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5B00)

作品数:5 被引量:72H指数:4
相关作者:隋鹏高旺盛陈源泉汤永禄谢瑞芝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耕作
  • 3篇土壤
  • 2篇综合评价
  • 2篇耕作模式
  • 2篇保护性耕作
  • 2篇不同耕作
  • 2篇成都平原
  • 1篇稻麦
  • 1篇稻麦轮作
  • 1篇稻麦轮作区
  • 1篇稻田
  • 1篇蓄水
  • 1篇水分
  • 1篇水资源
  • 1篇水资源可持续...
  • 1篇特征值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土壤蓄水
  • 1篇土壤质量

机构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四川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南省农业科...
  • 1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湖南省土壤肥...

作者

  • 2篇梁淑敏
  • 2篇李朝苏
  • 2篇李少昆
  • 2篇谢瑞芝
  • 2篇汤永禄
  • 2篇陈源泉
  • 2篇高旺盛
  • 2篇隋鹏
  • 1篇杨锦忠
  • 1篇马月存
  • 1篇吴春
  • 1篇黄凤球
  • 1篇王龙昌
  • 1篇党甲军
  • 1篇杨光立
  • 1篇唐海明
  • 1篇汤文光
  • 1篇李向东
  • 1篇李媛媛
  • 1篇肖小平

传媒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区土壤蓄水抗蚀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稻麦轮作农田土壤蓄水抗蚀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麦稻双旋+稻麦秸秆不还田(非保护性耕作对照,CK),麦稻双免+稻麦秸秆还田(WRNT),麦免+稻旋+小麦秸秆还田(WNRCT)和麦稻垄作+稻麦秸秆还田(WRRT)4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保护性耕作加强了0~10 cm 土层的蓄水能力;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蓄水能力与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呈显著负相关,抗蚀性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抗蚀性 K 值和抗蚀性指数。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以麦免+稻旋处理最高,但小麦的稳产性以麦稻垄作+水稻秸秆还田处理最高,麦稻双免次之。不同耕作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水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都以麦免+稻旋最高。不同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
梁淑敏谢瑞芝汤永禄李朝苏王欣何晓莹李少昆
关键词:稻麦轮作
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的农田效应研究--Ⅱ.土壤综合质量评价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梁淑敏谢瑞芝李朝苏杨锦忠汤永禄吴春王灵便李少昆
关键词: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成都平原
基于AHP法的四川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被引量:18
2009年
为对四川省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做出科学判断,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的基本特点,选取了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状况和水资源利用程度4个方面对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相对重要权值,根据研究区2000-2006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各指标的定量化取值。最后定义一个综合评价指数,对研究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定量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的4个考查准则分别处于较差和一般可持续利用水平,加权叠加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长期处于一般可持续利用水平,因此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
张臻王龙昌杨松孙凡梅潇霄党甲军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南方稻田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以湖南双季稻区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研究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综合分析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特点及其适宜区域。【方法】以双季稻冬闲种植为对照,根据"三少两高"(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技术原理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做量化分析。【结果】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大,为20.1,双季稻-黑麦草与双季稻-油菜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次之,达17.5和16.0;双季稻-紫云英栽培模式的综合保护度为10.5,双季稻双免种植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3.4。【结论】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度",但差异较大。其中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高,经济效益值最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最高,劳动力消耗也最大,适宜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区域;双季稻-黑麦草综合保护度与双季稻-油菜的相近,其经济效益值较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高,但劳动力消耗不大,适宜性较为广泛;双季稻-紫云英的综合保护度也较高,且由于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其对环境的毒害作用最小;双季稻双免栽培的劳动力消耗最低,但综合保护度为正值,即表现为一定的保护性,适宜农村劳动力较为贫乏的区域。
李媛媛陈源泉杨光立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隋鹏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农牧交错带不同耕作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被引量:33
2007年
从耕作方式、覆盖和轮作3个因素系统地对莜麦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动态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地区单纯的免耕在提高土壤水分含量上作用不太明显,尤其是降低了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免耕只有在覆盖下,才能真正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而对于深松处理,无论是覆盖还是不覆盖,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土壤水分均明显提高;同种耕作措施覆盖与无覆盖相比,覆盖处理下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无覆盖处理;说明保护性耕作之所以能够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关键因素在于残茬覆盖;同种耕作方式下轮作种植土壤水分含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连作。可以看出,从理论上轮作深松覆盖处理是当地应采用的最佳耕作方式,然而,由于当地缺乏覆盖材料,因此,轮作深松是目前当地最适合的耕作方式。
马月存秦红灵高旺盛陈源泉李向东隋鹏黄凤球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保护性耕作土壤水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