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6089)

作品数:17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黄彦平黄军王秋旺马建曾敏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空泡物理和自然循环重点实验室基金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3篇纵向涡
  • 11篇窄间隙矩形通...
  • 8篇传热
  • 7篇纵向涡发生器
  • 7篇涡发生器
  • 4篇强化传热
  • 3篇数值模拟
  • 3篇热强化
  • 3篇解析模型
  • 3篇可视化
  • 3篇换热
  • 3篇工程热物理
  • 3篇传热强化
  • 3篇值模拟
  • 2篇单相
  • 2篇强化换热
  • 2篇热流密度
  • 2篇临界热流
  • 2篇临界热流密度
  • 2篇矩形窄通道

机构

  • 17篇西安交通大学
  • 16篇中国核动力研...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5篇黄军
  • 15篇黄彦平
  • 14篇王秋旺
  • 8篇马建
  • 4篇王令
  • 4篇曾敏
  • 3篇陈秋炀
  • 3篇白博峰
  • 2篇王海刚
  • 2篇肖泽军
  • 2篇王艳林
  • 2篇周砚耕
  • 1篇周娜
  • 1篇吴峰
  • 1篇韩武涛
  • 1篇王刚

传媒

  • 8篇核动力工程
  • 4篇工程热物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动力工程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外热像仪在纵向涡强化传热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应用红外热像仪对水介质中HP-LVG4和HP-S背面温度场进行了拍摄,结果表明在加热功率密度基本相当时, HP-LVG4内壁温平均值相对于HP-S降低了18.1%;在平均内壁温基本相当时,HP-LVG4的加热功率密度比HP-S提高了29.3%。以上结果说明,红外热像仪可以较好地应用在纵向涡强化传热研究中。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秋旺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红外热像仪传热强化
CFD在纵向涡强化两相传热模拟中的应用
2008年
利用纵向涡发生器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产生的纵向涡可以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运用CFD商业软件CFX10.0对带纵向涡发生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汽液两相介质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产生的纵向涡能有效地降低窄间隙矩形通道的边角处热量集中,提高中央主流区流速,进而明显提高加热板上的热流密度;LV也能加强通道内冷热流体交混,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在本文参数范围内,相对于光滑通道而言,带LVG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在适当增加流动阻力的基础上,能明显提高传热效率。
黄军王海刚黄彦平马建王秋旺
关键词:纵向涡强化传热窄间隙矩形通道
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纵向涡发生器间距的数值优化被引量:7
2009年
强化换热在很多领域都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换热表面上周期性地安装纵向涡发生器可以使流动区域产生纵向涡从而能够增强换热,本文采用CFX10.0对一侧安装纵向涡发生器的窄间隙矩形通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不同的Re数下,纵向涡发生器的间距对三维稳态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综合换热因子j/f以及出口温度和进出口压降的分析,获得安装间距的优化结果X=30~45。
王海刚黄军陈秋炀曾敏王秋旺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数值模拟
纵向涡发生器对矩形窄通道内对流换热的影响被引量:12
2006年
针对反应堆堆芯板状燃料元件冷却通道内的强化传热问题,对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I.VGs)的水平矩形窄通道内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了雷诺数在3×10^3~2×10^4的范围内LVGs安装形式(一侧带LVGs或两侧带I.VGs)对水的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带有周期性分布LVGs通道的平均努谢尔数比光通道的高25%~35%,但阻力系数也比光通道的高.在3种不同比较准则(相同质量流量、相同压降及相同泵功)下,两侧带同向I.VGs通道的综合性能好于单侧带有LVGs通道的综合性能.I.VGs能够破坏热边界层,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降低板状燃料元件的温度和堆芯的烧毁率.
陈秋炀曾敏王令王秋旺周砚耕黄彦平肖泽军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强化换热矩形窄通道
窄间隙矩形通道单相水纵向涡可视化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应用相位多普勒粒子图像分析仪技术(PDPA)对该通道内单相流动的速度场进行可视化测量。通道内单相层流和湍流的主流速度分布表明:当流动经过LVG时,将会产生以二次流动为特征的纵向涡(LV);LV使得流动边界层的发展受到抑制或破坏作用,强化通道内部流动的横向对流运动,因此能够起到强化传热的作用。
马建黄彦平黄军
关键词:窄间隙矩形通道纵向涡可视化
窄间隙矩形通道单相水纵向涡强化传热实验被引量:6
2011年
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设置4对周期性分布的矩形块纵向涡发生器(LVG),研究该类通道和光通道内单相水介质流动阻力特性和对流传热特性。在雷诺数Re为310~4220范围内,纵向涡(LV)使得通道内流动提前由层流向紊流转化。在层流区,LV强化传热可达100.9%,摩擦阻力增大仅11.4%;在紊流区,LV强化传热可超过87.1%,摩擦阻力增大100.3%。LV可明显强化单相水传热,并引起摩擦阻力一定程度的增加。
马建黄彦平黄军
关键词:窄间隙矩形通道纵向涡强化传热
窄间隙矩形通道的临界热流密度解析模型
2007年
根据窄间隙矩形通道的流道结构特点,参考圆管环状流临界热流密度(CHF)预测解析模型,得到了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环状流CHF解析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通道间隙不小于0.5mm的窄间隙矩形通道内发生沸腾两相流环状流时的CHF值。计算表明,当窄间隙矩形通道的进口截面宽高比为25~85时,通道内的CHF值强化比较明显。
黄军王秋旺黄彦平白博峰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解析模型窄间隙矩形通道临界热流密度
窄隙通道内纵向涡作用下汽泡行为可视化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当流体流过纵向涡发生器时,会在纵向涡发生器后产生沿纵向移动的涡旋,这些纵向涡的强烈运动,促进了主流区与传热壁面附近的流体搅混,削薄或破坏边界层,实现了强化传热。在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的加热板上布置矩形块的纵向涡发生器,通过正面450 mm×40 mm和侧面3 mm宽的石英玻璃可视窗内对纵向涡作用下的汽泡行为进行了可视化研究。通过分析纵向涡对单个汽泡、多个汽泡和汽泡演化作用特性的影响,表明纵向涡对汽泡产生了强烈的扰动作用,抑制了汽泡在加热板上的长大和聚集,加强了近壁区热流体和流道中央区冷流体之间质量、动量和能量的交换,对加热板表面的热边界层起到破坏和削薄作用,从而使汽液二相工况下的传热明显强化。由于纵向涡发生器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对平面或近似平面的窄间隙换热结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黄军黄彦平马建王艳林王秋旺
关键词:工程热物理汽泡可视化纵向涡窄间隙矩形通道
脉动流通道内带纵向涡发生器动态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对单侧带有周期性分布纵向涡发生器通道内的流动与传热动态特性进行了非稳态三维数值模拟;通过数值仿真的方法研究了带纵向涡发生器通道在进口流速呈正弦波周期性脉动扰动下出口平均温度的响应特性;分析了进口脉动流脉动频率对纵向涡发生器传热通道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脉动流动的影响下纵向涡发生器的传热能力得到了强化,随着脉动频率的增加传热强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吴峰王秋旺王令王刚黄军黄彦平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动态特性数值模拟
窄间隙矩形通道内纵向涡有效作用距离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由于纵向涡发生器(LVG)作用距离远、结构简单、安装高度低,对于一些具有窄间隙通道的换热结构,纵向涡(LV)强化传热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在窄间隙矩形通道水介质条件下应用这种技术时,LV的有效作用距离直接关系到传热强化效率和是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模拟,并采用旋涡强度剩余率作为判别依据,结果表明在本文参数范围内,纵向涡有效作用距离为LVG高度的68.3~77.4倍,并且这一范围与Re数关系不大。
黄军黄彦平马建周娜王秋旺
关键词:纵向涡发生器窄间隙矩形通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