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0754)

作品数:6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兴利施建农吴丽芸张真陈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奥尔堡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儿童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理援助
  • 1篇性别
  • 1篇性别差异
  • 1篇应激
  • 1篇应激障碍
  • 1篇幼儿
  • 1篇智力
  • 1篇认知神经
  • 1篇认知神经机制
  • 1篇神经机制
  • 1篇农村
  • 1篇农村留守
  • 1篇农村留守儿童
  • 1篇情绪
  • 1篇自尊
  • 1篇消极
  • 1篇消极情绪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奥尔堡大学
  • 1篇北京教育学院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儿童中心

作者

  • 5篇张兴利
  • 4篇施建农
  • 2篇吴丽芸
  • 1篇张警吁
  • 1篇程黎
  • 1篇段小菊
  • 1篇杨莉
  • 1篇刘正奎
  • 1篇刘彤冉
  • 1篇柳铭心
  • 1篇李晓燕
  • 1篇陈宁
  • 1篇张真
  • 1篇王寅梅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学前教育研究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心理科学进展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灾后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被引量:4
2015年
灾后孤儿亲历双重重大创伤,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高发群体;同时,巨大创伤对其认知功能和行为模式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拟以灾后孤儿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PTSD发生发展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具体如下:(1)采用序列研究设计,展开灾后孤儿PTSD流行病学调查,描述其PTSD发生发展、变化的轨迹和时程特点;(2)展开横断研究,考察灾后孤儿认知发展特点,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其PTSD发生发展的心理行为机制;(3)采用眼动和脑电技术展开比较研究,考察罹患PTSD孤儿的认知神经机制。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将对今后的灾后孤儿安置及心理援助提供科学建议;为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干预、制定心理干预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力争为今后孤儿的创伤心理的诊断、干预效果评估提供科学客观的指标和方法。
张兴利李晓燕柳铭心施建农刘正奎
关键词:孤儿创伤后应激障碍认知神经心理援助
3~6岁儿童努力控制各成分的快速发展期及性别差异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3~6岁儿童努力控制各成分的快速发展期及性别差异,为儿童努力控制训练及干预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于2014年7—8月在北京市两所幼儿园整群选取3~6岁儿童130名,采用4(年龄)×2(性别)×5(任务)的混合试验设计,通过选取努力控制试验的慢走、龟兔回家、袋中玩具、搭塔、低声耳语5项任务,评价儿童大动作控制、精细动作控制、延迟满足、根据信号抑制/启动活动及控制或调整声音的能力。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年龄与各成分交互作用显著(F=2.131,P=0.015),性别与各成分交互作用显著(F=3.068,P=0.019)。为检验年龄的简单效应,对努力控制试验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年龄对努力控制试验各成分评分及总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其中3岁儿童大动作控制评分低于5、6岁儿童,4岁儿童大动作控制评分低于5岁儿童;3、4岁儿童精细动作控制评分低于5、6岁儿童;3岁儿童延迟满足、根据信号抑制/启动活动评分低于4、5、6岁儿童;3岁儿童控制或调整声音评分低于4、5、6岁儿童,4岁儿童控制或调整声音评分低于5、6岁儿童;3岁儿童总分低于4、5、6岁儿童,4岁儿童总分低于5、6岁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检验性别的简单效应,对努力控制试验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男童精细动作控制评分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4,P=0.027)。结论3~6岁儿童努力控制能力的增长呈现一定的年龄趋势,大动作控制、精细动作控制的快速发展期为4~5岁,延迟满足和根据信号抑制/启动活动的快速发展期为3~4岁,控制或调整声音的快速发展期为3~5岁,男童精细动作控制优于女童。
胡飞丽吴丽芸张兴利施建农
关键词:儿童行为性别差异
亲子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亲子长期分离对农村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方法:对取自重庆、贵州两地乡镇的837名中小学生(包括留守及非留守儿童)进行自尊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父母双方均在家或有一方在家的儿童组其自尊水平要明显地高于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儿童。对于五年级和高一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时其所处的年龄段对其自尊水平有重要影响。所有年级的留守儿童,父母和他们的联系频次对其自尊水平有着显著影响,即父母与儿童联系越多,儿童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结论: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自尊水平相对较低,并且与父母分离时,留守儿童的年龄越小,自尊水平越低;同时,父母与留守儿童的经常性的通讯联系会提高其自尊水平。
程黎王寅梅刘玉娟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自尊
创造力心理学与杰出人才培养被引量:9
2012年
文章在简要介绍了关于创造力的各种理论和评述后,重点介绍了关于创造力的系统观点,强调创造力的表达或杰出成就的出现不应该被看成是个体的特征,而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需要在一定时间进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累积过程。同时,从个体的创造力、家庭对创造性人才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人才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与杰出人才培养有关的问题。在教育教学中,从理念到课程、从形式到方法都应该学生为中心,真正开展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在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上,应注重人才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机制的完善;在建立和完善人才制度的同时,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创造力表达的文化氛围。
施建农陈宁杜翔云张兴利张真段小菊刘彤冉
关键词:创造力MODEL心理学
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和流动儿童共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在学龄早期流动儿童群体中,考察母亲对儿童的接纳、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和流动儿童共情的关系以及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2013年6月14—21日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市流动儿童学校8~10岁的学生325名。其中150名学生进行预测试,175名学生进行正式测试,发放17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73份,删除明显数据缺失的问卷4份(缺失数据〉10%),最后参与数据分析的测试者169名。采用家长接纳-拒绝教养方式问卷、改编的应对儿童消极情绪量表、儿童共情和亲社会反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母亲对儿童的接纳评分(3.0±0.5)分,母亲问题解决的回应评分(3.6±0.7)分,母亲安慰情绪的回应评分(3.6±0.9)分,母亲鼓励情绪表达的回应评分(3.3±0.8)分,儿童共情评分(5.4±0.8)分。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的3个维度(母亲问题解决的回应、母亲安慰情绪的回应、母亲鼓励情绪表达的回应)之间呈正相关(P〈0.01);3个维度与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呈正相关(P〈0.01);3个维度与儿童共情呈正相关(P〈0.01);母亲对儿童的接纳与儿童共情呈正相关(P〈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在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和儿童共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拟合结果很好〔χ~2=40.55,df=24,P=0.020,比较拟合指数(CFI)=0.98,非规范拟合指数(NNFI)=0.97,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64,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0.046〕。采用Bootstrapping技术检验发现,母亲对儿童的接纳通过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影响儿童共情的间接效应为0.21,90%CI(0.11,0.32),中介作用显著。结论母亲对儿童的接纳对学龄早期流动儿童共情有促进作用,母亲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回应起完全中介作用。
吴丽芸张兴利施建农张警吁
关键词:母亲行为情绪居住流动性
4~6岁幼儿持续性注意的发展:基于时间进程的证据被引量:4
2019年
持续性注意是注意功能的基础,对幼儿的适应性行为、社交能力及学业成绩都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21名4~6岁幼儿为被试,采用连续作业任务从整体特点和在时间进程中的变化特点两个方面考察幼儿持续性注意的发展,结果发现4~6岁幼儿持续性注意的反应时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短,感受性和击中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中4~5岁是持续性注意的快速发展期;在整体发展和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均未发现4~6岁幼儿持续性注意存在性别差异;就任务进程来看,4~6岁幼儿的持续性注意随着时间过去不断衰减,击中率在阶段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其中5分钟是一个重要的波动转折点,并且不同年龄组在阶段间的波动差异显著。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持续性注意的特点及波动规律,恰当地安排课程及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持续性注意发展。
杨莉耿达柳铭心张兴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