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791)

作品数:3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邓中日黄勃方再光更多>>
相关机构:海南大学湖南城市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消化道
  • 3篇化道
  • 1篇星虫
  • 1篇粘液
  • 1篇粘液细胞
  • 1篇组织学
  • 1篇细胞
  • 1篇裸体方格星虫
  • 1篇解剖学
  • 1篇解剖学观察
  • 1篇方格星虫
  • 1篇LINNAE...

机构

  • 3篇海南大学
  • 2篇湖南城市学院

作者

  • 3篇黄勃
  • 3篇邓中日
  • 1篇方再光

传媒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水产研究
  • 1篇湖南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被引量:4
2007年
首次利用阿新兰和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对星虫动物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进行了研究.根据AB-PAS染色结果,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粘液细胞可分为Ⅰ—Ⅳ型,分别呈红色、蓝色、紫红色和蓝紫色;粘液细胞主要分布于消化道上皮,除降肠下段外,消化道各段均有粘液细胞分布,但不同部位粘液细胞的类型和密度不同.咽粘液细胞丰富,四种类型均有,以Ⅳ型为主;食道粘液细胞由前向后减少,以Ⅳ型为主;降肠上段粘液细胞丰富,以Ⅱ、Ⅳ型为主;升肠下段仅有少量的散在分布的Ⅰ型粘液细胞,上段粘液细胞增多,以Ⅱ型为主;直肠粘液细胞最为丰富,整个上皮均为Ⅱ型粘液细胞.
邓中日黄勃
关键词:消化道粘液细胞
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报道了裸体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1766)消化道各部的形态、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盲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约为躯干长的4倍,通过固肠肌与体壁相连。肠由两个长短不一的肠环组成,肠环下降支和上升支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消化道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组成,但消化道的不同部位,柱状细胞的类型和分布不同。除盲肠外,黏膜均向腔面褶成皱襞。肠的各段中均有"V"字型纤毛沟的存在。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裸体方格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邓中日黄勃
关键词:消化道组织学
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解剖学观察被引量:8
2007年
报道了太平洋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pacificum Keferstein)消化道各部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分为口、咽、食道、肠、直肠和肛门,肠是消化道的主体,极长,可分为降肠和升肠,二者相互盘绕,使肠呈双螺旋状。消化道管壁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各部主要区别在于黏膜:咽和降肠上段黏膜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食道和直肠黏膜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除降肠上段外,肠其他各段黏膜均为单层柱状上皮,降肠下段有呈倒"U"型的纤毛突起和"V"型的纤毛沟,升肠只存在纤毛沟;降肠下段与升肠上段黏膜上皮中有颗粒细胞存在,升肠纹状缘明显,直肠杯状细胞丰富。此外,皱襞的形态、黏膜下层和肌层的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也存在差异。研究表明,太平洋革囊星虫消化道结构与其食性是相适应的。
邓中日黄勃方再光文丽繁
关键词:消化道解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