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092904)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1
相关作者:张黎明王倩倩郑杰民徐凤刘德婧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适配体
  • 3篇配体
  • 1篇代谢产物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动物伤人
  • 1篇毒素
  • 1篇抑菌
  • 1篇抑菌活性
  • 1篇溶血毒素
  • 1篇珊瑚
  • 1篇珊瑚虫
  • 1篇水母
  • 1篇腔肠动物
  • 1篇微生物检测
  • 1篇细胞
  • 1篇流式细胞
  • 1篇流式细胞技术
  • 1篇流式细胞术
  • 1篇结构与功能研...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张黎明
  • 2篇郑杰民
  • 2篇王倩倩
  • 1篇王梁华
  • 1篇焦炳华
  • 1篇胡波
  • 1篇肖良
  • 1篇成熙
  • 1篇刘德婧
  • 1篇王超
  • 1篇徐凤

传媒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中华航海医学...
  • 1篇国际药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7
  • 5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石房蛤毒素(STX)适配体的鉴定与优化
2013年美国FDA的科学家在Toxicon上报道了通过SELEX筛选出了特异结合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的适配体(apt)。本工作利用的STX ELISA试剂盒(Abraxis LLC,产品编号:522...
郑欣胡波高顺祥刘德婧孙铭娟焦炳华王梁华
文献传递
海葵溶血毒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验证
通过分析海葵溶细胞毒素(GT-4)抗原表位,发现有6个表位适合制备抗体(图1箭头标注1~6)。合成这6个表位的编码序列,融合表达,制备成抗原。免疫8~12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各2只,得到其中3个表位(图1中实体箭头...
胡波郑欣高顺祥刘德婧孙铭娟江鸿蝶焦炳华王梁华
文献传递
建立海洋生物毒素适配体筛选与优化技术平台
适配体(aptamer)是单链或双链DNA或RNA,是从随机寡核苷酸库中,基于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ystematic evolution of ligands by exponential enrichment...
王梁华胡波郑欣高顺祥刘德婧孙铭娟焦炳华
文献传递
刺丝囊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2017年
刺胞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是在海洋中广泛分布的一类古老生物,包括5个纲:十字水母纲(十字水母)、钵水母纲(真水母)、水螅纲(僧帽水母、火珊瑚和水螅虫)、立方水母纲(箱水母)和珊瑚纲(海葵和珊瑚虫),约10000种,其中对人类有害的约100种。世界上绝大部分海域都有刺胞动物伤人的报道,尤其是水母,有些甚至是致命的。刺胞动物门从寒武纪起便存在于海洋及淡水环境中并繁衍至今,主要得益于其包含刺胞的触手,可进行防御和捕食。刺胞是刺胞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卫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外胚层,
成熙郑杰民王倩倩王超张黎明
关键词:珊瑚虫腔肠动物动物伤人水母寒武纪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菌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不同的抗菌功能。其中以抗菌活性物质最为突出,已经成为近年来新药筛选的重要资源,在药品开发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结合近年关于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报道,分析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和功能;并对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在抗菌方面的作用及其抗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尹慢慢刘炎东张黎明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抗菌作用
核酸适配体联合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创伤弧菌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定量检测创伤弧菌的方法。方法将修饰有5’-FITC荧光标签的,能够与创伤弧菌高亲和力,强特异性结合的核酸适配体与流式细胞技术联合,实现创伤弧菌的快速检测。通过对不同浓度创伤弧菌菌液的重复检测,测定该检验方法的空白限、检测限、线性范围等。结果核酸适配体联合流式细胞技术可快速检测创伤弧菌,检测时长〈1 h,检测下限最低可达29 CFU/mL。结论创伤弧菌适配体是优秀的检测元件,流式细胞技术可以实现准确的定量检测,该检测方法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刘德婧胡波彭定发欧阳生群王梁华焦炳华
关键词:核酸适配体创伤弧菌流式细胞技术病原微生物检测
发形霞水母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对发形霞水母(Cyanea capillata)共附生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抑菌活性,以期获得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菌株。方法利用4种分离培养基从C.capillata各部位分离共附生微生物,首先对挑选的单个菌落进行反复的划线分离,获得各菌株的纯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检测和16SrDNA序列测定和分析等手段对获得的菌株进行鉴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利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发酵液的抑菌活性;通过正交试验方法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提高菌株发酵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能力。结果从C.capillata触手、胃囊、伞部、肌肉4个部位共分离出83株菌株,其中放线菌11株,细菌31株,真菌41株;其中菌株cmf-2经鉴定属于假单胞菌属。抑菌活性检测发现,在31株细菌中有14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占分离菌株的45.2%;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菌株cmf-2发酵液的最优条件为:培养温度35℃,pH 7.3,培养时间7d,蔗糖50g/L,蛋白胨10g/L。结论分离到的发形霞水母共附生微生物中含有较高比例的能产生抑制细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的细菌菌株,这些菌株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尹慢慢徐凤肖良王倩倩郑杰民张黎明
关键词:共附生微生物抑菌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