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CJY103)
- 作品数:6 被引量:85H指数:4
- 相关作者:余剑余辉李康杨伟中陶娅娜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及其金融政策响应——基于需求端视角的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坚持科技创新相辅相成,其明显的技术进步特征符合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转换要求。既有理论显示科学推动与需求拉动均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而针对我国情形的相关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判断。鉴于当前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存在"供给端有余"、"需求端不足"的不对称性,并已经影响到相关的发展实践,因此下一步需要在需求端加以重点关注。建设领先市场、提升用户体验、扶持用户创新、拓展需求开发能力、适应新型生产方式是从需求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而金融政策响应亦需围绕上述方面发挥功效。
- 余剑
-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拉动
- 我国金融状况指数构建及其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启示——基于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的研究被引量:52
- 2013年
- 通过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估算不同经济因素的动态权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的金融状况指数,能够体现不同形势下不同经济因素对金融总体形势的影响,并反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效应。本文估算了1997年到2009年以及1997年到2011年的两组金融状况指数,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房价、股价对这一时期金融总体形势的影响权重相对较大,特别是货币供应量。反映出近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依然倚重于数量型传导渠道,甚至程度有所加深。在此期间,由于管理体制等多种因素,利率、汇率的变化幅度远小于其他变量,它们在模型中权重尽管有所增加但总量较小。这并不能说明利率和汇率在构成FCI中的作用不重要。随着利率、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加之房价、货币供应量增长波动向常态回归,二者的动态权重将会大幅提高。
- 余辉余剑
- 关键词:状态空间模型金融状况指数
- 国际视野下关于我国推进宏观审慎管理的几点思考被引量:1
- 2013年
- 发达经济体作为推动宏观审慎管理的先行者,尽管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困境,但所开展的积极探索对于中国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推进宏观审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做好金融管理框架的安排以及宏观审慎工具的设计;二是要关注宏观审慎管理的潜在影响;三是要在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基础上,制定合适我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 余剑
- 关键词:宏观审慎政策逆周期系统性风险
- 利率扭曲、市场分割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被引量:23
- 2018年
- 虽然存贷款利率管制已经取消,但在改革过渡期内,我国信贷市场中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利率扭曲与市场分割:同时存在商业银行和类银行机构,商业银行利率较低,主要为传统企业等低风险企业贷款,而非传统企业融资更多依赖于利率较高的类银行机构。本文从利率扭曲与市场分割问题入手,构建包含异质性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研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金融的具体效应。结果显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促使利率回归均衡,消除监管套利,维护金融稳定;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将对不同类型的金融、企业部门形成差异化影响,在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驱动商业银行和传统企业加快经营转型。此外,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经济体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加稳健。进一步,对比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同进程下的政策效果发现,若进程过快,可能增加短期经济金融波动风险。因此,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 杨伟中余剑李康
-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经济增长
-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安排的理论逻辑与政策框架——基于外部性、不确定性及错配视角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的战略性以及新兴性特征,导致其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正外部性和不确定性,由此造成该产业类别的金融需求特征与传统融资模式不兼容,以及模式、风险、期限上的错配。在金融需求决定金融供给的基本机制下,需要通过理论创新对传统融资模式进行改造或创造新型融资模式,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本文运用软预算约束模型(DM模型)和金融工程原理,分析推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融资模式安排的理论逻辑,设计相应的政策框架,并针对调研中所获得的当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及不足之处,提出政策建议。
- 余剑
- 关键词:外部性不确定性期限错配
- 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协同发展——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被引量:4
- 2016年
-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为优化经济空间格局而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承载着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引领区的重要使命。京津冀三地经济金融总量大、产业互补性强,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三地自身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更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性、协同性的提升。如何进一步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空间结构,成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京津冀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以企业集团合理布局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基础,通过引入HOV模型、集聚经济模型、引力模型,试图构建企业集团区域布局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传导机制三阶段模型,实现以企业集团所在地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并通过分析比较优势动态变迁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特别是首都产业结构的现实影响,研究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 余剑陶娅娜
- 关键词:比较优势集聚经济引力模型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