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1924)

作品数:9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章守宇汪振华王凯王蕾林军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群落
  • 3篇群落结构
  • 3篇枸杞
  • 2篇优势种
  • 2篇鱼类
  • 2篇植物
  • 2篇生境
  • 2篇群落组成
  • 2篇细菌群落
  • 2篇浮游植物
  • 1篇大型底栖生物
  • 1篇底栖海藻
  • 1篇底质
  • 1篇典范对应分析
  • 1篇对照点
  • 1篇岩相
  • 1篇影响因子分析
  • 1篇鱼类群落
  • 1篇鱼类群落结构
  • 1篇摄食

机构

  • 9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9篇章守宇
  • 4篇王凯
  • 4篇汪振华
  • 3篇王蕾
  • 2篇林军
  • 2篇尹冰玉
  • 1篇陈明超
  • 1篇陈彦
  • 1篇罗文俊
  • 1篇毕远新
  • 1篇赵静
  • 1篇许敏
  • 1篇吴祖立

传媒

  • 3篇水产学报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枸杞岛海藻场褐菖鲉的摄食习性被引量:26
2010年
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枸杞岛海藻场生态系统4个盛衰阶段展开调查,共获得297个褐菖鲉样本,对其胃含物进行分析,以研究褐菖鲉摄食习性及其随藻场盛衰、体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褐菖鲉的摄食强度很低,空胃率和平均饱满指数随藻场盛衰有显著变化(P<0.05),空胃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P>0.05),平均饱满指数在小于100.0mm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褐菖鲉是底栖生物食性鱼类,食物种类有端足类、虾类、蟹类、棘皮类、多毛类等12大类29种生物,端足类是(%IRI为97.03%)是褐菖鲉最重要的摄食种类;褐菖鲉食物种类随藻场盛衰而变化,在海藻场增长期和茂盛期两个阶段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在海藻场持续期和衰减期主要摄食端足类;食物种类随体长变化,体长<80.0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端足类等,体长在80.0~99.9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虾类和蟹类,体长大于100.0mm的褐菖鲉主要摄食鱼类和端足类。
王凯章守宇汪振华许敏赵静王蕾
关键词:褐菖鲉食性
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粒径组成及影响因子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基于2005年3月-2006年11月对马鞍列岛海域进行的采样调查及后续实验,探讨了该海域浮游植物优势种类的粒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点,分析了水温、营养盐、悬浮物等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粒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鞍列岛海域浮游植物粒径组成主要受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Grev.)Ostf)、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 Lamx)、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 Mangin)、中华盒形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佛氏海毛藻(Bidduphia sinensis Greville)以及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等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趋势所影响,分布范围在8.7μm^396.7μm之间,其中小型浮游植物比例为65.2%,硅藻和甲藻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4.3μm和141.5μm,浮游植物平均粒径的最小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8-11月和3-5月;硅藻粒径组成与水温成显著线性负相关(R2=0.64、P<0.01),与该海域限制性营养盐氮的浓度成显著正相关(R2=0.65、P<0.01),硅藻体积与水温及氮营养盐的关系为当水温上升1℃,体积减小6.5%,而当氮营养盐上升1μg/L时,体积增大0.37%。甲藻粒径组成对悬浮物浓度的显著负线性相关大于硅藻,其粒径变化与悬浮物浓度的数值对应关系约为悬浮物浓度每升高1 mg/L甲藻粒径减小1.73%,硅藻粒径的降低幅度为甲藻的1/2。
罗文俊章守宇
关键词:浮游植物粒径优势种
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细菌群落组成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提取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样品总DNA,以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经分子克隆、测序与序列分析,构建了沉积物细菌16S rDNA文库和系统发育树,进行沉积物中细菌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细菌分属5个类群,分别为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48.2%)、厚壁菌门(Firmicutes,22.2%)、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8%)、绿屈挠菌门(Chloroflexi,3.7%)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3.7%),还有一些尚未确定其分类(7.4%)。在枸杞岛海藻场沉积物变形细菌门类群中,γ-变形菌占主导地位,约为46.1%,其次为α-变形菌(23.1%)、β-变形菌(15.4%)、ε-变形菌(7.7%)和δ-变形菌(7.7%)。作为海洋沉积物中的优势菌群,不同生态系统中变形细菌门类群的组成略有不同,功能类群的组成与生态系统机制密切相关。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作为革兰氏阳性菌的两个分支,在枸杞岛海藻场中主要参与分解碎屑及异养营养素的循环过程。
尹冰玉章守宇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细菌群落
枸杞岛海藻场优势种鱼类群体特征及其在不同生境中的差异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解枸杞岛岩礁不同底栖海藻分布的海藻场区域鱼类优势群体组成和分布特征,于2009年2月—2010年2月对枸杞岛海藻场和沙地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对其中的鱼类优势种群组成、生物学特征和摄食规律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底栖海藻为优势种的海藻场鱼类全年优势种皆为褐菖鲉、斑头鱼和黄姑鱼。褐菖鲉群体具有近岸活动频繁、群体低龄和小型化、丰度年间变化大的特点,通过性成熟提前、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摄食对象多样化的方式应对生存压力,维持对整个群体的补充。斑头鱼和黄姑鱼群体都具有低龄化现象,群体补充主要受洄游群体影响。3种鱼类因生活习性和摄食对象的不同,表现出个体间的生长差异。同时,由于发育不同阶段的食性转化、体型变化和来自上层捕食者的捕食压力,褐菖鲉和黄姑鱼会随着发育阶段的变化,表现出对不同生境的选择利用。斑头鱼食性较为稳定,其活动区域由主要的摄食对象麦秆虫所主导,主要栖息于海藻场生境。
章守宇王蕾汪振华王凯林军
关键词:体长
马鞍列岛多种生境中鱼类群聚的昼夜变化被引量:12
2011年
为了解岛礁水域鱼类群聚的昼夜变化特征,以便更全面地设计采样方法和掌握采样的时间尺度,于2009年9月对马鞍列岛7种生境进行了共计24网次的刺网昼夜采样,结合排序和聚类方法,从种类组成、相对生物量和丰度、种类丰富度、多样性和相似性等方面对研究海域鱼类群聚特征的昼夜变化作了探讨。在采获的55种鱼类中,昼夜出现的分别为41和46种,数量差别不大,但其昼夜组成却随栖息水层的变化而不同,底层鱼类更趋向于夜间在硬相生境集群活动;近底层鱼类的昼夜集群随生境变化而变化,在同一生境中既有偏向白天也有趋向夜间的;中上层鱼类更多地出现在白天的人工生境(AH)。AH白天的丰度渔获率显著大于晚上,而天然生境(NH)昼夜差别不大;生物量渔获率无论NH还是AH皆无显著昼夜差异。具体到种类,仅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少数种类的数量在AH有显著的昼夜差别,其他多数种类虽然昼夜的出现率大多有别,但渔获率昼夜差异皆不明显。多样性差异更多的表现在不同生境之间,而同一生境的昼夜差异往往不甚显著。各个生境中鱼类的昼夜种类交替现象非常明显,形成了以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鳗鲇Plotosus anguillaris为代表的夜间优势类群为主的硬相生境群聚格局、以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和细刺鱼Microcanthus strigatus为代表的白天优势类群为主的硬相生境群聚格局以及缺乏底层优势类群、以石首鱼科鱼类为代表的近底层鱼类为绝对优势类群的软相生境群聚格局。因此,采用被动性渔具在近岸典型生境进行鱼类等相关生物调查时,应使采样时间覆盖昼夜两个时段,且至少保证24h。
汪振华王凯章守宇
关键词:天然生境
枸杞岛近岸3种生境鱼类群落组成及岩礁区底栖海藻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2005年—2006年及2010年5—6月对枸杞岛近岸岩礁生境分布的底栖海藻进行观测和潜水采样,发现岩礁生境潮下带底栖海藻组成模式分以大型底栖海藻铜藻为优势种和以孔石莼等小型藻类为优势种两类。2009年2月—2010年1月利用组合刺网对枸杞岛海域岩礁、沙地和贻贝筏式养殖区3种生境的鱼类进行了逐月采样,通过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等统计分析手段发现:(1)岩礁生境鱼类以底栖趋礁杂食性为主,沙地生境鱼类以中下层洄游肉食性为主,贻贝筏式养殖区生境鱼类大型个体占优;(2)岩礁生境鱼类多样性较高,大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中鱼类群落组成较小型底栖海藻生长的岩礁生境稳定。前者为枸杞岛近岸优势种群繁衍提供有利条件,对鱼类幼体和小型个体有诱集作用,为鱼类捕食者提供更多样化的食物选择,鱼类群落较稳定;后者易受外界鱼类迁移的影响,个体数量和生物量月间差异大。
王蕾章守宇汪振华王凯林军
关键词:底栖海藻鱼类群落栖息地选择
枸杞岛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根据枸杞岛海域全年调查中9月份尖刺菱形藻爆发式繁殖的情况,环岛4种生境中设置7个站点对浮游植物进行群落结构分析。9月枸杞岛海域浮游植物丰度很大,在7.6×106~37.2×106/m3之间,尖刺菱形藻占总丰度的71.6%,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在沙滩生境中,中肋骨条藻为次优势种之一,在其他生境类型的站点中生物量不多。结合环境因子,构建物种—环境因子矩阵,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倾角,叶绿素,溶解氧,盐度,光量子,温度为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P<0.01)。中肋骨条藻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温度相对较高的水域大量存在。结合全年的群落物种和环境数据,得出尖刺菱形藻的生长繁殖主要受温度影响。
陈明超章守宇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典范对应分析
庙子湖岛人工藻礁修复示范区内外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被引量:10
2013年
2012年9月在庙子湖岛选择人工藻礁修复示范区及附近海域作为样地,开展了人工藻礁修复示范区内外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潜水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群落的种类组成、空间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共发现大型底栖海藻14种,大型底栖动物70种,在所有种类中,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瓦氏马尾藻、铜藻、带偏顶蛤和厚壳贻贝。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尺度上,示范区内外海域间的种类组成无明显差异,而整个海域种类组成随水深的变化差异显著,种类随水深增加而减少,并随水深变化划分为A、B两群落。受潮流和波浪的影响,示范区内外海域的生物数量分布差异显著。示范区的丰富度指数为12.25、多样性指数5.726、均匀度指数0.928。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处于稳定状态。
吴祖立毕远新陈彦章守宇
关键词:潮下带
枸杞岛海藻场冬季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从枸杞岛海藻场和对照点贻贝场分别采取表层及底层水样,利用细菌通用引物,提取样品总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采用16SrDNA文库技术,对其细菌群落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海藻场表层和底层细菌群落分为5和6个门,贻贝场表层和底层细菌群落分为3和4个门,海藻场中细菌分类门数多于贻贝场内,优势菌均为变形细菌门,分别占克隆文库的比例为40.7%、50%、59.1%和48.1%。γ-变形菌纲为变形细菌门的优势亚群,各个文库中均含有许多未确定其分类的序列,即含有许多未被认知的微生物类群。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所有水样共有,但在水层垂直分布及不同地理位置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功能类群可能与其特殊生境密切相关。
尹冰玉章守宇
关键词:细菌群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