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LPM2008007)

作品数:6 被引量:65H指数:6
相关作者: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马振锋陈鹤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对流层
  • 6篇对流层顶
  • 6篇流层
  • 6篇层顶
  • 5篇对流层顶高度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臭氧
  • 2篇地表
  • 2篇地表温度
  • 2篇影响因子分析
  • 2篇水汽
  • 2篇水汽含量
  • 2篇夏季
  • 2篇环流
  • 2篇大气环流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温
  • 1篇气温变化

机构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四川省气候中...
  • 2篇石家庄市气象...
  • 1篇山西省气象台
  • 1篇山西省气象局

作者

  • 8篇周顺武
  • 5篇杨双艳
  • 3篇张人禾
  • 2篇马振锋
  • 2篇韩军彩
  • 1篇张国勇
  • 1篇陈鹤
  • 1篇张红雨
  • 1篇刘伟
  • 1篇李新生

传媒

  • 2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28届中国...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与高空各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
杨双艳周顺武武炳义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温度位温臭氧总量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14
2010年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 a(1979—2008年)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上空热带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出现的频率及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全年均可观测到第二对流层顶,其中在暖季(6—10月)第二对流层顶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其余月份则以复合对流层顶为主;(2)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季节变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在春秋(夏冬)季偏高(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夏(秋冬)季偏高(低),即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年变化曲线呈双(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除秋季存在准3.6 a(6 a)的周期变化外,其余季节均具有4.5~6 a(2~4 a)的振荡周期;(4)近30 a来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主要表现出下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在冬、春季存在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马振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近30a(1979~2008)的对流层顶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上空第二对流层顶在6~10月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在其余月份则以复合对流层顶为主。(...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马振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
文献传递
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利用华北地区近30a(1979—2008年)12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了华北地区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水汽含...
韩军彩周顺武刘伟
关键词:水汽含量大气环流地表温度
文献传递
甘肃省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根据甘肃省8个探空站25年(1980—2004年)的对流层顶观测资料,分析了第一对流层顶和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各站全年各月均可观测到复合对流层顶,两类对流层顶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夏)季以第一(二)对流层顶为主。(2)第一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春、秋(冬、夏)季相对较高(低),年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第二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在春、夏(秋、冬)季相对较高(低),年变化表现出单峰型。(3)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除秋季外,各个季节第一(二)对流层顶普遍存在5~6 a(准3 a)的周期振荡。(4)近25年来甘肃省两类对流层顶主要以上升趋势为主,特别是在夏季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
杨双艳周顺武陈鹤
对流层顶研究回顾被引量:17
2010年
大气急流、飞机颠簸、臭氧层顶等重要物理、化学现象均与对流层顶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动密切相关,因此在研究自由大气的气候和大气环流时,作为对流层与平流层过渡层的对流层顶是非常重要的,对流层顶研究已成为当今大气科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近几十年来对流层顶研究领域的有关研究作了简要回顾,主要从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对流层顶要素变化以及对流层顶与臭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流层顶研究遇到的几个困难。
杨双艳周顺武
关键词:对流层顶臭氧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气温变化趋势与同纬度带其他地区的差异以及臭氧的可能作用被引量:26
2008年
利用台站探空观测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分析了1979—2002年青藏高原上空温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上空平流层低层和对流层上层的温度与对流层中低层具有反相变化趋势。平流层低层和对流层上层降温,温度出现降低趋势,降温幅度无论是年平均还是季节平均都比全球平均降温幅度更大。高原上空对流层中低层增温,温度显示出增加的趋势,并且比同纬度中国东部非高原地区有更强的增温趋势。对1979—2002年卫星臭氧资料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总量在每个季节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比同纬度带其他地区下降得更快。由于青藏高原上空臭氧有更大幅度的减少,造成高原平流层对太阳紫外辐射吸收比其他地区更少,使进入对流层的辐射更多,从而导致高原上空平流层低层和对流层上层降温比其他地区更强,而对流层中低层增温更大。因此,高原上空比其他地区更大幅度的臭氧总量减少可能是造成青藏高原上空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度变化趋势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张人禾周顺武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趋势
1979—2008年华北地区对流层顶高度变化特征被引量:7
2011年
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测站逐日对流层顶探空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不同类别对流层顶发生及其高度的季节特征进行探讨,并采用线性趋势、小波分析和EOF分解等方法对其高度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对流层顶的季节特征及其高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一对流层顶冬季出现多,夏季少,近30 a来呈减少趋势,第二对流层顶夏季出现多,冬季少,近30 a来呈增加趋势;全年均出现复合对流层顶,且在季节转换时期出现频率较高;第一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双峰型,夏季高,冬季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年变程呈单谷型,冬季高,夏季低,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两类对流层顶高度变化均存在5—6 a的周期,第二对流层顶相比具有更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近30 a间华北地区第一、第二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均呈升高趋势,且与其上下层间平均温度有关。
张红雨周顺武张国勇李毓富李新生
关键词:对流层顶小波分析EOF分解
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1979—2008年华北地区12个探空站观测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华北地区上空夏季水汽含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影响水汽含量异常的大气环流等。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少向多发生了明显突变。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少)年,在中国南海至西太平洋地区有(无)明显的水汽向中国华北地区辐合,中纬度西风带有(无)水汽向华北地区输送,地表温度整体上偏高(低);500 hPa高度场上,华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年比偏少年副热带高压位置更偏西、强度更强。
韩军彩周顺武刘伟
关键词:水汽含量大气环流地表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