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1346)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冰褚现明徐颖婕杨帆安毅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藻蓝蛋白
  • 5篇细胞
  • 2篇动力疗法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增殖
  • 2篇疗法
  • 2篇静脉
  • 2篇光动力
  • 2篇光动力疗法
  • 2篇APOE
  • 2篇CD59
  • 2篇HELA细胞
  • 1篇低密度脂蛋白
  • 1篇凋亡
  • 1篇血管
  • 1篇氧化型
  • 1篇氧化型低密度
  • 1篇氧化型低密度...
  • 1篇氧化型低密度...

机构

  • 8篇青岛大学
  • 6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7篇李冰
  • 6篇褚现明
  • 3篇徐颖婕
  • 3篇杨帆
  • 2篇吕丛仪
  • 2篇徐庆科
  • 2篇安毅
  • 2篇王培林
  • 2篇高美华
  • 1篇冷敏
  • 1篇李永红
  • 1篇李丹
  • 1篇王妮
  • 1篇李健
  • 1篇孙雪霞
  • 1篇杨鹏

传媒

  • 3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海洋药物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Chines...
  • 1篇Journa...
  • 1篇现代免疫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59基因在藻蓝蛋白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研究
2013年
目的探讨CD59基因在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抗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ApoE基因缺失(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PC处理组、CD59处理组、CD59+CPC处理组。在高脂饮食同时进行药物干预。12周后,RT-PCR检测全血中CD59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CD59蛋白表达量。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取主动脉根部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CD59与CPC都具有一定的降低血脂水平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并且两者联合作用比单独给药效果更显著。此外CPC能促进小鼠体内CD59基因的表达。结论 CPC对ApoE-/-小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体内CD59基因的表达,进而延缓或抑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徐颖婕李冰王培林褚现明杨帆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CD59藻蓝蛋白
藻蓝蛋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性管腔狭窄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联合体内外实验,探讨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C-PC)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和管腔狭窄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用不同浓度的藻蓝蛋白进行干预,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率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和增殖状态,用Western blot和图像分析方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抑制因子P21、P27的表达。构建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用藻蓝蛋白进行灌胃干预,术后14d取胸主动脉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计算机图像分析仪进行形态学、肌动蛋白(SM-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21、P27表达水平检测。结果胎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跃,P21、P27低表达;藻蓝蛋白明显促进P21、P27蛋白表达,明显抑制胎牛血清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DNA合成。大鼠胸主动脉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向内膜迁移、过度增殖、形成明显的新生内膜,导致管腔狭窄,SM-α-actin免疫组化证实新生内膜富含平滑肌细胞,PCNA高表达的同时P21、P27处于低表达水平;藻蓝蛋白干预后明显促进P21、P27基因表达,下调PCNA表达,抑制新生内膜形成、病理性血管重构,从而明显抑制管腔狭窄。结论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血管损伤后管腔狭窄的作用,其机制与促进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因子P21、P27基因表达有关。
褚现明冷敏安毅李冰李丹李永红徐庆科李健
关键词:藻蓝蛋白P27球囊损伤
Re-evaluation of Transvenous Lead Extraction with Modified Standard Technique: A Prospective Study in 229 Patients
2013年
As new-type powered sheaths are expensive and unavailable, the standard lead extraction techniques remain the mainstay in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many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re-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lead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and make some procedural modifications and innovations. In our center, between January 2006 and May2012, 229 patients(median, 66 years) who underwent lead extraction due to infection and lead malfunction were registered and followed up prospectively with respect to clinical features, reasons for lead extraction,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nical prognosis. A total of 440 leads had to be extracted transvenously by using special tools from 229 patients(male, 72.1%). Vegetations ≥1 cm were detected in six patients. Locking Stylets were applied for 398(90.5%) leads. Telescoping dilator polypropylene sheaths and counter traction technique were used for 202(45.9%) leads due to lead adhesion, and the mean implant duration of the 202 leads was longer than the other 238 leads(48.9±22.6 vs. 26.6±17.8 months; P<0.01). In addition, modified isolation and snare techniques were used for 56 leads(12.7%). Minor and major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three(1.3%) and four(1.7%) cases respectively, including one death(0.4%). Severe lead residue occurred in one case. Complete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was 96.1%(423/440), and clinical success rate was 98.9%(435/440).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18(1–76) months. No infection- and procedure-related death occurred in our series. Our data demonstrated that high clinical success rate of transvenous lead extraction can be guaranteed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standard lead extraction 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with individualized modifications.
褚现明李学斌张萍王龙李鼎段江波李冰郭继鸿
关键词:静脉手术成功率
Percutaneous extraction of leads from coronary sinus vein and branch by modified techniques被引量:7
2012年
CHU Xian-mingLI Xue-binZHANG Ping,WANG LongLI DingLI BingAN YiLENG MinDUAN Jiang-boGUO Ji-hong
关键词:静脉窦牵引力
藻蓝蛋白介导光动力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机制。方法将MCF-7细胞接种于小鼠肋缘皮下脾区构建乳腺癌小鼠模型。小鼠分成4组:对照组、He-Ne激光照射组、藻蓝蛋白处理组、光动力学治疗组(PDT组)。10d后检测瘤块重量,NK细胞活性和T细胞增殖活性。取瘤块制成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体外培养的MCF-7细胞也相应分成4组,通过MTT法、电镜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形态、细胞色素C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激光照射组各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而藻蓝蛋白处理组中NK细胞和T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所增强,肿瘤组织细胞内抗凋亡蛋白(Fas)表达量明显增多,而瘤块的重量、肿瘤形成率和抗凋亡蛋白(p53、NF-κB、CD44)明显减少,如果藻蓝蛋白结合激光治疗发现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更为明显。体外试验证实藻蓝蛋白能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色素C的释放,电镜下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形态,用光动力学方法处理后效果更为明显。结论藻蓝蛋白可以作为一种光敏剂,其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启动乳腺癌细胞内的凋亡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的目的。
李冰褚现明高美华徐颖婕
关键词:藻蓝蛋白HE-NE激光光动力学疗法MCF-7细胞
藻蓝蛋白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2014年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联合用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两者联合用药诱导细胞凋亡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单独及联合用药对HeLa细胞生长的影响,TUNEL法检测单独及联合用药HeLa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均具有抑制HeLa细胞生长的作用,当达到相同的抑制率时,联合藻蓝蛋白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全反式维甲酸的使用剂量从而达到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2种药物联合用药处于中高抑制率时,2种药物为协同作用。两者联合用药可以显著下调Bcl-2和增加Caspase-3的表达水平从而引发细胞凋亡。结论2种药物单独使用均能抑制HeLa细胞的生长,联合用药时该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全反式维甲酸和藻蓝蛋白联合用药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bcl-2基因的表达、促进Caspase-3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凋亡信号的转导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的。
李冰杨帆吕丛仪杨鹏
关键词:全反式维甲酸藻蓝蛋白HELA细胞凋亡增殖抑制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C-藻蓝蛋白(C-phycocyanin,C-PC)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的影响。方法: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将Caski细胞分为3组即10 ng/ml TGF-β1处理组、10 ng/ml TGF-β1+300μg/ml C-PC共处理组和对照组(未加药处理),处理24 h后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TGF-β1和C-PC对Caski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C-PC对TGF-β1诱导的Caski细胞上皮表型标志蛋白E-cadherin、间质表型标志蛋白N-cadherin表达水平的影响;qPCR法检测间质表型相关锌指转录因子Snail、Zeb1、Twist m RNA的表达。结果:TGF-β1处理组Caski细胞失去原有的上皮表型的特征,而TGF-β1+C-PC共处理组细胞保持正常的上皮表型的特征;TGF-β1处理组Caski细胞的迁移率[(60.0±1.4)%vs(33.5±2.2)%、(40.0±2.8)%,均P<0.05]和侵袭穿膜细胞数[(108.2±6.2)vs(25.2±3.1)、(39.8±5.4)个,均P<0.01]较共处理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TGF-β1处理组Caski细胞中E-cadherin表达显著降低(P<0.05),Twist、Snail、Zeb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加入C-PC共处理可逆转上述改变(P<0.05或P<0.01),同时显著降低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C-PC处理能够抑制TGF-β1诱导的Caski细胞侵袭转移能力进而影响EMT过程,其机制可能与C-PC处理降低Twist、Snail、Zeb1的mRNA表达有关。
姬欢欢董晓雷朱峰刘国祥韩晶晶杨方浩杨一凡李冰
关键词:C-藻蓝蛋白TGF-Β1宫颈癌CASKI细胞
C-PC抑制ox-LDL诱导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ox-LDL)是诱导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3],内皮细胞保护是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关键环节[1-3]。研究提示天然海洋药物--螺旋藻藻蓝蛋白( C-Phycocyanin,C-PC)具有独特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疗效[4-5],因此本研究旨在构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探讨C-PC在血管内皮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中所起的保护作用。
褚现明王妮孙雪霞李冰安毅徐庆科
关键词:藻蓝蛋白内皮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脂质过氧化
藻蓝蛋白-光动力疗法治疗小鼠HeLa细胞瘤的免疫和凋亡机制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藻蓝蛋白介导的光动力疗法治疗小鼠HeLa细胞瘤的免疫和凋亡机制。方法将HeLa细胞接种于小鼠肋缘皮下脾区构建荷瘤小鼠模型。实验分成3组:对照组、激光照射组、光动力治疗组(PDT组)。PDT组:肿瘤局部皮下注射藻蓝蛋白液0.25ml(约2g)2h后以He-Ne激光照射。实验第7d测瘤块重量,取胸腺、脾脏检测NK细胞活性和T细胞增殖活性。取瘤块制成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原位核酸杂交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细胞内CD44、P53、NFκB、Fas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激光照射组NK细胞和免疫T细胞的增殖活性有所增强,肿瘤细胞内抗凋亡基因(Fas)表达量显著增多,而瘤块的重量、肿瘤形成率和抗凋亡基因(P53、NFκB、CD44)明显减少。以上各项指标PDT组与激光组比较,差异亦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藻蓝蛋白介导的光动力疗法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启动HeLa细胞内的凋亡信号转导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杀死肿瘤的目的。
李冰褚现明高美华
关键词:藻蓝蛋白光动力疗法HELA细胞
CD59基因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小鼠的体内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主要探讨了CD59基因转染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将30只ApoE基因缺失(ApoE-/-)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0.5ml CD59处理组、1.0ml CD59处理组。在高脂饮食的同时进行药物干预。12周后,RT-PCR检测全血中CD59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组织中CD59蛋白表达量。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并取主动脉根部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构建成功。CD59具有一定的降低血脂水平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且CD59表达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程度成负相关。证明CD59基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甚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的一个有效靶点。
徐颖婕李冰王培林褚现明杨帆吕丛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CD59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