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11016)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田军马文涛李前裕田翠翠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气候
  • 2篇赤道
  • 2篇赤道太平洋
  • 1篇新生代
  • 1篇上新世
  • 1篇气候转型
  • 1篇全球季风
  • 1篇晚上新世
  • 1篇相位
  • 1篇节律
  • 1篇极冰
  • 1篇季风
  • 1篇季风系统
  • 1篇航次
  • 1篇高纬
  • 1篇北极冰盖
  • 1篇PAGES
  • 1篇SST
  • 1篇IODP
  • 1篇ITF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作者

  • 4篇田军
  • 1篇田翠翠
  • 1篇李前裕
  • 1篇马文涛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生代的气候节律:赤道太平洋IODP320、321航次被引量:7
2009年
新生代以来,地表气候在大趋势上逐渐变冷,并呈现出冷暖交替的变化节律。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量和地内气候系统的反馈效应。揭示气候变化的最终规律需要更准确的天文计算和更长、更可靠的气候替代性指标的重建。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0、321航次在东赤道太平洋钻取了一系列保存完好、连续的深海沉积钻孔,为揭示新生代气候演变的规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材料。从全球视野的角度研究古海洋学和古气候学问题是揭示气候演变规律的良好方法,值得中国研究者借鉴。
田军
关键词:新生代气候赤道太平洋IODP
倒数第2个冰消期印度尼西亚穿越流的增温幅度及其与高纬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
2010年
热带海区是全球水汽和热量传递的重要源区,其表层海水温度(SST)的变化必然会对高纬及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而热带与高纬气候变化的相位关系又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机制的关键.本研究展示了千年尺度上印度尼西亚穿越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出口处帝汶海区(Timor Sea)SO18459站位在倒数第2个冰消期(Termi-nationⅡ)的多种古海洋学记录,包括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δ18O,G.ruber Mg/Ca比值和表层海水δ18Ow等.G.ruber Mg/Ca比值显示,帝汶海区海水表层温度在TerminationⅡ的变化幅度约为4.1℃,且与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的δ1?8O在TerminationⅡ时期几乎同相位变化.这一新的结果表明,千年尺度上热带海区的气候变化似乎与高纬的冰盖变化同步.此外,G.ruber Mg/Ca比值指示的SO18459站的SST记录表明,TerminationⅡ时帝汶海区的增温与南极增温几乎同时发生,这说明热带与南半球高纬之间存在着快速的热传输,而这种快速的热传输有可能通过大气的遥相关或者大洋上层水体来完成.SO18459站的G.ruberδ1?8O和SST在TerminationⅡ存在显著的回返事件,可能与澳大利亚季风降雨减少或西太平洋厄尔尼诺增强相关,但类似事件在东亚季风降雨记录中缺乏,说明热带地区不同气候系统对同一外部强迫如厄尔尼诺的响应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全球底栖有孔虫δ1?8O的综合记录在TerminationⅡ也存在一类似的回返事件,说明了高纬和低纬气候在千年尺度上的遥相关.
田翠翠田军
关键词:高纬相位
跨越时空变化的季风系统——第2届PAGES全球季风研讨会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
2011年
第二届PAGES全球季风研讨会探讨了全球季风的概念,讨论了区域性季风系统之间的对比关系,评估并提出了新的古季风强度的替代性指标,讨论了与季风关联的极端水文事件。研讨会从多时间尺度上综合考虑季风系统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除了与厄尔尼诺相关的年际变化,还涵盖了从年代际到地质长周期的各种时间尺度上季风系统的驱动机制。我们对季风的研究需要从"全球性"和"多尺度"着眼,力争取得全新的认识。
田军
关键词:全球季风PAGES
晚上新世赤道太平洋气候转型和北极冰盖扩张的轨道驱动被引量:5
2009年
赤道太平洋气候在晚上新世进入一个重大转型期.具体表现为全球海表温度(SST)开始变冷,东西太平洋SST梯度开始形成并逐渐加大.不仅如此,这一变化几乎与北半球高纬冰盖扩张同步发生.探讨太阳辐射、高纬和低纬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揭示这一气候转型机制的关键.通过一系列数理统计方法对赤道太平洋的SST和全球冰量变化中的轨道周期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北半球高纬的太阳累积辐射量是此次气候转型的主要外部驱动力;在轨道尺度上,东西赤道太平洋的SST在转型之后表现出基本同步而非"跷跷板"式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对比认为晚上新世气候转型起源于地球轨道参数的转变,而大气CO2浓度变化产生的反馈效应使得全球气候自早新生代以来进一步变冷.
马文涛田军李前裕
关键词:SST赤道太平洋晚上新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