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SLDALBP200713)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2
相关作者:何金秋杨玲玲杨文龙潘兴南陈海莺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市第九医院解放军第180医院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肝炎防治基金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间充质
  • 4篇间充质干细胞
  • 4篇骨髓
  • 4篇干细胞
  • 4篇充质干细胞
  • 3篇细胞移植
  • 3篇细胞移植治疗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干细胞移植
  • 3篇干细胞移植治...
  • 2篇衰竭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异体骨髓
  • 1篇体外
  • 1篇同种异体骨髓

机构

  • 3篇南昌市第九医...
  • 2篇解放军第18...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4篇何金秋
  • 2篇魏开鹏
  • 2篇杨文龙
  • 2篇陈海莺
  • 2篇杨玲玲
  • 2篇潘兴南
  • 1篇熊志群
  • 1篇熊墨龙
  • 1篇涂鸣汉
  • 1篇郑梅英
  • 1篇周锡敬
  • 1篇雷延昌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39例被引量:24
2010年
背景:目前肝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供体短缺、价格昂贵及免疫排斥反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避免以上缺点。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慢性重症患者改善作用。方法:纳入纳入终末期肝病患者39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2例,慢性重肝衰竭患者7例。分离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肝动脉插管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后1,2,4,8周进行生化检测,并观察其移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术后不良反应。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分别计算出CTP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观察各个时间段分值的变化。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2,4,8周,37例(93%)患者丙氨酸转氛酶逐渐降低,白蛋白、胆碱脂酶活力、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升高(P<0.01)。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移植后8周内腹水减轻32例(80%),食欲改善34例(85%),乏力好转37例(93%),腹胀减轻34例(85%)。CTP-B级和CTP-C级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均降低。所有移植患者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作为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何金秋潘兴南王崇国杨文龙熊墨龙涂鸣汉熊志群杨玲玲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终末期肝病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
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及鉴定
2011年
目的探讨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方法及鉴定。方法密度梯度离心从人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接种培养3h后频繁换液,培养至第14d时用0.25%胰酶室温作用2min移种后继续培养至第21d。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收获细胞的表型分子。收获细胞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培养至第14d,分别采用茜素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油红染色进行鉴定。结果第21d时均一的长梭状成纤维样细胞铺满瓶底,它们高表达CD105、CD73、CD90并低表达CD45、CD34和CD14,能够被诱导分化为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可以成功地从人骨髓分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初期频繁换液体及后期控制胰酶作用时间可以有效减少造血系细胞混杂。
魏开鹏陈海莺潘兴南何金秋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的护理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方法对2009年7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2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0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围手术期成功率达100%。术后12周,患者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而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肝衰竭过程中,护士的充分准备、医护患间的良好沟通与配合和健康教育指导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陈海莺魏开鹏郑梅英潘兴南何金秋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肝衰竭护理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被引量:5
2011年
背景:对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特效手段。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环境下可分化为具有部分肝功能的类肝样细胞,从而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构,为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目的:评价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并纯化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肝衰竭组和移植组:用腹腔注射四氯化碳石蜡油溶液的方法复制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后24h分别经其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第1,2,3,7天抽血检测其肝功能,并取肝脏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鼠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70%,与肝衰竭组大鼠存活率2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比,移植组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因此,经尾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提高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改善肝功能及减轻肝脏坏死程度,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何金秋杨玲玲雷延昌杨文龙周锡敬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动物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