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30120)

作品数:15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梁冰张树义唐占辉宋延龄曹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坡鹿
  • 4篇蝙蝠
  • 3篇海南坡鹿
  • 2篇普氏原羚
  • 2篇犬蝠
  • 2篇棕果蝠
  • 2篇下丘
  • 2篇菊头蝠
  • 2篇果蝠
  • 2篇菲菊头蝠
  • 2篇FM
  • 1篇调谐
  • 1篇调谐特性
  • 1篇动物
  • 1篇行为节律
  • 1篇野外
  • 1篇野外观察
  • 1篇有蹄类
  • 1篇有蹄类动物
  • 1篇植物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广...
  • 1篇北京动物园
  • 1篇海南大田国家...

作者

  • 5篇张树义
  • 5篇梁冰
  • 3篇唐占辉
  • 3篇宋延龄
  • 2篇李安安
  • 2篇曾治高
  • 2篇吴飞健
  • 2篇蒋志刚
  • 2篇张琼
  • 2篇罗峰
  • 2篇陈其才
  • 2篇聂海燕
  • 2篇盛连喜
  • 2篇曹敏
  • 1篇姚倩
  • 1篇张俊鹏
  • 1篇李忠秋
  • 1篇刘娜
  • 1篇王喆
  • 1篇李春旺

传媒

  • 4篇动物学杂志
  • 3篇Curren...
  • 2篇兽类学报
  • 2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Zoolog...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Scienc...
  • 1篇第十次中国生...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9
  • 6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降雨对海南坡鹿昼间行为节律的影响
2009年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文昌保护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逐日观察了海南坡鹿的昼间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坡鹿在晴天有2个摄食高峰,雨天则出现4个摄食高峰;晴、雨天均出现2个反刍高峰与2个休息高峰,1个移动高峰。Mann-Whitney UTest法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晴天,雄性坡鹿和雌性坡鹿反刍行为差异显著(P<0.05),休息与移动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和其他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在雨天,雄性坡鹿和雌性坡鹿摄食、反刍、休息、移动和其他5个类型的昼间行为差异均不显著(P>0.05)。
刘飞聂海燕
关键词:海南坡鹿昼间活动节律降雨
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的取食及种子传播被引量:16
2005年
2004年9月到12月,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内,通过详细的野外观察和雾网实验以及种子的定时收集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sphinx)取食小果野芭蕉(Musaacuminata)的行为及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夜晚24:00以前,犬蝠取食小果野芭蕉有明显的2个活动高峰,分别发生在20:30和22:30左右,这一结果与雾网采样结果较为一致。在研究期间的雨季(9-10月)和干季(11-12月),犬蝠平均被捕获量为2.2±0.3只/d、1.4±0.3只/d,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同时这两个季节收集的种子团数量分别为9.0±1.1个/d和7.2±1.4个/d,也没有显著差异。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受生境影响较为显著,各样地间种子传播的结果大不相同;地点和季节对犬蝠传播种子也不存在交互影响。犬蝠对小果野芭蕉种子的传播距离为50-200m。
唐占辉曹敏盛连喜梁冰张树义
关键词:犬蝠取食种子传播小果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野外观察
回声定位蝙蝠耳蜗毛细胞静纤毛的长度特征被引量:5
2007年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爪哇大足鼠耳蝠(Myotis adversus)、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山蝠(Nyctalus plancyi)和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耳蜗毛细胞静纤毛,测量其长度,并与五种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耳蜗静纤毛长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外毛细胞静纤毛较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相应位置的短;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内毛细胞静纤毛长于其外毛细胞静纤毛,而非回声定位哺乳动物内毛细胞静纤毛长度并无此规律.我们认为,回声定位蝙蝠耳蜗听毛细胞静纤毛长度的特点可能是对高频声波和回声定位适应的结果.
姚倩曾今尧郑咏梅梁冰江雷张树义
关键词:回声定位蝙蝠耳蜗扫描电子显微镜
奠基者效应对海南坡鹿迁地保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在迁地保护中,奠基者效应通常会导致新建种群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并使新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低于源种群。海南坡鹿(Cervuseldi hainanus)是世界濒危种,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海南岛。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狩猎,至20世纪70年代,这个物种仅剩26只,已经濒临绝灭,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自1976年开始对海南坡鹿实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该种群的数量从最初的26只增加到1600多只。本文采用10个微卫星位点对一个源种群(大田种群)和5个迁地种群(邦溪、甘什岭、枫木、金牛岭、文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6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He≈0·3);5个迁地种群分别有1、3或5个单态位点,大田种群无单态位点;邦溪种群与大田种群遗传分化显著,而甘什岭种群与大田种群的遗传分化不显著。结果表明,奠基者效应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并且对于不同迁地种群,影响也不相同。造成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建群者数量、引种方式和建群种群的结构。该研究为今后在海南岛建立新的海南坡鹿迁地种群提供建议和参考,同时也为其他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张琼吉亚杰曾治高宋延龄张德兴
关键词:海南坡鹿微卫星迁地保护
两种蝙蝠下丘神经元声反应特性的比较
<正>回声定位蝙蝠依靠听觉系统接受其回声信息“看”世界,每一种都有一套自身特有的信号模式用于回声定位,它们所发出的声信号特征决定了用于其声纳成像系统的回声信息特性。回声定位蝙蝠使用的声音广义上分为两类:窄带恒频信号CF/...
罗峰李安安吴飞健梁冰张树义陈其才
关键词:菲菊头蝠下丘声反应特性
文献传递
半散放条件下赤麂卧息地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2006年4~8月,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位于E108°47′05·8″~108°47′12·0″、N19°05′55·7″~19°05′58·1″,面积为10400m2的围栏内6只半散放条件下赤麂(Muntiacus muntjak)的卧息生境进行了研究。将围栏内的面积划为104个10m×10m的样方,作为收集数据的基本单元。将有赤麂卧息的样方定义为卧息单元,反之为非卧息单元。赤麂选择在14个样方卧息,卧息地平均长(1·6643±0·6197)m、宽(1·1679±0·3123)m、高(0·8143±0·1445)m。采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作为赤麂卧息地特征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14个卧息单元中收集的11类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赤麂卧息地的选择与草本高度、隐蔽度、灌木高度及灌木密度正相关。赤麂卧息地选择的预测模型可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ln[P/(1-P)]=-26·888+0·089×灌木密度+0·253×草本高度+0·114×隐蔽度+0·079×灌木高度。
谢志刚刘志涛宋延龄赵文阁李善元张海符运南
关键词:赤麂
西双版纳地区犬蝠和棕果蝠食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6
2005年
犬蝠和棕果蝠是西双版纳地区较为常见的两个果蝠物种,大多数时间内它们同域分布,共同利用当地许多野生果实.从2004年6月至12月,我们采用拾遗法、粪便分析法以及种子萌发鉴定法并结合雾网采样对西双版纳地区这两种果蝠的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犬蝠利用11科18种植物的果实,2科2种植物的叶片;而棕果蝠利用9科12种植物的果实,1科1种植物的叶片.研究发现雨季(6~10月)两种果蝠食物类型在本地区重叠程度较高,它们共同利用的植物类型占记录植物类型总数的65%.在干旱季节(11~12月),棕果蝠避开与犬蝠在食物方面的竞争而去别的地方开拓食物资源.
唐占辉盛连喜曹敏梁冰张树义
关键词:犬蝠棕果蝠食性
海南坡鹿种群生活史特征及种群动态趋势预测被引量:5
2009年
本文应用生命表和Leslie矩阵等生活史常规研究方法,分析了生存于海南邦溪自然保护区的国家I级珍稀濒危哺乳动物海南坡鹿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定年龄存活率、特定年龄繁殖率、初次产仔年龄、产仔季节、性比、寿命等重要生活史特征,并预测其种群动态趋势。邦溪海南坡鹿种群平均寿命4.6岁,雌性平均寿命略高于雄性,分别为4.7岁,4.4岁;雌性平均初次产仔年龄为24月龄;雌性平均性成熟年龄为16月龄;雌性最长繁殖寿命为8.5岁,雄性最长繁殖寿命约为4岁;成年雌性平均一年一胎,胎仔数为1;新生幼仔数量雄性大于雌性,性比为1.33∶1;种群动态生命表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年龄段雄性存活率高于雌性。幼体(0~2岁)死亡数雌性高于雄性,壮年成体(3~8岁)死亡数雄性高于雌性,老体(9岁~)死亡数两性几乎相等。雌性幼体受到较强的自然选择作用,体弱个体被淘汰;壮年雄体为繁殖付出较高的代价,死亡个体数量较高。Leslie矩阵预测结果表明,如果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子不变,种群数量将逐年增长,周限增长率为λ≈1.011;种群内禀增长率r≈0.012;种群世代增长率R0≈1.06;世代长度T≈5.12年。产仔时间为秋季与冬季,春、夏季节不产仔,此为适应海南岛独特的热带环境选择压力的结果。
聂海燕宋延龄郑友风曾治高张琼符大亮
关键词:海南坡鹿生活史特征种群动态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果蝠的摄食行为被引量:4
2007年
2005年8~11月,对北京动物园饲养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每天上午和下午按时喂食,棕果蝠的摄食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放置好水果约4min后,1~3只棕果蝠先在食物周围盘旋,然后返回栖息位置;再经约2min开始进食。当果篮中剩余少量水果时,部分棕果蝠到地面取食。上午喂食后,在地面取食的棕果蝠数目出现1个高峰;下午喂食后,地面取食出现4个高峰。下午取食时间显著长于上午(P<0·05)。棕果蝠进食完一块水果后,并不立即再次取食,而是存在一段时间间隔,期间雌雄棕果蝠的行为包括静止、理毛、张望、飞行、抢食、争斗、爬行、排泄、舔生殖区、舔顶棚等。雌雄的行为出现频次存在差异,其中雄性与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飞行、抢食、争斗、舔生殖区行为差异显著(P<0·05);雄性与非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张望、飞行、舔生殖区行为差异显著(P<0·05);哺乳期与非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飞行、抢食行为差异显著(P<0·05)。
刘娜张洪海张恩权梁冰付艳华刘丙万马建章唐占辉
关键词:蝙蝠棕果蝠摄食行为
菲菊头蝠下丘神经元的时程调谐特性
<正>听觉是回声定位蝙蝠在黑暗的栖息地和捕食生境中感受外部环境的主要渠道。哺乳动物中脑下丘(inferior colliculus,IC)是听中枢声信号加工的重要中继站,很多上下行输入在此汇聚整合。有关下丘神经元时程调谐...
罗峰廖小梅吴飞健李安安张树义陈其才
关键词:下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