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8BAK50B01-6)

作品数:3 被引量:237H指数:3
相关作者:程维明李炳元周成虎张百平钱金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地貌
  • 2篇地震
  • 2篇玉树地震
  • 1篇地貌分类
  • 1篇地貌类型
  • 1篇地质
  • 1篇地质灾害
  • 1篇信息量模型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提取
  • 1篇灾害
  • 1篇数字地貌
  • 1篇滑坡
  • 1篇滑坡灾害
  • 1篇次生
  • 1篇次生地质灾害
  • 1篇次生灾害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兰州大学

作者

  • 4篇程维明
  • 2篇周成虎
  • 2篇李炳元
  • 2篇牛全福
  • 1篇赵尚民
  • 1篇颉耀文
  • 1篇钱金凯
  • 1篇张百平
  • 1篇兰恒星
  • 1篇柴慧霞
  • 1篇刘勇

传媒

  • 2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被引量:165
2009年
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中国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的研究,为遥感等多源数据的陆地地貌解析和制图提供了规范,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国大、中比例尺地貌图的分类和编制研究提供了借鉴。
周成虎程维明钱金凯李炳元张百平
关键词:数字地貌地貌分类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定量提取与分析被引量:73
2009年
中国陆地地貌基本形态类型由海拔和地势起伏度两个指标组合划分而成,其中海拔分4级,地势起伏度分7级,组合后的基本形态类型共25类。按照数字地貌分类体系,海拔和起伏度拥有全国普适性的分级指标,基于DEM数据可获得两指标的分级类型。试验表明,基于SRTM-DEM(水平分辨率90m,相当于1∶25万比例尺)数据可得出全国普适性的采用单元为4km2,利用1∶10万、1∶400万等比例尺数据进行DEM试验,得出我国存在0.4、4、12、18、21km2五种不同规模的采样单元,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比例尺。因我国地貌复杂多样,仅利用DEM数据所获得的海拔和地势起伏度分级数据不能完全反映不同地域的地貌特征,故利用遥感等多源数据,综合多种信息获得的地貌类型,可很好地反映出我国的海拔4级分级特征和地势起伏度7级空间分布,进而获得全国陆地的25种基本形态类型的面积及空间分布格局。
程维明周成虎柴慧霞赵尚民李炳元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玉树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被引量:25
2011年
2010-04-14发生在青海省玉树的Ms7.1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基于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方法,以坡度、坡向、高程、坡形、地貌类型、断层距和地层岩性为评价因子,通过空间分析计算各因子的信息量,分析地质灾害在各因子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各评价因子图层进行空间建模,将获取的信息量图划分为高度、中度、轻度三级危险区,通过遥感解译研究区实际滑坡分布,与危险性分布图叠加表明:本次研究得出的危险等级与实际的滑坡发生情况相吻合,为灾区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牛全福程维明兰恒星刘勇颉耀文
关键词:地质灾害信息量模型
玉树地震滑坡灾害的遥感提取与分布特征分析
2010年4月14日发生在青海省的玉树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利用灾前灾后的Quickbird遥感影像,并结合SRTM地形DEM数据和其他一些基础数据,采用监督分类、密度分割、面向对象等遥感技术进行地震次生灾害信...
牛全福程维明兰恒星刘勇颉耀文曹玉尧
关键词:次生灾害地貌类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