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02B)
- 作品数:3 被引量:9H指数:1
- 相关作者:文峰蒋莉黄时洲闫宏田臻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武汉市第一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广东省中医药局建设中医药强省科研课题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 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疗效。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结合临床体征及病史确诊的10例(10只眼)PCV患者,应用维替泊芬进行PDT治疗。其中男性8例(8只眼),女性2例(2只眼);年龄50~77岁,平均59岁;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1~0.5。治疗后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视力、眼底,进行FFA及ICGA检测。结果PDT治疗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4只眼与术前一致,3只眼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1只眼下降3行。FFA和ICGA检测,显示4只眼的血管荧光素渗漏停止,3只眼渗漏减轻,2只眼有微小渗漏。末次随访时,患者最佳矫正视力:4只眼保持不变,2只眼提高1行,2只眼提高2行,1只眼行3次PDT治疗后提高3行,1只眼下降2行。FFA和ICGA检测,显示7只眼的血管荧光素渗漏停止,2只眼仍有轻微渗漏。术后1个月,有1只眼并发玻璃体出血(术前合并广泛视网膜下出血),未见其他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PDT能够阻止或减轻PCV所致的黄斑区血管荧光素渗漏,促进出血、渗出及水肿吸收,稳定或改善患者视力,可作为PCV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确切疗效尚待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华跟群杂志,2007,43:642-645)
- 金陈进张燕田臻孔宁钟晓菁周少博文峰闫宏唐仕波葛坚
- 关键词:脉络膜疾病光化学疗法卟啉类
- 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西药治疗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及视野观察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患者在接受中西药治疗后的视功能改变,客观评价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视野在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形成(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CNV)病程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7年至2009年经FFA及ICGA确诊湿性型AMD、特发性CNV患者接受中西药联合治疗共14例(16只眼),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行视力、眼底彩照、视野、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结果治疗后6个月中心300视野平均缺损(MD)、丢失变异(LV)明显下降(P〈0.05),中心10°视野LV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mfERG第3环、第5环N1波振幅密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R)=0.03,P(5R)=0.021);治疗后6个月mfERG第1环、第2环P1波振幅密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R)=0.012,P(2R)=0.036)。结论中西药结合治疗对CNV患者的视功能有稳定或改善的作用。
- 蒋莉黄时洲吴乐正文峰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西药联合治疗多焦视网膜电图
- 中西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疗效观察
- 2017年
- 目的:观察黄斑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至2015年就诊的31例(35只眼)视力、眼底彩照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视力与眼底形态学改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视力平均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6、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V总面积平均值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6、12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时与治疗后6、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与治疗后12个月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视力提高19只眼(54.3%),视力稳定14只眼(40.0%),视力下降2只眼(5.7%)。CNV最大病灶面积与视力在治疗前无相关性,在治疗后3、6、12个月时均呈负相关。结论:黄斑方联合抗氧化剂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能有效缩小病灶及减少荧光素渗漏。
- 蒋莉黄时洲文峰
-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抗氧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