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925)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5
相关作者:王政昆朱万龙杨盛昌张麟李晓婷更多>>
相关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清
  • 3篇血清瘦素
  • 3篇瘦素
  • 3篇树鼩
  • 3篇中缅树鼩
  • 3篇大绒鼠
  • 2篇代谢
  • 2篇蒸发失水
  • 2篇失水
  • 2篇能量代谢
  • 1篇代谢率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脂肪
  • 1篇日节律
  • 1篇食物限制
  • 1篇体温
  • 1篇体温调节
  • 1篇体重

机构

  • 8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王政昆
  • 7篇朱万龙
  • 4篇张麟
  • 4篇杨盛昌
  • 2篇刘春燕
  • 2篇李晓婷
  • 2篇黄春梅
  • 2篇蔡金红
  • 2篇单振光
  • 1篇罗谦
  • 1篇王蓓
  • 1篇练硝
  • 1篇谢静
  • 1篇刘鑫
  • 1篇高文荣
  • 1篇余婷婷
  • 1篇沐远
  • 1篇郑佳
  • 1篇章迪

传媒

  • 3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兽类学报
  • 2篇生物过程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长期强迫运动对大绒鼠体重、能量代谢和血清瘦素的影响
2012年
动物稳定体重的维持需要能量摄入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运动是影响动物能量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运动对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生理学效应,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强迫运动训练(运用小鼠封闭跑台)8周后大绒鼠的体重、代谢率、摄入能、血清瘦素和身体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强迫运动训练8周对大绒鼠的体重无显著影响;大绒鼠的代谢率和摄入能均显著增加,训练8周后静止代谢率较对照组增加了29.9%,运动最大代谢率较对照组增加了10.7%;强迫运动训练8周组的身体脂肪重量比对照组降低了28.9%,血清瘦素水平比对照组下降了27.4%,对照组的瘦素与体脂含量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运动组则不具有相关性;运动组的肝重量和消化道重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而体水重量则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强迫运动训练期间大绒鼠主要通过动员储存的脂肪、增加代谢率和食物摄入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体重及能量平衡。瘦素在长期强迫运动过程中对身体脂肪含量的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朱万龙王政昆杨盛昌张麟
关键词:大绒鼠血清瘦素能量代谢
限食程度对大绒鼠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阐明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能量学对策,将成年大绒鼠按自由取食量的90%、80%和70%限食4周。测定了不同限食程度下大绒鼠的存活率、体重、体脂含量、血清瘦素浓度、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结果发现,90%限食驯化4周后,动物没有死亡,80%限食驯化4周后,存活率为90%,而70%限食驯化4周后,存活率仅为60%。限食使大绒鼠体重、体脂含量、血清瘦素浓度、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降低。血清瘦素浓度与体重、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限食条件下,大绒鼠主要通过降低体重、基础代谢率和产热的能量支出以及动用体内脂肪以应对食物资源短缺的环境条件,符合"代谢率转换"假说。瘦素作为饥饿信号可能参与了限食条件下大绒鼠能量代谢和体重的适应性调节。
杨盛昌朱万龙郑佳章迪沐远王政昆
关键词:食物限制血清瘦素产热大绒鼠
褐色脂肪组织分化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主要有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又分为内脏和皮下两大类)和褐色脂肪组织;相对于内脏白色脂肪组织,皮下白色脂肪组织和褐色脂肪组织有利于改善糖代谢和能量消耗。人体内出现两种褐色脂肪组织的分化途径。BMP7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7)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transforming growth,TGF-β)的多功能分泌型信号分子,在胚胎发生、个体形成、非对称器官的形成、胚胎的发育和损伤组织的修复中起关键作用。最近发现BMP7能促进褐色脂肪细胞的分化,可能是由于BMP7诱导PRDM16及PGC-1α等的基因表达,进一步增加了UCP1等基因的表达,最终诱导褐色脂肪细胞中线粒体的生物生成和随后的细胞分化。这些研究显示通过激活 BMP7和PRDM16 来增加褐色脂肪组织在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方面具有很大潜力。最近采用监测癌症及癌症转移的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与(或)X-射线断层显像技术(18F-FDG-PET/CT)扫描技术并结合定位组织取样进行分子鉴定发现在成年人体内的确存在有功能活性的褐色脂肪组织,人们将其作为一个寻找治疗肥胖症新方法的重要靶标。
张麟朱万龙蔡金红练硝王政昆
关键词:干细胞分化
解偶联蛋白-1(UCP1)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被引量:7
2012年
UCP1是唯一在褐色脂肪组织(BAT)中表达的解偶联蛋白质。有别于解偶联蛋白家族其他成员的功能,UCP1的主要功能是参与BAT的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来维持机体的能量代谢平衡。陆续有研究阐明调控UCP1参与BAT产热调节和能量代谢的分子机制,逐渐揭示了UCP1在BAT能量代谢过程中涉及的信号通路与转录调控。这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UCP1在BAT能量代谢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基于褐色脂肪组织的肥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阐述了近年来研究发现的UCP1在BAT能量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与转录调控,并讨论了多种基于针对褐色脂肪组织的肥胖治疗手段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高文荣张麟余婷婷朱万龙王政昆
关键词:信号通路转录调控肥胖治疗
中缅树鼩能量代谢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3
2011年
小型哺乳动物的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季节调节对其生存至关重要。为探讨中缅树鼩的能量代谢适应特征随季节的变化,采用耗氧量测定、食物平衡法、形态测量等方法,分别对其冬季和夏季的基础代谢率(BMR)、非颤抖性产热(NST)、体温、体重、蒸发失水、能量收支和消化道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测定。中缅树鼩冬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7.9℃±0.14℃,126.1±2.1g,42.94±2.65J/g·h,54.97±2.14J/g·h,5.69±0.33J/g·h;夏季体温、体重、基础代谢率、NST、蒸发失水散热分别为38.5℃±0.27℃,106.9±5.1g,28.69±3.06J/g·h,47.43±2.45J/g·h,7.12±0.57J/g·h;中缅树鼩的每日摄入能、消化能、可代谢能冬季均比夏季显著增加,消化道特征冬季和夏季存在变化,随着温度降低、食物质量下降,小肠长度和重量增加。这些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冬季,通过增加体重、基础代谢率和NST、能量摄入、消化能和可代谢能,降低蒸发失水等方式应对季节性环境变化。代谢产热和消化生理调节在季节性适应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李晓婷朱万龙刘鑫刘春燕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能量代谢
中缅树鼩蒸发失水及其热能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对栖息于滇中高原边缘地区的小型哺乳动物中缅树鼩夏季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特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中缅树鼩在夏季体温相对较高,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蒸发失水与环境温度显著正相关,在热中性区内基本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为2.82mgH2O/g·h;在37.5℃时达到高峰值,为3.88mgH2O/g·h,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征,提出中缅树鼩在热能代谢、体温调节及蒸发失水方面具有热带小型哺乳动物的特征,同时,又显示出某些适应于亚热带高原气候的特点。
谢静单振光张麟王蓓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蒸发失水体温调节
大绒鼠冷驯化和脱冷驯化能量代谢特征的变化被引量:7
2012年
通过测定冷驯化(5℃)到脱冷驯化(30℃)条件下,大绒鼠(Eothenomys miletus)的体重、摄入能、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血清瘦素含量等参数,探讨了血清瘦素浓度与能量收支的关系。结果表明,冷驯化可致大绒鼠体重下降,RMR、NST、摄入能升高,血清瘦素浓度降低;脱冷驯化后大绒鼠体重增加,RMR、NST、摄入能降低,血清瘦素浓度增加。血清瘦素含量与体重呈正相关,与RMR、NST、摄入能呈负相关。表明大绒鼠的体重、摄入能和产热能力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且瘦素可能参与了大绒鼠适应冷驯化及恢复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体重的调节。
杨盛昌单振光黄春梅刘春燕朱万龙罗谦王政昆
关键词:大绒鼠血清瘦素冷驯化
中缅树鼩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日节律被引量:7
2012年
为研究中缅树鼩(Tupaia belangeri)体温、代谢率和蒸发失水的日节律变化,采用植入式体温计测定了中缅树鼩24 h的体温,以及24 h中4个时间段(05:00~07:00时、11:00~13:00时、17:00~19:00时和23:00~01:00时)热中性区(30℃)的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和蒸发失水(EWL)。结果显示,中缅树鼩的体温具有日节律变化,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00时和03:00时,各为(39.45±0.26)℃和(36.34±0.24)℃;静止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和蒸发失水在4个时间段都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显著的日节律变化,代谢率在23:00~01:00时最大,O2含量为(2.58±0.04)ml/(g.h),在11:00~13:00时最小,O2含量为(2.28±0.09)ml/(g.h);非颤抖性产热在05:00~07:00时最大,O2含量为(3.08±0.14)ml/(g.h),在11:00~13:00最小,O2含量为(2.69±0.63)ml/(g.h);蒸发失水在17:00~19:00时最大,失水量为(3.60±0.31)mg/(g.h)。结果表明,体温的日节律变化主要与环境温度的日节律变化和下午出窝取食活动性增强有关;当夜晚环境温度相对较低的时候,通过增强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来增加产热,而白天环境温度相对较高的时候,通过增强蒸发失水散热来调节体温。
黄春梅胡黎娅杨盛昌朱万龙李晓婷蔡金红王政昆
关键词:中缅树鼩体温代谢率蒸发失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