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06FY220300)

作品数:10 被引量:158H指数:7
相关作者:郁淑华高文良李跃清蒋兴文王鑫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四川省气象局四川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4篇青藏
  • 14篇青藏高原
  • 12篇低涡
  • 12篇高原低涡
  • 7篇青藏高原低涡
  • 5篇夏季
  • 4篇气流
  • 4篇切变
  • 4篇切变线
  • 2篇物理图像
  • 2篇结构特征
  • 2篇降水
  • 1篇低涡结构
  • 1篇群发
  • 1篇群发性
  • 1篇位涡
  • 1篇温度
  • 1篇涡度
  • 1篇涡度平流
  • 1篇环流

机构

  • 17篇中国气象局成...
  • 7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雅安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作者

  • 12篇郁淑华
  • 9篇高文良
  • 4篇何光碧
  • 4篇肖玉华
  • 4篇师锐
  • 2篇王鑫
  • 2篇蒋兴文
  • 2篇李跃清
  • 1篇彭骏
  • 1篇滕家谟

传媒

  • 6篇高原气象
  • 3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第28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被引量:28
2008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分析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对流层中、上层多种合成物理量场。研究指出,高原低涡移出高原是受西风带天气系统与副热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对流层中层与上层的天气系统相互作用造成的。研究揭示了低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及物理图像,还揭示了各类高原涡东移出高原的大尺度条件的主要差异。为预报高原涡移出高原的暴雨、洪涝提供了科学依据。
郁淑华高文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物理图像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被引量:27
2011年
利用1979-2009年NCEP 2.5°×2.5°月平均资料及2000年以来的1.0°×1.0°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高原切变线的平均动力和热力特征、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特征和高原竖切变线特征。结果表明,多年平均的500hPa横切变线处于高原上相对暖湿区中,辐合上升运动与正涡度带吻合;不同行星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横切变线,其风场分布有较大差异,温度场特征也明显不同;合成的平均竖切变位于狭窄、浅薄的辐合与正涡度带上,切变线上上升运动特征与湿特征非常明显。
何光碧师锐
关键词:青藏高原切变线
1998年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通过对1998年高原低涡移出与未移出青藏高原的情况分析,利用Micaps历史天气图、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资料、美国NCEP/NCAR提供的分辨率为1o×1o的再分析资料,对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2个高原低涡活动过...
郁淑华高文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
文献传递
1998年夏季两例青藏高原低涡结构特征的比较被引量:21
2010年
利用1998年Micaps历史天气图、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资料和NCEP/NCAR 1°×1°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对该年夏季两例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低涡活动过程及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移出与未移出高原低涡的低涡结构特征差异显著:(1)移出高原低涡,低涡环流呈圆形,厚度有3000 m左右,降水区呈环状分布;未移出高原低涡,低涡环流呈椭圆形,厚度为1500 m左右,降水区在低涡的南、西南方。(2)移出高原低涡,低涡区内绝大部分为上升运动区,并且强度在加强、区域扩大;未移出低涡,涡区内上升运动在减弱,上升运动区在缩小。(3)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斜压性强,比未移出的大近一倍。(4)移出高原低涡,涡区内500 hPa有高位涡沿东北方向向上输送位涡平流,未移出高原低涡的有次高位涡沿东南方向向下输送位涡平流。(5)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暖区’、上层‘负涡度、冷区’;未移出高原低涡是下层‘正涡度、冷区’、中层‘负涡度、弱暖区’、上层‘正涡度、冷区’。
郁淑华高文良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位涡温度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形环境,形成特有的高原天气系统,切变线就是青藏高原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天气系统之一。高原切变线分为横贯整个高原的位于32.5。N附近,高频中心在西藏那曲的横切变线,和分别位于高原东侧陡坡地区...
何光碧师锐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被引量:23
2008年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大尺度条件及高原低涡的结构特征等,并指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的局限性和待改进的方向。
郁淑华
关键词:高原低涡低涡结构
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分析
利用1998~2004年逐日08、20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册,对我国冬半年、夏半年高原低涡的活动情况、不同生命史高原低涡对我国降水的影响、夏半年高原低涡活动对我国严重洪涝的影响,及高原低涡...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
关键词:高原低涡降水
文献传递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地形环境,形成特有的高原天气系统,切变线就是青藏高原特殊地形条件下形成的典型天气系统之一。高原切变线分为横贯整个高原的位于32.5。N附近,高频中心在西藏那曲的横切变线,和分别位于高原东侧陡坡地区...
何光碧师锐
文献传递
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被引量:42
2013年
利用1998--2010年逐日08:00、20:00(北京时)500hPa高空图、日雨量和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分别对近13年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的活动情况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进行了天气诊断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半年高原切变线是以横切变线为主,且以东部切变线占绝大多数。冬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3、4月,4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夏半年高原切变线主要出现在5—9月,8—9月有五分之一能移出高原。冬半年,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与12h以上活动时间的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中雪天气。夏半年,高原切变线随着活动时间的增长,影响高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降水范围和强度在增大,24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竖切变线可造成高原暴雨及其周边地区出现小雨以上的降水;还有一半以上年份,每年有1次可影响到中国中部并产生中雨到大暴雨。48h以上活动时间的高原横切变线在高原上可造成暴雨以上的降水,甘肃、四川盆地中雨以上的降水;绝大多数年份每年有1~3次移出高原的横切变线,可影响到中国西南部、中部产生暴雨以上的降水,有的可影响到华东、华南及华北产生暴雨或大暴雨。
郁淑华高文良彭骏
关键词:降水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在对1980~2004年青藏高原低涡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高原低涡的群发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低涡的产生具有明显群发和间歇性特点,且这种特征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高原低涡的群发和间歇时段.欧亚大气环流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环流背景通过影响高原地区的低层涡度、散度、中高层湿度、高层散度和垂直速度,进而影响高原低涡的群发与间歇。
王鑫李跃清蒋兴文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大气环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