7 +4 A>G).p.R450H检出率最高,占总突变的13.63% (3/22),其次为S22X和D466Y突变,各占9.09%(2/22).结论 11例VLCADD患儿的ACADVL基因突变谱具有高度异质性,新生儿型和婴儿型较成人迟发型患者死亡率高,提示基因型和表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曹金俊邱文娟章瑞南叶军韩连书张惠文张其刚顾学范
关键词:代谢突变
伴有肥厚性心肌病的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三例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分析伴有肥厚性心肌病的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2011-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门诊就诊的3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分析其临床和实验室特点,干血滤纸片法检测其葡聚糖1,4-α-葡萄糖苷酶(GAA)活性,PCR产物直接测序法进行GAA基因突变的检测。对所发现的5种突变构建突变型GAA质粒,将野生型质粒与突变型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测定突变型及野生型GAA活性,westernblot检测野生型及突变型GAA蛋白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例患儿分别在3岁或1岁6个月出现运动发育迟缓、肌无力伴肥厚性心肌病,其酸性GAA活性分别为2.65、3.55和1.51pmol/(punch·h)(正常对照8.00-98.02)。GAA基因分析发现3例患儿携带5种致病突变(P.G478R,P.P361L,P.P266S,P.Q323x,p.R672Q)。结合临床3例患儿诊断为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对所发现的5种突变进行体外表达和功能研究,发现5种突变型酶活性只有野生型酶活性的9.9%~22.5%,5种突变型的蛋白表达量与野生型相比,只有野生型的32.0%~63.9%。结论3例晚发型糖原贮积症Ⅱ型患儿,临床表现为四肢肌无力,均有明显的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尚处于代偿期。共发现5种GAA基因致病突变,5种突变均可导致GAA活性降低和蛋白表达量下降。
罗继航邱文娟房迪叶军韩连书张惠文余永国梁黎黎顾学范
关键词:肥厚性心肌病突变
尼曼-匹克病C型一家系基因突变分析及产前基因诊断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 研究1例临床疑诊尼曼-匹克病C型(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先证者的基因诊断,以及其家系的产前基因诊断.方法 采用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先证者(NPC晚发婴儿型)和其父母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进行NPC1基因突变检测.测序结果与GenBank人类NPC1基因(NM 000271)进行比较,突变外显子片段均行DNA双向测序证实.同时选取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通过直接测序法以排除新错义突变为基因多态性.采用ClustalX 1.81分析软件对人类和其他种属的NPC1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在先证者母亲再次妊娠18周时抽取羊水细胞,对培养后羊水细胞进行相应的基因突变检测,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抽取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进行NPC1基因分析.结果 NPC1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2个新杂合突变c.2284-2287 delCTCT和p.V959G,分别来源于父亲和母亲,50例正常人中未发现这2种突变.通过ClustalX 1.81软件比对人、小鼠、大鼠、兔、猫及猪的NPC1蛋白的氨基酸发现,p.V959为中度保守氨基酸区域,此位点氨基酸错义突变p.V959G可能导致NPC蛋白功能异常.胎儿羊水直接抽提基因组DNA及培养后羊水细胞DNA检测均未发现这2种突变,为正常胎儿.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的NPC1基因分析未发现携带c.2284-2287 delCTCT和p.V959G突变,与产前基因诊断结果相符.结论 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可为NPC先证者进行基因诊断,也可为其家系进行产前基因诊断,p.V959突变可能与晚期婴儿型临床表型相关.
章瑞南邱文娟叶军韩连书张惠文琳娜顾学范
关键词:载体蛋白质类膜糖蛋白类突变
不同方法测定PKU随访患者干血滤纸片Phe浓度的比较
2018年
目的 比较串联质谱(MS/MS),包括非衍生标准曲线定量法(简称"标曲法")和衍生法、非衍生法及荧光法在苯丙酮尿症(PKU)随访患者血苯丙氨酸(Phe)浓度测定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上海新华医院随访的204例PKU患者干血滤纸片(DBS)样本;MS/MS标曲法、衍生法、非衍生法及荧光法测定Phe浓度,分为低、中、高,即〈360、360-600和〉600 μmol/L 3组,对Phe检测值进行一致性检验及非参数检验.结果 MS/MS标曲法批内和批间精密度为4.0%-7.2%,回收率为93.2%-97.3%.一致性检验显示各组Phe检测值在95%一致性界限外的值不超过8.1%.低、中浓度组,荧光法、MS/MS标曲法和衍生法Phe检测值四分位数分别为176(118,251)μmol/L、174(94, 273)μmol/L、153(94,242)μmol/L,和540(478,578)μmol/L、485(414,529)μmol/L、466(402,513) μmol/L;荧光法较MS/MS标曲法高4.8%-9.0%,(Z=-3.787--2.674,P〈0.01);MS/MS非衍生法较标曲法低3.9%-5.2%,(Z=-7.474--5.747,P〈0.01);高浓度组,MS/MS标曲法、衍生法、非衍生法和荧光法检测值为807(695,924)μmol/L,700(575,785)μmol/L,680(623,771)μmol/L和711(674,794)μmol/L,MS/MS标曲法较其他方法高10.9%-16.2%,(Z=-4.458--4.356,P〈0.01).结论 MS/MS标曲法测定DBS中Phe浓度特异性和准确度较好,4种方法测定血Phe浓度一致性较好,虽检测值存在差异,但均可用于多数PKU患者的Phe浓度监测.
占霞邱文娟汪培承徐烽鲍培忠高晓岚叶军顾学范
关键词: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串联质谱法
5例糖原贮积症Ⅸc型患儿临床和PHKG2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5例糖原贮积症(GSD)Ⅸc型患儿的临床、生化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5例GSD Ⅸc型患儿的临床情况,并采用靶向测序技术进行基因分析,Sanger测序验证所发现的PHKG2基因突变及其父母来源。结果5例患儿均表现为明显肝大和矮小,4例有运动耐力差;均有空腹低血糖,肝酶中重度升高,血三酰甘油升高;肝脏超声示无肝硬化。靶向测序发现5例患儿均携带PHKG2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发现1种已报道突变p.E157K和5种新突变(p.E56X,p.R185X,c.79_88delins TCTGGTCG,c.761del C,p.R279C),p.E157K为患儿的热点突变(50%)。结论靶向测序有助于确诊GSD Ⅸc型,p.E157K为热点突变。
周迪禹房迪邱文娟叶军韩连书张惠文余永国梁黎黎顾学范
关键词:突变
Ⅳ型糖原累积病5例临床和基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糖原累积病Ⅳ型(GSD Ⅳ)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分析5例GSD Ⅳ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壳三糖酶活性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患儿男3例、女2例,于4个月~5岁2个月因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就诊。2例伴运动发育落后和肌无力,但肌酸激酶水平正常;4例肝脏活检示肝糖原沉积和不同程度肝纤维化。靶向测序发现5例患儿均携带GBE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共发现2种已报道突变(p.R515C,p.R524Q)和7种新突变,新突变包含5种错义突变(p.I460T、p.F76S、p.F538V、p.L650R、p.W455R),1种插入突变(c.141_142ins GCGC)及1种大片段缺失(外显子3-7),确诊为肝型GSD Ⅳ型。2例因肝硬化死亡;1例因肝硬化行亲体肝移植,移植前血壳三糖酶活性显著升高而移植后明显下降,移植后4个月肝酶恢复正常;另2例生长发育和肝功能基本正常,1例未行特殊治疗,1例服用生玉米淀粉,其血壳三糖酶活性正常。结论 GSD Ⅳ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大,靶向测序可快速明确诊断,壳三糖酶有助于判断预后。
房迪邱文娟叶军韩连书张惠文余永国梁黎黎龚珠文闫慧王建国顾学范
精氨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精氨酸血症是由精氨酸酶-1缺乏导致的一种尿素循环障碍,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精氨酸酶在尿素循环最后一步中发挥作用,催化精氨酸水解为鸟氨酸和尿素.患儿如未及时治疗则病情进行性加重,严重者表现为下肢痉挛性瘫痪、惊厥、精神发育迟滞等.该病与其他尿素循环障碍有所不同,严重的高氨血症比较少见,故高氨血症可能不是该病神经系统损伤的主要原因,而精氨酸及其代谢物与神经系统损伤关系密切.精氨酸血症可通过测定精氨酸酶活性及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串联质谱新生儿疾病筛查可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明显改善患儿预后.
李一帆邱文娟
关键词:儿童
婴儿期诊断的一例孤立性17,20碳链裂解酶缺乏症临床和基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分析孤立性17,20碳链裂解酶缺乏症婴儿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对1例8月龄46,XY,女性外阴表型的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相关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因"双侧腹股沟部包块,46,XY性腺发育不全"就诊,其血压正常。实验室检查显示孕酮29.35(参考范围0.09-1.00)nmol/L,17羟-孕酮10.9(参考范围0.6-2.6)nmol/L,睾酮0.7(参考范围0.1-3.1)nmol/L,硫酸脱氢表雄酮〈0.15(参考范围0.80-5.6)mg/L,雄烯二酮〈0.3 (参考范围0.6-3.1) μg/L,血钠、钾、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正常。黄体生成素6.6(参考范围0.6-1.7)U/L,卵泡刺激素1.8 (参考范围0.5-3.7)U/L,雌二醇37.66(参考范围73.4-146.8)pmol/L。提取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对200余个性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并对所发现的突变Sanger测序验证,患儿携带分别来自父母等位基因的CYP17A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1226C〉G(p.Pro409Arg,P409R)和c.707T〉G(p.Val236Gly, V236G),V236G为可能致病的新突变,结合临床该患儿确诊为孤立性17,20碳链裂解酶缺乏症。结论 孤立性17,20碳链裂解酶缺乏症婴儿表现为46,XY性腺发育不全,血压正常,孕酮和17OHP水平升高,患儿携带CYP17A1基因的P409R和V236G复合杂合突变。
周迪禹邱文娟徐卯升罗继航叶军韩连书张惠文余永国梁黎黎顾学范
关键词:CYP17A1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