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425)

作品数:7 被引量:112H指数:6
相关作者:曾馥平彭晚霞宋同清杜虎王克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广西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5篇喀斯特峰丛洼...
  • 5篇峰丛
  • 5篇峰丛洼地
  • 2篇有机碳
  • 2篇剖面分布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林
  • 1篇原生林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土壤
  • 1篇生物量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N
  • 1篇土壤矿物
  • 1篇土壤矿物质
  • 1篇土壤团聚体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亚...
  • 2篇广西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6篇宋同清
  • 6篇彭晚霞
  • 6篇曾馥平
  • 5篇杜虎
  • 4篇王克林
  • 2篇鹿士杨
  • 2篇卢凌霄
  • 1篇唐成
  • 1篇卢成阳
  • 1篇时伟伟
  • 1篇杨钙仁
  • 1篇徐云蕾
  • 1篇谭秋锦
  • 1篇梁志霞
  • 1篇温远光
  • 1篇张浩
  • 1篇朱宏光
  • 1篇韩美荣
  • 1篇欧阳贝思
  • 1篇何宁

传媒

  • 2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主要土壤矿质成分空间异质性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应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地200 m×40 m尺度下表层(0 cm-20 cm)土壤矿质成分(SiO2、Fe2O3、CaO、MgO、Al2O3、MnO)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研究区6种矿质成分含量的差异较大,SiO2>CaO>Al2O3>MgO>Fe2O3>MnO,变异系数为37.8%-54.6%。SiO2、Fe2O3、CaO、Al2O3、MnO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MgO的最佳拟合模型为高斯模型,除MgO呈中等空间自相关外,其他矿质成分空间自相关强烈。CaO和MgO及Fe2O3、Al2O3和MnO的Kriging等值线图相似,SiO2的高值区出现在坡顶和坡中下部。地形、微地貌、降雨、人为干扰特别是植被是土壤矿质成分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增加植物多样性和覆盖度对喀斯特土壤矿质成分的改善、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美荣彭晚霞曾馥平杜虎时伟伟宋同清
关键词:土壤矿物质半方差函数KRIGING插值次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15
2013年
基于网格点(5 m×5 m)采样法采集土壤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火烧迹地、刈割地、草地、封育地)下表层(0~20cm)土壤氮、磷的空间变异特性。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氮(TN)、全磷(TP)、速效氮(AN)、速效磷(AP)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含量分别为5.40~6.26 g.kg-1、1.24~1.44 g.kg-1、365.87~507.32 mg.kg-1、3.91~8.04 mg.kg-1,封育地、火烧迹地土壤质量优于草地和刈割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火烧AN、火烧AP、刈割AN、封育TN的半方差函数最佳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火烧TN、刈割TN、刈割AP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其他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刈割TP、火烧TP、草地TP、刈割TN、火烧AP、草地AP、封育TP表现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养分表现为中等的空间自相关。4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TN与AN、TP与AP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火烧、刈割处理TN和AN呈凹形分布,TP和AP呈单峰分布特征,中下坡含量最高,往两端含量逐渐降低;草地TN、AN、TP、AP 4种养分含量均随着坡位的升高而降低;封育样地中4种养分呈类似凹形分布,中间含量低,两端略微升高。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喀斯特峰丛坡地土壤养分质量,造成了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变化,因此,在地形破碎、土层浅薄的喀斯特地区进行生态恢复与重建时,应采取合理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保护和适度开发,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质量。
唐成杜虎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梁志霞卢成阳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被引量:47
2011年
植物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生态恢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该文基于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7种代表性退耕还林还草模式植被土壤的全面调查和取样分析,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5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7种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并不一一对应,植被与土壤的综合指数在全体模式中的位置也并不完全一致,退耕种植任豆+桂牧1号的植被效应和退耕种植香椿的土壤改良作用最好。退耕5年后各模式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状况还不十分理想,除香椿和撂荒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时期外,其他退耕模式均还处于失调衰退和过度发展时期,耦合协调度模型只有桂牧1号和撂荒处于植被土壤同步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时应同步提高植物生长抚育和土壤管理水平。
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
关键词:植被土壤退耕还林还草喀斯特峰丛洼地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in Depression Between Karst Hills,Southwest China被引量:9
2014年
In karst regions,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ineral oxides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s still not clear.We investigated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iO2,Al2O3,Fe2O3,CaO,MgO,P2O5,K2O,and MnO contents in the soils of slope land,plantation forest,secondary forest,and primary forest,as well as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in a karst region of Southwest China.Geostatistic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were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ield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 SiO2was the predominant mineral in the soils(45.02%–67.33%),followed by Al2O3and Fe2O3.Most 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had a strong spatial dependence,except for CaO,MgO,and P2O5in the plantation forest,MgO and P2O5in the secondary forest,and CaO in the slope land.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in PCA was not appropriate due to the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the ecosystems.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the main factors in all ecosystems,had greater influences on vegetation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soil properties.There wer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and vegetation,topography,and conventional soil properties.Mineral oxide components affected species diversity,organic matter and nitrogen levels.
DU HuWANG KelinPENG WanxiaZENG FupingSONG TongqingZHANG HaoLU Shiyang
关键词:KARSTECOSYSTEM
喀斯特峰丛洼地次生林土壤有机碳的剖面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八角枫(Alangium chinensis)、盐肤木(Rhus chinensis)、黄荆(Vitex negun-do)3种典型次生林群落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密度的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根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次生林群落0—6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和密度不同,依次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盐肤木的碳含量显著低于黄荆和八角枫群落,碳密度显著低于黄荆;3种次生林群落土壤碳含量和密度都与土壤深度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20—60 cm各层次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不同次生林群落土壤各层次碳含量和密度均表现为黄荆>八角枫>盐肤木,其中盐肤木群落10—40 cm 3个层次的碳含量及20—30 cm的碳密度显著低于另外2个群落。由此可见,喀斯特峰丛洼地退化生态系统合理的植被恢复方式是促进该区域生态重建和碳贮存的关键。
何宁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杜虎鹿士杨卢凌霄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次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
喀斯特峰丛洼地原生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剖面分布被引量:23
2012年
以喀斯特峰丛洼地的伊桐、侧柏和菜豆树3个原生林植物群落为对象,分析了土壤团聚体的组成、有机碳及其剖面分布.结果表明:3个植物群落的土壤分布均以>2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约占土壤团聚体总量的76%.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介于12.73~68.66g.kg-1之间,群落类型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分布.<1mm小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比>2mm团聚体稍高,但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储存在大粒径团聚体中,>2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约70%.2~5和5~8mm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提高土壤中2~8mm团聚体的含量能有效增强喀斯特地区土壤固碳能力.伊桐群落2~8mm土壤团聚体的含量及其全土有机碳含量分别达46%和37.62g.kg-1,伊桐更适合作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树种.
卢凌霄卢凌霄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王克林俞孜徐云蕾
桂西地区不同林龄栎类群落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被引量:7
2013年
根据5个不同林龄15块1000m2样地的调查资料,利用15株不同林龄和径阶的栎类样木数据,建立以胸径平方乘以树高(D2H)为单变量的生物量估算模型。采用样木回归分析法(乔木层)和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地上凋落物)获取不同林龄栎类的生物量,并分析了其组成、分配特征及不同林龄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栎类林分的总生物量随林龄而增加,5个不同林龄的生物量分别为73.67Mg/hm2、127.47Mg/hm2、149.93Mg/hm2、169.90Mg/hm2、200.65Mg/hm2,其中活体植物的贡献达95.58%以上,地上凋落物的总量不超过4.42%;生物量的层次分配方面乔木层占绝对优势,占93.66%-98.68%,其次为地上凋落物,占1.02%-4.42%,灌木层和草本层生物量较小,分别占0.20%-2.13%和0.03%-0.27%,均随林龄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乔木层器官分配以干所占比例最高,占46.64%-80.78%,且随林龄而增加,枝、叶、根分别占11.61%-36.80%、1.00%-4.85%和6.61%-11.71%,均随林龄而下降;灌木层器官分配以枝所占比例最高,为32.50%-69.07%,叶和根分别占12.89%-25.00%和18.04%-42.50%;不同林龄栎类草本层生物量大小与林龄成反比例关系,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凋落物呈现升→降→升的趋势。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可以影响桂西地区栎类的生物量和分配格局。
张浩宋同清王克林朱宏光温远光彭晚霞杜虎谭秋锦欧阳贝思曾馥平
关键词:栎类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