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HRM201101)

作品数:2 被引量:59H指数:2
相关作者:唐为安谢五三王胜田红戴娟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省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淮河流域
  • 2篇干旱
  • 1篇适应性
  • 1篇干旱特征
  • 1篇干旱指数

机构

  • 2篇安徽省气候中...

作者

  • 2篇王胜
  • 2篇谢五三
  • 2篇唐为安
  • 1篇吴蓉
  • 1篇戴娟
  • 1篇田红

传媒

  • 1篇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对比被引量:30
2014年
利用淮河流域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170个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降水以及土壤墒情和干旱灾情资料,从干旱年际变化、季节演变、空间分布、典型干旱过程诊断、不合理跳跃点以及与土壤墒情、干旱灾情相关性等方面,对比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Pa)、Z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SPI)、相对湿润度指数(MI)、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和改进的CI(CINew)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各干旱指数对淮河流域的典型早年均有较好的诊断能力;在干旱季节演变及空间分布的诊断方面,Pa,MI,CI和CINew与实际较为吻合,而Z指数和SPI诊断效果较差;在典型干旱过程诊断以及不合理跳跃次数方面,CI和CINew更能刻画出干旱发生发展机制,而Pa,Z指数,SPI,MI效果较差;与土壤墒情和历史干旱灾情相关性方面,CI和CINew比Pa,Z指数,SPI,MI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即对于淮河流域的干旱监测诊断,CI和CINew要优于Pa,Z指数,SPI及MI,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谢五三王胜唐为安吴蓉戴娟
关键词:干旱指数淮河流域
基于C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研究被引量:30
2013年
本文运用淮河流域170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共50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干旱灾情资料,研究CI指数在淮河流域的区域适应性,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淮河流域近50年的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基于CI指数计算得到的历年干旱日数与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CI指数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区域适应性。淮河流域年均干旱日数基本呈纬向空间分布,流域北部多于南部;流域东部和西部的干旱日数略有增多趋势,而中部和北部的干旱日数有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EOF前3个模态累积方差贡献达94.4%,前3个分布型依次为全流域干旱日数一致多或少型、南北相反型以及东西相反型;1961年以来干旱日数共经历了由少到多4个循环交替,目前正处于相对偏少期;M-K突变检验表明近50年来淮河流域干旱日数没有明显的突变。
谢五三田红王胜唐为安
关键词:干旱特征适应性淮河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