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8010200)

作品数:23 被引量:555H指数:12
相关作者:徐才国常胜合李滨张玉山陈受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8篇小麦
  • 8篇基因
  • 6篇大豆
  • 5篇水稻
  • 3篇英文
  • 3篇重组自交系
  • 3篇自交
  • 3篇自交系
  • 2篇等基因
  • 2篇等基因系
  • 2篇性状
  • 2篇雄性不育
  • 2篇颖花
  • 2篇颖花数
  • 2篇育种
  • 2篇穗期
  • 2篇细胞质
  • 2篇细胞质雄性不...
  • 2篇磷饥饿
  • 2篇每穗颖花数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遗...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郑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徐才国
  • 4篇李滨
  • 4篇张玉山
  • 4篇常胜合
  • 3篇吴薇
  • 3篇盖钧镒
  • 3篇吴晓雷
  • 3篇王永军
  • 3篇陈受宜
  • 3篇英加
  • 3篇李振声
  • 2篇贾继增
  • 2篇张吉军
  • 2篇秦广雍
  • 2篇马正强
  • 2篇喻德跃
  • 2篇王玉民
  • 2篇张劲松
  • 2篇曾雅娟
  • 2篇孙寰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2篇Acta B...
  • 2篇Journa...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计算机研究与...
  • 1篇遗传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松辽学刊(自...
  • 1篇Scienc...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豆作图群体检验与调整后构建的遗传图谱被引量:37
2003年
应用RFLP、SSR、AFLP对大豆重组近交系群体NJRIKY的 2 0 1个家系进行分析。根据RFLP标记的分析结果 ,通过模拟群体抽样标准法 (SPSC)对试验群体进行了检验与调整。结果表明 ,试验群体偏分离的家系较多 ,且整体偏向于亲本科丰 1号。汰除偏分离家系后 ,群体减少为 184个家系。对 3种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表明 ,RFLP和SSR标记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相对稳定 ,可以作为锚定标记 ,有利于连锁群的归并和不同图谱的比较整合 ;而AFLP标记容易出现聚集现象 ,从而造成连锁群上出现很大的空隙。以RFLP、SSR和形态等标记构建了包含2 2个连锁群的图谱 ,共 2 5 6个标记 ,总遗传距离为 30 5 0 .9cM。与未调整群体作图结果相比 ,19个标记及 2个连锁群有根本性改变。该图谱为基因定位。
王永军吴晓雷贺超英张劲松陈受宜盖钧镒
关键词:大豆RFLP标记
小麦BBC1基因cDNA的克隆与分析(英文)被引量:1
2003年
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中克隆了一个BBCI基因的cDNA。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一亲水多肽,富含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酸。该基因的转录受低温调控。在小麦基因组中,BBCI基因以一个小家族的形式存在。
常胜合英加张吉军李滨李振声
关键词:小麦CDNA克隆
利用RAPD技术进行野生大豆种群内分化的研究被引量:9
2001年
利用RAPD技术对 2 5°N野生大豆种群 1 6个样本进行分子标记 .从 1 5 0多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 2 0个 ,共扩增出 1 46条带 ,其中具有多态性带 60条 ,点 40 .8% .平均遗传距离为0 .1 5 3 6;杂合度为 0 .3 2 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2 5°N野生大豆 1 6个样本分成 4类 ,种群内存在大量的遗传变异 ,本实验为研究野生大豆种群内及进一步研究种群间的遗传多态性探索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
周晓馥庄炳昌王玉民赵洪琨
关键词:RAPD种群分化野生大豆分子标记
小麦21条染色体RFLP作图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34
2001年
对来自世界11个国家的15个小麦品种(系)( Triticum aestivum L. AABBDD, 2n = 42) 472个RFL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 并进行了逐条染色体分析, 结果发现: (ⅰ) 15个品种在各条染色体上的聚类各不相同. 根据472个遗传位点遗传多样性数据, 15个品种可聚类为4类, Synthetic, Hope, Timgalen 各为一类, 其余品种为一类, 遗传距离远近恰与其所携带的小麦亲缘种染色体数目有关. (ⅱ) 普通小麦遗传多样性非常贫乏, 不同国家来源的品种相似系数高达0.8以上, 多数品种间的大多数位点无遗传多样性, 有53%的位点在供试的栽培品种中完全无多样性. (ⅲ) 以四倍体小麦(AABB)和粗山羊草(DD)为亲本的品种(系)中, 其对应的染色体上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其中有49.4%的等位变异在供试栽培种中没有发现, 说明小麦的原始供体种是丰富现代栽培小麦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资源. (ⅳ) 根据遗传多样性位点及其作图位置, 可以检测到小麦栽培品种与其亲缘种杂交后代中亲缘种的染色体(片段). (ⅴ) 在小麦的A, B, D 3个基因组中, B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最高, D基因组最差(尤以1D最甚), A基因组居中. (ⅵ) 中国古老栽培品种中国春(CS)与国外栽培品种主要差异表现在染色体1B, 3B和5A上, 并发现了12个中国春的特异等位变异. 认为现代栽培小?
贾继增张正斌K. DevosM. D. Gale
关键词:小麦RFLP染色体育种种质资源
大豆5个花叶病毒株系抗性基因的定位被引量:40
2004年
以科丰 1号×南农 1138 2为亲本构建的RIL群体NJRIKY为材料 ,对群体进行了 5个SMV株系 (Sa、Sc 8、Sc 9、N1 、N3)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大豆对 5个SMV株系的抗性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用Mapmaker 3 0进行连锁分析 ,发现Rsa与Rn1、Rn3和Rsc9均连锁 ,距离分别为 2 1 4cM、2 3 5cM和 35 3cM ;Rsc8只和Rn1连锁 ,距离为 35 8cM ;Rn1和Rn3之间的遗传距离最近 ,为 10 2cM。多点分析结果表明 :5个抗病基因的排列顺序和遗传距离为Rsc8 35 8cM Rn1 10 3cM Rn3 2 1 5cM Rsa 35 8cM Rsc9。根据RFLP、SSR标记分析结果构建了一套大豆遗传图谱 ,该图谱包含 2 2个连锁群、2 5 6个标记 ,总遗传距离为 30 5 0 9cM。将 5个抗病基因定位于N8 D1b +W连锁群 ,有 3个RFLP标记和Rn1、Rn3都连锁 ,分别为A6 91T、K4 77I、LC5T。它们与Rn1、Rn3的距离分别为 15 0 4cM、17 82cM、15 37cM和 16 14cM、17 82cM、16 5 8cM。
王永军东方阳王修强杨雅麟喻德跃盖钧镒吴晓雷贺超英张劲松陈受宜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抗病基因基因定位
水稻优良恢复系明恢63两个恢复基因恢复力的单独评价被引量:16
2003年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是选配杂交稻组合广泛应用的主要不育细胞质资源 ,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能力由两个恢复基因控制。以前的研究表明 ,明恢 6 3具有 2个恢复基因Rf3和Rf (u) ,分别位于第 1和第 10染色体上。为了分别准确估计这两个恢复基因的遗传效应 ,根据分子标记基因型 ,从珍汕 97/明恢 6 3衍生的 2 4 1个F9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两个自交系RI2 4和RI183,它们分别含有单个恢复基因Rf3和Rf (u) ,将RI2 4和RI183与珍汕 97A杂交 ,分别得到F1A和F1B,再自交得到F2A和F2B。在武汉和海南分别考察F1的育性 ,F1A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 5 3 4 %和 6 0 2 % ,F1B的自然结实率海南和武汉分别为 70 5 %和 75 7%。而珍汕 97A/明恢 6 3的杂种汕优 6 3结实率为 81 4 %。F2A和F2B群体育性分离均符合 1个主基因 1∶3的孟德尔期望分离比 ,表明 ,RI2 4和RI183分别只含有一个恢复基因Rf3和Rf (u) 。Rf(u) 的效应较大 ,恢复力强 ,它单独几乎可以使育性恢复正常。利用标记辅助选择方法 ,转移两个恢复基因可以快速选育优良恢复系。
徐才国唐为江邢永忠
关键词:水稻恢复系恢复基因结实率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57
2003年
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我国取得突破 ,已发现 4个不育细胞质供体 ,并育成了大批“三系”。大量试验表明 ,大豆有较强的超高亲优势。第一个利用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的杂交种已参加两年省区域试验 ,平均比对照增产 2 0 %以上。利用蜂类特别是苜蓿切叶蜂传粉 ,在开放条件下大面积生产杂交种是可行的。其技术特点是综合考虑与调控昆虫、环境和植物三因素 ,使其达到最佳组合。
孙寰赵丽梅王曙明王跃强李建平
关键词: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优势利用
利用两种方法构建的近等基因系对水稻两个多效区段遗传效应进行评价被引量:7
2008年
水稻每穗颖花数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之一。适当的抽穗期和株高对水稻高产是非常必要的。依据珍汕97和HR5衍生的重组自交系初步定位的结果,利用高世代回交的方法构建了第7染色体同时控制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靶区段近等基因系(BC4F2);利用基于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杂合区段自交的方法构建了第8染色体同时控制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的靶区段近等基因系,并利用两个近等基因系对这两个多效区段的遗传效应进行了准确的评价。两个近等基因系的QTL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都是由一个QTL或紧密连锁的QTL控制,而且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的方向均相同;同时3个性状在各自的近等基因系中呈现典型的双峰分布或不连续分布,这些结果暗示3个性状可能是一因多效的结果。文章还对抽穗期和株高与水稻产量的关系、3个性状显著正相关在育种中的应用及两种构建近等基因系方法的优缺点也进行了讨论。
张玉山吴薇徐才国
关键词:每穗颖花数抽穗期重组自交系近等基因系水稻
马卡小麦耐湿性的RAPD标记及定位研究被引量:16
2003年
以一个耐湿的马卡小麦 (TriticummachaDek .etMen ,普通小麦的变种 )种质 (编号 4 9)和不耐湿的小麦宁麦3号为亲本 ,用一粒传法构建成由 115个F6代重组自交系组成的遗传群体。对亲本及其重组自交系的耐湿性鉴定表明 ,群体的耐湿性接近主峰分布。选择极端耐湿和不耐湿的重组自交系组成两个池 ,利用 16 4个RAPD引物对其进行多态性分析 ,发现引物S12 4 9在亲本和池间均检测出多态性。群体分析表明 ,该多态性位点与耐湿性呈极显著相关 ,它所解释的耐湿性表型变异为 13 9%。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初步确定 ,与马卡小麦耐湿性相关的这个位点定位在 5A染色体上。
张江丽蔡士宾张光祥魏静波张彩琴马正强
关键词:马卡小麦RAPD标记多态性基因定位育种
利用水稻重组自交系的表型差异来探讨高产极端单株产量形成机制被引量:1
2008年
为了从源库流关系的角度探讨水稻高产极端单株产量形成的原因,使用一粒传方法构建了由HR5和珍汕97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190),2个亲本在抽穗期、株高和每穗颖花数等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利用该群体对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同时对重组自交系中高产极端单株和低产极端单株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抽穗期、株高和剑叶长与大多数产量构成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高产极端单株更长的抽穗期,可以在抽穗前积累更多的干物质,较高的株高不仅可以增加剑叶长度,而且使得茎下节间较长,叶片相互间不遮荫,叶层配置更趋合理;较大的剑叶长和剑叶宽使之具有更强大的源进行光合作用;更多的每穗颖花数和较长的穗长及较高的结实率表明高产极端单株具有更大的库容量;高产极端单株高产的直接原因是具有更大的库容量(每穗颖花数)和较高的结实率,根本原因是高产极端单株具有更强大的源器官。
张玉山吴薇汪剑波徐才国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相关系数农艺性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