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09YB162)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罗贵明王小桃李艳兰更多>>
相关机构:宜春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大学生
  • 2篇自杀
  • 2篇自杀意念
  • 1篇大学生孤独感
  • 1篇大学生就业
  • 1篇大学生就业压...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过程
  • 1篇心理控制源
  • 1篇学生就业
  • 1篇意念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少年
  • 1篇贫困大学生
  • 1篇青少年
  • 1篇人格
  • 1篇人格关系
  • 1篇中学生
  • 1篇自杀态度
  • 1篇自杀行为

机构

  • 6篇宜春学院

作者

  • 4篇罗贵明
  • 2篇王小桃
  • 1篇李艳兰

传媒

  • 3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张家口职业技...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中学生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无论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还是其他形式的攻击都是一个普遍而又严重的现象。有研究表明,经常受到他人攻击的青少年容易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孤僻、厌学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来讲,攻击他人则往往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人格扭曲和行为失调。
罗贵明
关键词:青少年影响因素
贫困大学生攻击行为与自尊及人格关系被引量:6
2010年
有研究表明,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比较,贫困大学生由于承受着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心理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行为问题发生率更高〔1〕。在贫困学生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中,对他人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问题。研究发现,在正常人群中,攻击行为的发生与自尊、人格存在着联系〔2〕。
罗贵明
关键词:自尊人格贫困大学生
校园暴力成因之理论述评与启示
2010年
理论界对于校园暴力的解释,存在诸多争议,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模型,主要有生态-环境模型、压力模型、控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等。简要介绍生态-环境模型、压力模型、控制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的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关于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和对策研究的新进展。通过研究得出启示:预防校园暴力,关键在于创建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加强社会、学校、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关注榜样的影响,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锻炼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罗贵明
关键词:校园暴力
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防御方式比较被引量:2
2010年
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虽然没有必然联系,但它反映了个体某个时期的消极思想动态,是导致自杀行为发生主要心理过程和必然阶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1].防御机制是个体在应付各种挫折情景时,为防止和减轻焦虑等精神压力而采取的一系列习惯性适应行为[2].研究表明,有自杀意念者心理健康水平往往较低,防御机制的使用与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3-4].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防御机制特点,为自杀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参考.
李艳兰
关键词:自杀意念大学生防御方式心理过程防御机制自杀行为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及意念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自杀态度问卷(QSA)和自编就业压力问卷对70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470名(72.1%)大学生感受到了轻度以上就业压力,平均分为(2.26±1.42)分;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者81人(12.4%);大学生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自杀者的态度、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安乐死的态度平均分分别为(3.34±0.55)、(2.54±0.51)、(2.37±0.49)、(2.76±0.74)分;年级、专业、户籍、父亲职业、家庭收入、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影响(P<0.05);就业压力影响对安乐死的态度(β=-0.10,P<0.05);对自杀行为的认识、对安乐死的态度是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β=-0.904、-0.412,P<0.01或P<0.05);而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β=0.265,P<0.01)。结论就业压力对自杀态度有影响作用,但不是主要影响因素;就业压力与自杀态度可以预测自杀意念。
王小桃罗贵明
关键词:就业压力自杀态度自杀意念大学生
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王小桃
关键词:心理控制源孤独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