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6A15-4-5)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克勤苏玮熊欢傅杰边银丙更多>>
相关机构:湖北省中医院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茯苓
  • 2篇栽培
  • 2篇菌种
  • 1篇代料
  • 1篇代料栽培
  • 1篇野生菌
  • 1篇野生菌株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栽培菌株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松木屑
  • 1篇培菌
  • 1篇茯苓酸
  • 1篇相色谱
  • 1篇木屑
  • 1篇菌株
  • 1篇检验规程

机构

  • 4篇湖北省中医院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中医学院

作者

  • 3篇苏玮
  • 3篇王克勤
  • 2篇李剑
  • 1篇方红
  • 1篇付杰
  • 1篇徐斌
  • 1篇边银丙
  • 1篇傅杰
  • 1篇刘焱文
  • 1篇何丽姗
  • 1篇邓芬
  • 1篇昝俊峰
  • 1篇熊欢

传媒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中草药
  • 1篇食用菌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7种菌种茯苓中茯苓酸分析比较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建立茯苓中茯苓酸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菌种培育的茯苓中茯苓酸的量,为评价不同菌株培育茯苓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确定优良菌种,控制茯苓资源品质。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Kromasil 100-5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柱温30℃,流动相为乙腈-0.2%甲酸(80∶20),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242nm。结果茯苓酸在0.48~2.40μg与其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100.26%,RSD为1.26%。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茯苓酸的量有所差异。结论该方法简便、专属、稳定,可用于评价不同菌种培育茯苓中茯苓酸量的研究。
徐斌昝俊峰何丽姗苏玮王克勤刘焱文
关键词:茯苓茯苓酸高效液相色谱法
基于ISSR标记的27个茯苓菌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采用12条引物对茯苓27个栽培菌株或野生菌株进行ISSR指纹图谱分析,扩增出85条DNA带,其中多态性带64条,占总带数的75.29%,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7.1条带。聚类分析表明,在83%的相似水平上,27个菌株可分为六...
李剑徐章逸边银丙苏纬王克勤
关键词:茯苓栽培菌株野生菌株ISSR分析
文献传递
茯苓棚室代料栽培技术研究初报被引量:13
2008年
以松木屑、松枝碎块、棉籽壳为主要培养料,采用"鲜菌核"作为"诱引",进行菇棚层架菌袋覆土和大田坑穴菌袋覆土两种栽培方式的茯苓栽培实验。其中,以松木屑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栽培料配方栽培效果优于以棉籽壳和松枝碎块为主要原料的配方;菇棚层架栽培和自然露地栽培的产量均低于大田低矮简易棚栽培,在大田搭置低矮简易棚栽培方式获得最好成活率达92.85%,平均生物学效率达18.25%,这一栽培结果与对照的段木茯苓栽培结果接近。
李剑王克勤苏玮傅杰熊欢边银丙
关键词:茯苓松木屑代料栽培
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规范茯苓菌种分离、培育方法,制定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方法在传统产区选择2~3代,体重2.5kg以上的优质鲜菌种作为种苓,进行(母种、原种、栽培种)的分离与培养。结果制定了茯苓菌种质量标准及检验规程。结论标准及规程的建立保证了茯苓菌种的质量。
付杰王克勤苏玮方红邓芬
关键词:茯苓菌种检验规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