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B02B01)

作品数:23 被引量:106H指数:5
相关作者:江恩惠刘燕曹永涛万强张清更多>>
相关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水利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黄河
  • 11篇黄河下游
  • 7篇水库
  • 6篇滩区
  • 6篇河道
  • 5篇小浪底水库
  • 4篇水沙
  • 3篇模型试验
  • 2篇水库运用
  • 2篇水沙变化
  • 2篇水沙调控
  • 2篇下游河道
  • 2篇护堤
  • 2篇黄河下游滩区
  • 2篇河床
  • 2篇河床演变
  • 2篇河道冲淤
  • 2篇河道整治
  • 2篇洪水
  • 2篇防洪

机构

  • 17篇黄河水利科学...
  • 6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国水利水电...
  • 2篇黄河勘测规划...
  • 2篇黄河水利委员...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南京水利科学...
  • 1篇湖北水利水电...
  • 1篇河南黄河河务...
  • 1篇济南黄河河务...
  • 1篇水利部黄河水...

作者

  • 8篇江恩惠
  • 7篇刘燕
  • 4篇张清
  • 4篇曹永涛
  • 4篇张杨
  • 4篇万强
  • 3篇陈建国
  • 3篇李军华
  • 3篇陈强
  • 3篇江恩慧
  • 2篇董其华
  • 2篇李新杰
  • 2篇郜国明
  • 2篇周文浩
  • 2篇赵连军
  • 2篇李奔
  • 2篇赵磊
  • 1篇吉祖稳
  • 1篇耿明全
  • 1篇程天矫

传媒

  • 14篇人民黄河
  • 2篇泥沙研究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水利水运工程...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中国水利
  • 1篇浙江水利科技
  • 1篇水动力学研究...
  • 1篇水利科技与经...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渭河下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以1960~2009年渭河下游各站实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渭河下游水沙变化的情况,并利用Mann-Kendall法和距平累积法,对华县站年均来水来沙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分析表明,渭河下游的来水来沙呈现减少趋势,尤其近期减少趋势明显,年水量的变异开始于1988年,年沙量序列则没有明确的变异点。
陈强陈建国
关键词:水沙变化MANN-KENDALL法渭河下游
小浪底水库运用十年黄河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被引量:38
2012年
天然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后,必将引起水库下游河道的再造床。黄河小浪底水库自1999年10月下旬下闸蓄水以来,已运行十年有余。本文通过实测资料的分析,从河道的冲刷和河道的平面形态变化两方面来阐明小浪底水库拦沙运用十年来水库淤积及下游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及其特点,为小浪底水库进一步水沙调控提供借鉴,也丰富了多泥沙河流兴建大型水库以后下游河道河床演变学科的内涵。
陈建国周文浩陈强
关键词:水库淤积河道冲刷
黄河下游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滞洪沉沙效果试验被引量:6
2016年
黄河下游宽滩区既是大洪水期行洪通道,具有滞洪、沉沙功能,又是180多万滩区人民居住场所。如何解决保证滩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自然行滞洪、沉沙功能的发挥这一对矛盾,是治黄工作长期面临的难题之一。通过对比不同滩区运用模式下宽滩区洪水淹没范围、滞洪量和沉沙量,分析宽滩区不同运用模式对滩区滞洪沉沙效果的影响,以期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宽滩区安全建设提供有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洪水条件下无防护堤模式淹没范围均大于防护堤模式;中常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滞洪量和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大洪水条件无防护堤模式总滞洪量稍小于防护堤模式、沉沙量大于防护堤模式;两种洪水条件防护堤模式高村以下窄河段滩区漫滩状况均较无防护堤模式严重。
刘燕江恩惠曹永涛万强夏修杰
关键词:模型试验滞洪沉沙
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调度对下游河道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将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调度方式分为方式一——逐步抬高"拦粗排细"运用和方式二——多年调节泥沙、相机降水冲刷调水调沙运用,利用实体模型开展了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不同调度方式对黄河下游河道在河势、冲淤演变、洪水位和滩区安全等方面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方式二调水调沙期及汛期大流量持续时间比方式一的长,锯齿形洪峰少,且多数情况下沙峰与洪峰同步,小水带大沙的几率小;②方式二对不利河势的调整比方式一的迅速,对现有游荡型河道河势的长期稳定非常有利;③方式二的河道淤积量明显小于方式一的,且滩区淤积量占全河段淤积量的比例大于方式一的,对长期维持黄河下游现行河道较为有利;④方式二同流量水位较初始状态的升幅明显小于方式一的,有利于防洪安全;⑤方式二滩区的漫滩范围和滩区淤积量明显小于方式一的。
刘燕江恩惠曹永涛李军华赵磊
关键词:运用方式模型试验小浪底水库黄河下游
澜沧江-湄公河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更准确评估澜沧江-湄公河输沙量的变化情况及上游水电开发对下游输沙量变化的影响,从最近几年文献中选择可信的下湄公河各站的年输沙量数据,并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得出漫湾水电工程坝下第一个水文站点———嘎旧站1965—2003年的年径流和年输沙量系列数据,分析比较澜沧江-湄公河沿程各站的年输沙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澜沧江上漫湾水电工程运行后,嘎旧站年输沙量大幅降低,降幅大于60%,但清盛站及其下游各站输沙量未出现与其一致的变化趋势。认为清盛站输沙量的降低量远低于嘎旧站的原因主要是两站间含沙量大的支流汇入、人工经济林取代原始森林等因素造成的流域水土流失和河流含沙量恢复。湄公河入海沙量约为1.45亿t/a,预计未来湄公河入海沙量可能会降低。
刘成王建军何耘
关键词:输沙量径流量
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水沙调控运用的思考被引量:4
2012年
阐述了小浪底水库对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贡献和当前下游河道出现的新情况。根据三门峡水库的经验,提出在"拦沙后期"水库下泄泥沙的级配控制、扩大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水库高含沙调控等水库水沙调控可能遇到的挑战。建议在"调沙减淤"的理念下,制定新的水库水沙调控模式和运行方式,建立包括水库以及下游河道在内的一整套水沙调控决策系统,以尽可能地延长水库寿命和确保下游河道的长治久安。
陈建国周文浩陈强
关键词:小浪底水库
黄河滩区不同治理模式的防洪效果试验被引量:4
2016年
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运用和持续13 a的黄河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河道得以沿程冲刷,平滩流量增大,加之近十几年黄河一直未发生大洪水,黄河下游滩区未发生较大漫滩,引起人们对宽滩区治理和运用方式的争论。目前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较大,特别是一旦出现高含沙洪水,对下游河道防洪安全的威胁更要引起高度重视。然而,在当前河道边界条件下,一旦发生这种不利水沙情况,那么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淤、滩区淹没情况、滩区的灾情损失等将发生哪些变化,还无人开展定量研究。中常高含沙洪水条件下黄河下游宽滩区防洪形势对不同治理模式响应状况的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有防护堤模式主槽输沙能力强于无防护堤模式,但嫩滩淤积量大于无防护堤模式;有防护堤模式仅高村以下少量滩区漫滩上水,淹没面积小于无防护堤模式;习城滩两种模式中漫滩范围都较大,是防洪重点区域。建议在高村以上滩区修建高标准防护堤以保障滩区安全和经济建设,高村以下滩区实施滩区淹没补偿政策。
刘燕江恩惠万强张清张杨
关键词:滩区防护堤河道冲淤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畸形河势演化规律及其整治措施被引量:4
2015年
借助实测资料及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分析了黄河下游畸形河势的形成条件、发展过程、持续时间及易发河段等演化规律,提出了畸形河势的整治措施。研究表明:畸形河湾是黄河下游特定水沙及河道边界条件下形成的特殊河湾流路,其形成条件受河床的可动性、河床泥沙组成及水沙条件等影响,畸形河势具有一定的发展过程、持续时间和易发河段等特点,通过控制裁弯的裁弯比、开挖断面、入流角度及水沙边界条件等关键技术指标,可以实现整治畸形河势的目的。
张林忠董其华万强
关键词:裁弯黄河下游
黄河泥沙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4
2016年
黄河泥沙问题是治黄的根本问题。一代又一代泥沙科研人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直接应用或指导了治黄工程实践,也为泥沙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10 a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治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泥沙研究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理论研究和定量化成果明显增多。从多沙河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与基础理论研究、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黄河水沙调控技术、泥沙资源利用等方面简要介绍了黄河泥沙研究的新进展,以期在回顾过往成绩的同时,给未来黄河泥沙研究以启示。
江恩慧王远见张原锋曹永涛
关键词:泥沙运动水沙变化河床演变河道整治水沙调控泥沙黄河
河型及河流时空自塑模型研究
2013年
介绍了国内外在河型成因及相互转化判别指标方面的研究现状、常见的研究手段以及河流时空自塑模型试验研究方法的设计思路和特点,然后分析了河流时空自塑模型模拟河流自然发育的效果。结果表明:河流时空自塑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冲积平原形成过程中河型的自然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水沙条件下,河流自然发育情况及周期性调整规律基本相同;河流时空自塑模型结合了河流自然模型以及微尺度模型的优势,通过模型试验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认识黄河下游冲积性平原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可为未来水沙条件大幅变化后黄河下游不同河段河型可能发生的调整趋势提供参考。
张杨江恩惠李军华韩立茹
关键词:河型河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