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471058)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慧敏张爱民刘冬成赵凤梧赵风悟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省校合作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杂交
  • 5篇旱稻
  • 4篇属间杂交
  • 4篇高粱
  • 2篇远缘
  • 2篇远缘杂交
  • 2篇种质
  • 1篇新种质
  • 1篇性基因
  • 1篇性状
  • 1篇属间远缘杂交
  • 1篇糯性
  • 1篇糯性基因
  • 1篇胚乳
  • 1篇基因
  • 1篇矮秆
  • 1篇矮生
  • 1篇矮生性
  • 1篇矮生性状
  • 1篇稗草

机构

  • 5篇河北省农林科...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作者

  • 5篇李慧敏
  • 4篇刘冬成
  • 4篇张爱民
  • 3篇赵凤梧
  • 2篇赵风悟
  • 1篇李爱国
  • 1篇宋聪敏
  • 1篇杨建忠
  • 1篇李明哲
  • 1篇彭海城
  • 1篇郝永波

传媒

  • 3篇核农学报
  • 2篇华北农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粱与旱稻属间杂交部分遗传物质导入的F_3及BC_1表型鉴定被引量:2
2006年
以高粱(S.BICOLOR)为母本、旱稻(O.SATIVA)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短芒和黄色柱头新性状,并能在F2、F3及BC1稳定遗传。F3在株高、穗长、穗型、分蘖性等性状上仍疯狂分离,并出现父本白色籽粒单株。BC1在株高、分蘖二性状上接近父本,回交效应非常明显,T测定无差异,并出现多子房新性状。高梁与旱稻杂交及回交,能创造变异,产生新性状,对创造矮秆、优质、多子房新种质十分有效。然而,二者杂交后代主体性状仍似母本,只表现父本少数性状,属于部分遗传物质导入。
赵风悟李慧敏宋聪敏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旱稻远缘杂交表型鉴定
旱稻、高粱属间杂交紫色性状遗传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以旱稻品种远FH 2_1(O.sativa)为母本,高粱(S.bicolor)品种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远缘杂交,F1出现双亲没有的紫色芒子、紫色柱头新性状,F5出现紫色单株。对田间F2群体452株调查,芒色的分离比例白色∶有色(紫色-红色)为109∶343,该性状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作基因隐性上位基因控制,χ2检验结果符合12∶4分离比例。但根据色泽由紫-红,表明色素性状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尚有修饰基因存在。柱头颜色分离比例白色∶紫色为260∶192,χ2检验结果符合9∶7分离比例。柱头颜色无中间过渡色,只表现紫色和白色2种颜色,受来自父、母本2对互补基因控制。
李慧敏李道亨赵凤梧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旱稻高粱属间杂交
旱稻(O.sativa)、高粱(S.bicolor)属间远缘杂交种质创新研究被引量:6
2006年
以旱稻基因型远FH 2-1〔旱稻65(O.sativa)/长芒稗(E.caudata)〕为母本、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bicolor)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旱稻新种质创造研究,分别在F1、F2获得双亲没有的紫色柱头、紫色芒、紫色护颖、紫色颖尖及糯质胚乳5种变异性状。上述性状均能稳定遗传,通过系谱法选育,已获得带有上述新性状的纯合高代品系,部分品系已直接用于旱稻抗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
赵风悟李慧敏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旱稻高粱杂交种质
旱稻、稗草、高粱属间杂交F_2糯质胚乳现象及分析被引量:1
2005年
以旱稻非糯性基因型远FH 2-1(旱稻65×长芒稗)为母本,高粱非糯性基因型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F2分离出糯性胚乳新性状。据群体1 712株调查,糯性植株为340株,非糯性植株为1 372株。χ2分析结果,该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互作影响,符合13∶3抑制作用分离比例,不同于前人水稻糯性胚乳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
李慧敏赵凤梧刘冬成张爱民
关键词:旱稻高粱糯性基因
高粱-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以高梁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了5个株高达82.7~143.5cm的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了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茎秆节间数目发生变化,新种质茎秆节间数为8~13节,较母本的17节减少4~9节,降低范围为23.53%~52.94%。猜测与一种新的矮秆基因——茎秆节间数目减少基因有关,该基因参与植株发育过程并控制植株高度。
李慧敏赵凤梧李爱国彭海城杨建忠李明哲郝永波
关键词:旱稻属间杂交矮生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