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1325009)

作品数:23 被引量:244H指数:10
相关作者:李三忠赵淑娟刘鑫余珊索艳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0篇早古生代
  • 10篇古生代
  • 8篇特提斯
  • 8篇特提斯洋
  • 5篇盆地
  • 4篇陆块
  • 3篇推覆
  • 3篇逆冲
  • 3篇逆冲推覆
  • 3篇中生代
  • 3篇PANGEA
  • 3篇RODINI...
  • 3篇超大陆
  • 2篇地震
  • 2篇动力学机制
  • 2篇造山带
  • 2篇碰撞
  • 2篇准噶尔盆地
  • 2篇西段
  • 2篇南海北部

机构

  • 2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2篇教育部
  • 4篇西北大学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3篇李三忠
  • 17篇赵淑娟
  • 15篇刘鑫
  • 13篇余珊
  • 9篇戴黎明
  • 9篇索艳慧
  • 7篇郭玲莉
  • 6篇杨朝
  • 5篇于胜尧
  • 5篇曹花花
  • 4篇许立青
  • 4篇李涛
  • 3篇张国伟
  • 3篇王学斌
  • 3篇李涛
  • 3篇孙文军
  • 3篇王鹏程
  • 3篇马云
  • 3篇王霄飞
  • 3篇李少俊

传媒

  • 7篇岩石学报
  • 6篇海洋地质与第...
  • 5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是一条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带。本文选取ETM+光学影像和SRTM高程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发现该带断裂构造的北西西向线性特征明显。从水系分布和错断地形等地貌标志判断,该断裂具有左阶组合样式和左行走滑活动特征。据遥感影像综合特征,可将该带分为张家口段、延庆-怀来段和北京一天津段,影像特征分段性显著,并与断裂带的分段性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限制或错断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并且控制该区域的左阶雁列式第四纪盆地群和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分布。该断裂带各段对不同规模的水系分布和形态影响比较大,且北京-天津地区的华北平原段断裂对第四纪冲洪积扇和沿海地区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深部数据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也证实了遥感解泽的结果,证明遥感技术在探查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
板缘与板内活动构造与地震触发机制对比被引量:6
2014年
按照板块位置划分,强烈地壳形变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主要有两种:板内型与板缘型,都受活动构造控制。系统总结了前人对主要板缘活动构造带和研究热点地区的板内活动构造和自然灾害规律,进而探讨全球范围的板缘和板内活动构造和灾害形成的差异机理。板缘活动构造形成机制主要是板块构造机制,板内活动构造形成机制除了受板块构造机制影响外还与板内构造-热不均一性和深部动力机制有关。重点讨论了从板缘到板内的活动构造(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探讨地震触发机制,以便更加清楚地揭示地震发生的规律,并为预测地震发生概率提供有力的证据。
王霄飞余珊李三忠马云赵淑娟刘鑫戴黎明
关键词:地震板内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被引量:5
2018年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地区发育南、北两条早古生代缝合带,通过对带内出露的大量早古生代蛇绿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以及不同性质的花岗岩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比,发现南、北缝合带内岩体在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的时代和构造环境等方面具有可对比性,推测在早古生代两者处于同一个俯冲带体系中,只是演化时限存在沿走向的穿时性。本文提出,阿尔金造山带为一弯山构造,我们称之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通过古地磁资料与板块重建的研究与分析,揭示了塔里木-柴达木陆块在早古生代很可能作为一个整体漂移,发生了以逆时针方向为主的相对旋转,这与弯山构造的形成息息相关。在原特提斯洋向南斜向俯冲闭合过程中,分布在大洋中的塔里木-柴达木陆块、中阿尔金-中祁连微陆块以及其他亲冈瓦纳古陆的微陆块组成的链状陆块群,形成了近直线型的俯冲造山带。在斜向俯冲-碰撞机制下,塔里木-柴达木陆块的逆时针旋转,诱发了大型韧性剪切带和右行走滑断裂带,加之微陆块间的俯冲-碰撞相互作用的影响,最终导致初始造山带发生弯曲。塔里木盆地内发育的早古生代构造不整合以及呈"S"形展布的古构造、油气藏分布形态恰好为其提供了佐证。对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早古生代弯山构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原特提斯洋俯冲、闭合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建立中央造山带的演化模式提供新的思路。
牟墩玲李三忠王倩李玺瑶王鹏程王鹏程周在征于胜尧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阿尔金造山带碰撞
屺坶岛“蓬莱群”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对胶西北早白垩世盆地格局的启示被引量:2
2017年
1∶20万地质图和早期的研究认为胶北西北部的屺坶岛出露的是震旦纪或早古生代的蓬莱群。本文对此处地层中的石英粉砂岩和位于其下的火山凝灰岩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工作。火山凝灰岩中12个点的U-Pb分析给出了124.2±2.3Ma的结晶年龄,表明出露在屺坶岛的这套地层属于下白垩统,而不是地质图上标注的震旦系。石英粉砂岩的碎屑锆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其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通过对石英粉砂岩50个点的分析,获得了430Ma、1.1Ga、1.6Ga、1.8Ga和2.45Ga共5个峰值,其中430Ma的峰值由两个岩浆锆石给出,可能来源于鲁西下常庄三叠纪磁铁角闪岩岩体中的继承锆石。石英粉砂岩的碎屑锆石的其他峰值年龄和长岛石英岩的碎屑锆石的峰值吻合,暗示其碎屑主要来源于周边蓬莱群。此外,屺坶岛的石英砂岩和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的碎屑锆石年龄图谱明显不同,暗示它们来源于不同的源区。结合区域正断层活动历史,推测在胶北地区屺坶岛可能存在一个早白垩世伸展盆地,与胶莱盆地之间由玲珑和郭家岭岩体构成的隆起分隔。
刘丽萍李正祥李三忠朱孔阳崔芳华
关键词:SHRIMP锆石U-PB定年蓬莱群白垩纪盆地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数值模拟的启示被引量:1
2017年
华北克拉通是古老克拉通遭到破坏的一个典型例子。近几十年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华北克拉通东部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和破坏,表现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岩石圈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存在很多争论,而数值模拟手段也逐渐成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前人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从拆沉、热侵蚀、俯冲脱水、化学交代等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很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观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学模型支持,为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克拉通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的数值模型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在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1)从二维粗略模型向三维精细模型的过渡;(2)考虑更为实际的岩石流变学特性、相变过程;(3)利用板块重建等技术为数值模型提供板块运动历史等运动学约束;(4)拆沉、热-化学侵蚀、俯冲脱水等作用相互耦合的动力学模拟。
王永明李三忠李三忠戴黎明
关键词: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数值模拟
南海北部活动构造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与活动构造关系极为密切,随着近十几年来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相关活动构造也正在逐渐受到关注。通过对断裂、地震、气底辟以及海底火山活动等构造活动的多种表现形式的研究,分析了南海北部活动构造的特征。在南海北部,存在北东向、北东东—东西向、北西向3组活动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切割其他两组,形成最晚。这些活动断裂以继承性为主,北东向和北东东向断裂均为切割地壳或岩石圈的大断裂。南海北部的震中呈带状分布,在东部呈北东走向,而西部受红河走滑断裂的影响,震中整体为北西走向分布。气底辟是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有重要指示意义的构造,同断裂一样,气底辟为气源垂直向上移动至形成水合物的温压带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南海北部分布的火山岩由东到西顺时针旋转。从地震剖面可以看出,岩体明显受张性断裂控制。东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受北西向活动断层的影响较大,而西部则与海底滑坡密不可分。
王霄飞李三忠龚跃华刘鑫索艳慧戴黎明马云张丙坤
关键词:南海北部地震火山岩天然气水合物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被引量:8
2015年
准噶尔盆地东北部乌伦古坳陷内的断裂主要发育在坳陷周缘和中部,平面上以北西-南东向、北北西向和近东西向逆冲-走滑断层为主,地震剖面上显示为基底卷入型断层。存在坡坪式、叠瓦式、双重式、背冲式、对冲式等多种逆冲推覆构造样式。研究区内断裂的生长指数揭示主要断裂以及断裂体系其中生代活动强度具有横向和纵向的迁移规律:横向上,东早西晚,有自东向西的拓展演化规律;纵向上,主控断裂随时间由红盆断裂依次向红盆南断裂、喀拉萨依断裂转变,断裂活动中心由北东到南西迁移。西北部变形较东南部变形弱,受力方向来自北东和南东方向。
李涛李涛赵淑娟李三忠余珊楼达索艳慧王学斌孙文军杨朝
关键词:中生代
东亚原特提斯洋(Ⅳ):北界西段早古生代构造变形被引量:8
2017年
北祁连造山带是原特提斯洋北支西段——古祁连洋闭合的地质记录,其经历了早古生代复杂的造山过程,但其俯冲极性、闭合时间、拼合方式还存在争议。通过详细的野外构造解析,并对变质年代学资料进行统计,在研究区识别出三幕早古生代褶皱变形。其中,第一幕变形发生在489~442Ma,形成于古祁连洋壳俯冲-碰撞阶段,主要表现为区域性的片理、片麻理或糜棱叶理;第二幕变形发生在422~406Ma,形成于俯冲板片的折返阶段,主要表现为轴面南倾的紧闭褶皱;第三幕变形则主要为轴面近于直立的宽缓褶皱。前两幕变形被第三幕变形叠加改造。祁连地区广泛分布着奥陶系-志留系与上覆泥盆系的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对比指示西段不整合时间早于东段不整合时间,可能代表了古祁连洋西段拼合较早、东段拼合较晚的斜向"剪刀式"拼合。此外,多条穿过整个研究区的1∶20万地质剖面上的运动学解析,揭示了古祁连洋壳自北向南的俯冲极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认为古祁连洋壳最早的俯冲时间为544Ma,中祁连和阿拉善微陆块自462Ma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于442Ma最终闭合。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北界西段俯冲方式为自南向北"后退式"俯冲,可能发生过俯冲带跃迁事件。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赵淑娟刘鑫刘鑫郭玲莉于胜尧
关键词:早古生代
东亚原特提斯洋(Ⅴ):北界西段陆缘属性及微陆块拼合被引量:6
2017年
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在祁连造山带的分支本文称为古祁连洋。其洋内及邻区存在中祁连、阿拉善、柴达木、华北、扬子、塔里木等多个陆块、微陆块,处在一个复杂的多岛洋的环境中。祁连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较为复杂的俯冲拼合、碰撞造山过程。本文探讨了祁连造山带的几个构造单元构造属性,认为早古生代阿拉善微陆块南缘为被动大陆边缘,中祁连北缘为活动大陆边缘。阿拉善南部与之平行的龙首山构造单元为俯冲造山形成的增生楔体;北祁连构造带为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包含高压变质岩带、蛇绿岩带、岛弧岩浆和部分洋壳残片等,记录了古祁连洋壳从大陆裂解,洋壳形成,俯冲拼合,碰撞造山的造山过程。495Ma左右南祁连南部柴达木微陆块向北俯冲的影响,古祁连洋壳俯冲受阻,俯冲带向北后退,形成大岔大坂岛弧。弧前地区发生洋-洋俯冲事件,堆积增生大岔大坂、白泉门、九个泉等SSZ型北祁连蛇绿岩北带,并伴随第二期清水沟、牛心山、野牛滩等地岩浆事件。460Ma左右阿拉善微陆块和中祁连微陆块开始碰撞拼合,古祁连洋开始闭合。值得注意的是拼合过程不是均一的,存在自西向东斜向"剪刀式"的拼合方式,产生了由西向东年代变新的"S"型同碰撞岩浆岩。约440Ma古祁连洋闭合,进入陆内造山阶段。440Ma之后,拼合陆块处在一种拉伸的构造环境之下,金佛寺、牛心山、老虎山等地产生碰撞后岩浆岩。422~406Ma发生俯冲折返、高压榴辉岩和高压低温蓝片岩退变质作用,形成以紧闭不对褶皱为特征的第二幕变形。根据各陆块、微陆块碎屑锆石年龄谱分析对比,中祁连基底应与华北不同,而可能与扬子有关。Rodinia超大陆聚合之前,中祁连微陆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微陆块与华北、扬子保持一定距离。1.0~0.8Ga Rodinia超大陆聚合过程中祁连微陆块与冈瓦纳北缘拼贴在一起,�
李三忠李涛赵淑娟赵淑娟刘鑫刘鑫郭玲莉于胜尧
关键词:早古生代
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岩浆岩分布规律及其与海底地质灾害的相关性被引量:8
2014年
前人对南海北部新生代陆缘盆地结构、构造样式和期次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对于具体体现内动力过程的岩浆活动关注较少,尤其是北部深水区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二维地震剖面的解译分析,将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划分为3个集中分布区:琼东南-西沙区、神狐区和东沙区。各区域岩浆岩的产出状态有所差异,其中琼东南-西沙区岩浆岩的平面展布规律性极强,主要受右行右阶的走滑断裂控制;神狐区岩浆岩位于NW向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侵位空间受先存断裂制约;东沙区岩浆岩的产生与东沙运动期间区域伸展过程有直接关系。作为内动力的表征,岩浆作用对于海底地形地貌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与活动断裂、海底滑坡、浅层气等海底地质灾害也具有成因上的关联。
张丙坤李三忠夏真马云余珊王霄飞
关键词:南海北部岩浆岩海底滑坡浅层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