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391)

作品数:25 被引量:169H指数:8
相关作者:周晓军余波时姗姗陆珍凤饶秋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病理
  • 11篇肿瘤
  • 10篇临床病理
  • 9篇免疫
  • 6篇基因
  • 5篇蛋白
  • 5篇组织化学
  • 5篇腺癌
  • 5篇免疫组织
  • 5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分子
  • 4篇肉瘤
  • 4篇细胞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表皮
  • 4篇病理分析
  • 3篇预后
  • 3篇原发性
  • 3篇腺样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机构

  • 13篇南京军区南京...
  • 11篇南京大学
  • 6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扬州市第一人...
  • 2篇浙江省台州市...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黄山市人民医...
  • 1篇泗阳县人民医...
  • 1篇台州市中心医...

作者

  • 21篇周晓军
  • 12篇余波
  • 10篇时姗姗
  • 9篇陆珍凤
  • 8篇饶秋
  • 7篇章如松
  • 6篇石群立
  • 6篇刘标
  • 5篇夏秋媛
  • 5篇张锦
  • 5篇王艳芬
  • 4篇王建东
  • 4篇马恒辉
  • 4篇徐艳
  • 4篇王小桐
  • 3篇王璇
  • 3篇沈勤
  • 3篇王建军
  • 3篇倪皓
  • 3篇杨朝晖

传媒

  • 16篇中华病理学杂...
  • 4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3篇2017
  • 4篇2016
  • 9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9例免疫组化与超微病理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显示胸腺样分化的癌(CASTLE)临床病理、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生物学行为。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CASTLE的临床病理资料,行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观察,并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ER表达情况。结果CASTLE多发生于甲状腺下极,以膨胀性生长为主。肿瘤排列方式和细胞特点与发生于胸腺的鳞状细胞癌或淋巴上皮瘤样癌相似。免疫组化示9例肿瘤细胞CD5、CDll7、p63、HMWK、GLUT-1、Pax8、E—cadherin、bcl-2和p53均(+),5例CAⅨ(+),6例CEA(+),3例神经内分泌标记(+)。超微结构显示肿瘤细胞含较多的线粒体及张力原纤维,细胞间桥粒丰富,其中1例胞质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随访4—65个月(平均31月),9例均健在,其中2例分别于首次术后18.5个月和22个月发生局部复发。结论CASTLE是一种低度恶性的甲状腺癌,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与胸腺癌相似。GLUT-1可作为CASTLE新的免疫标记物,与CD5、CD117联合检测有助于该肿瘤的确诊与鉴别。
王艳芬刘标时姗姗余波周晓军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免疫表型葡萄糖转运蛋白-1超微病理
基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分子病理诊断被引量:2
2017年
免疫组织化学是目前病理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其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分化分型、起源判定以及微生物检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本质是检测基因在其终产物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在提供肿瘤基因信息尤其是分子病理改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与分子病理检测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耗费低,用时短,消耗人力少,应用于常规病理诊断更加快速便捷.我们总结能够反映分子病理改变,甚至替代分子病理诊断的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并阐述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
方茹王小桐夏秋媛周晓军饶秋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子病理诊断基因信息良恶性鉴别蛋白质水平微生物检测
联合检测SATB2、CK20和CK7对结直肠癌病理诊断的价值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SATB2、CK20及CK7在结直肠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0例结直肠癌组织、100例非结直肠癌癌组织、90例肠癌淋巴结转移灶及5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中SATB2、CK20及CK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CK20+/CK7-联合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为78.1%,特异度为92.0%;CK20+/SATB2+/CK7-联合检测灵敏度为57.1%,特异度为98.0%;CK20+/CK7-或SATB2+/CK7-联合检测,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90.0%。结论联合检测CK20+/CK7-/SATB2+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特异度。在结直肠癌的诊断中,SATB2可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组织化学补充检测指标。
吕京澴王艳芬王凤沈铭红周晓军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CK7CK20
涎腺乳腺样分泌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3
2017年
目的:探讨涎腺乳腺样分泌癌( 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1997—2014年17例涎腺MASC(10例为会诊病例),另选取9例腺泡细胞癌及18例腺样囊性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S-100蛋白、SOX10、GATA3和CD117的表达情况,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结果患者年龄27~74岁,平均年龄47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呈浸润性生长,可见分叶状、囊性乳头状、微囊、腺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肿瘤组织管腔和微囊内充满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分泌物,部分类似甲状腺滤泡;未观察到坏死、神经或血管侵犯。涎腺MASC的S-100蛋白、SOX10均弥漫性强阳性(17/17),GATA3(3/17)和CD117(4/17)部分阳性。17例涎腺MASC中12例成功检测ETV6-NTRK3融合基因,其中10例阳性,2例阴性。结论综合考虑S-100蛋白、SOX10和CD117表达水平对MAS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价值,ETV6-NTRK3基因融合亦可作为重要的诊断参考。
张学平倪皓王璇陈辉时姗姗余波周晓军饶秋
关键词:涎腺肿瘤S100蛋白质类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后肾腺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研究后肾腺瘤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运用特异性抗体VE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1例后肾腺瘤、16例上皮为主型肾母细胞瘤( e-WT)和20例实体为主型乳头状肾细胞癌( s-PRCC)中BRAF V600E突变蛋白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BRAF V600E免疫组织化学与Sanger测序法比较,同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检测3种肿瘤中第7号和第17号染色体的异常。结果21例后肾腺瘤中有14例(66.7%) BRAF V600E突变蛋白呈弥漫、中到强的颗粒状胞质阳性,并且首次在16例e-WT中检测到2例(2/16)表达BRAF V600E突变蛋白,而20例s-PRCC均为阴性( P<0.05)。 Sanger 测序法证实所有BRAF V600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的病例(包括14例后肾腺瘤和2例e-WT)均存在BRAF V600E突变,未检测到BRAF V600E免疫组织化学阴性病例突变。21例后肾腺瘤中各有1例分别存在第7号染色体三倍体(4.8%)和第17号染色体三倍体(4.8%),16例e-WT中仅发现2例(2/16)第17号染色体三倍体,而20例s-PRCC中分别有2例(10.0%,2/20)、3例(15.0%,3/20)、14例(70.0%,14/20)出现第7号染色体三倍体、第17号染色体三倍体以及第7号、第17号染色体同时三倍体。后肾腺瘤、e-WT、s-PRCC中第7号和/或17号染色体三倍体的总阳性率分别为9.6%(2/21)、2/16、95.0%(19/20)。 p16蛋白在81.0%(17/21)的后肾腺瘤中呈阳性,而在e-WT和s-PRCC中的阳性率仅为2/16和5.0%(1/20)。结论大多数后肾腺瘤存在BRAF V600E突变,后肾腺瘤中少见PRCC特征性的第7号、第17号染色体三倍体异常,这些分子遗传学特征有助于后肾腺瘤与具有相似形态学的肾脏肿瘤的鉴别;特异性抗体VE1可用于肾脏肿瘤中BRAF V600E突变的筛查;p16蛋白在后肾腺瘤中高表达,后肾腺瘤的低增殖率可能与由p16介导的、BRAF基因突变诱导的�
王璇时姗姗杨万锐叶胜兵李锐马恒辉章如松陆珍凤周晓军饶秋
关键词:肾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伴有纤维肉瘤变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探讨伴有纤维肉瘤变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FS-DFS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集的12例FS-DFSP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标记,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2例患者,男10例,女2例,平均年龄53岁(41 ~70岁).临床表现为躯干和四肢皮下缓慢性生长的无痛性肿块,其中7例短期内肿块迅速增大,并伴有隐痛.3例为原发性,9例为复发性.镜下表现为经典的DFSP中出现纤维肉瘤样(FS)改变,且FS的区域超过肿瘤的5%.与经典的DFSP不同,FS区域内瘤细胞密度增高,常呈长束状、人字形或鱼骨样排列,而席纹状结构已不明显或完全消失,瘤细胞核异型性较明显,核分裂象(6~25)/10 HPF.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经典的DFSP区域瘤细胞CD34弥漫强阳性,而FS区域瘤细胞CD34明显减弱.FS区域Ki-67阳性指数约10% ~40%,显著高于经典DFSP区域的2% ~5%.12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并有2例行术后辅助放疗.9例获得随访,时间9 ~86个月,6例局部复发,2例患者发生转移,1例患者于术后9个月死亡.结论 FS-DFSP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DFSP亚型,与潜在低度恶性/交界恶性的经典DFSP不同,FS-DFSP在临床、病理和生物学行为上均表现为明确的恶性肿瘤特点,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
张锦吴楠夏春魏雪石群立周晓军马捷
关键词:皮肤纤维肉瘤免疫组织化学
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嗜酸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及分子遗传学进行探讨,并复习文献。结果 OPRCC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岁),男女之比为5∶1。能够获得随访资料的4例患者均无瘤生存。所有病例的组织形态均以乳头状结构为主,乳头具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表面衬覆单层肿瘤细胞。瘤细胞胞质丰富、颗粒状、嗜酸性,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间质内常见泡沫巨噬细胞(4/6)及出血(5/6)。免疫组化:6例肿瘤细胞P504S、vimentin和CD10均弥漫强(+),部分病例E-cad、EMA和CK7(+),阳性率分别为83.3%(5/6)、33.3%(2/6)和16.7%(1/6);CD117均(-)。5例采用FISH方法检测7号、17号和Y染色体,其中3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2例存在17号染色体3倍体;4例男性患者中,1例存在Y染色体缺失。结论 OPRCC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和良好的临床预后,其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与乳头状肾细胞癌高度相似。该肿瘤能否定义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特殊变异型尚待今后更大样本的研究。
夏秋媛李莉沈勤饶秋余波章如松王建东马恒辉陆珍凤周晓军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5
2012年
在病理学形态上有多种疾病在光镜下都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如结核病、结节病、麻风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患者及不同病变时期,其上皮样肉芽肿病理表现的典型性也不同,在病理诊断中常难以鉴别这类疾病,容易引起误诊。在病理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上皮样肉芽肿性病变的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是结核病,故在病理诊断中应特别注意结核病的诊断与排除诊断。目前结核病病理诊断的主要辅助检测是抗酸染色,但其灵敏度较低;文献报道针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定DNA序列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痰液、胸腹水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且省时、易操作,用于诊断肺结核病取得较好效果。
罗春英王建东王璇马恒辉时姗姗余波周晓军
关键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石蜡包埋组织结核杆菌慢性感染性疾病肉芽肿性病变结核分枝杆菌
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筛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筛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和这一分子亚型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566例非小细胞肺癌,采用Ventana抗ALK抗体及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Ventana-IHC)方法检测ALK状态,并分析ALK基因融合NSCLC临床特征、病理形态及预后治疗。结果566例非小细胞肺癌中筛选出38例ALK阳性(6.7%)。男性患者阳性率(7.1%,25/350)大于女性组(6.0%,13/21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0,P=0.604)。年龄≤60岁患者阳性率(9.9%,28/282)高于年龄>60岁组(3.5%,10/2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77,P =0.002)。组织学形态上,腺癌(81.6%,31/38)为多,其中18例实体型为主伴黏液产生,9例腺泡型为主,1例乳头型为主,3例浸润性黏液腺癌;非腺癌包括3例鳞状细胞癌,3例腺鳞癌及1例多形性癌。不吸烟(78.9%,30/38)人数多于少量吸烟组及大量吸烟组。30例(78.9%,30/38)肿瘤最大径>3 cm。29例(76.3%,29/38)为(Ⅲ+Ⅳ)期。29例(76.3%,29/38)伴淋巴结转移。20例(52.6%,20/38)伴远处单/多个器官转移,最多见脑、骨转移。1例合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12/15接受克唑替尼治疗后病情缓解或稳定。结论 ALK基因融合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一新的分子亚型,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形态。使用Ventana抗ALK试剂及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作为检测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首选方法,对提高该类型肺癌的检出率及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沈勤潘艺余波时姗姗刘标徐艳王艳芬夏秋媛饶秋陆珍凤石群立周晓军
关键词:腺癌免疫组织化学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肺低级别胎儿型腺癌3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肺低级别胎儿型腺癌(FLA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FLAC—L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辅以PAS/PASD染色和EGFR、K—ras基因突变检测分析。结果组织学上,肿瘤由典型的类似胎儿肺小管的腺样结构组成,瘤细胞为无纤毛柱状细胞,呈假复层排列,胞质透明或颗粒状,可见核下及核上空泡,分化好的腺腔内可见到桑葚体。免疫组化:肿瘤细胞TTF-1、CK7、β-catenin和p53弥漫(+),Syn、CgA和CD56均呈不同程度(+),napsinA呈局灶(+)。基因突变检测显示,EGFR基因18~21号外显子均无突变,K—ras基因12和13号密码子无突变,均为野生型。肿瘤细胞PAS染色(+),而PASD染色(-)。3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32、56和49个月均无复发与转移。结论FLAC—L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肺部肿瘤,低度恶性,预后好,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和PAS/PASD染色有助于明确诊断。
王艳芬刘标徐艳余波章如松时姗姗陆珍凤周晓军
关键词:肺腺癌胎儿型免疫组化分子遗传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