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05L386)
- 作品数:15 被引量:275H指数:10
- 相关作者:张玉龙张玉玲虞娜范庆锋姬景红更多>>
-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资助项目辽宁省重大农业攻关项目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长期不同灌溉对保护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10年
- 采用Stanford和Smith提出的长期间隙淋洗通气培养法,对连续7年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溉的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的矿化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土壤起始矿质氮含量,探讨了不同灌溉方法条件下保护地土壤供氮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硝态氮表现出强烈的表聚特点,表聚程度以渗灌>沟灌>滴灌。长期采用不同灌溉方法显著影响保护地土壤氮矿化势及矿化速率。N0值大小的排列顺序为:滴灌>沟灌>渗灌,k值大小的排列顺序与N0恰好相反,为:渗灌>沟灌>滴灌。与渗灌和沟灌处理相比,长期采用滴灌有利于改善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的品质。土壤供氮能力表现为渗灌>沟灌>滴灌。评价保护地土壤供氮能力时,不仅要考虑土壤有机氮累积矿化氮量的大小,同时也要考虑土壤初始矿质氮的含量。从农业节水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考虑,建议在本试验措施条件下,渗灌和沟灌处理应比滴灌处理适当减少氮肥用量,且无机氮肥也要尽量晚施;在此基础上渗灌处理氮肥还要尽量深施,以减少表层硝态氮的积累,达到既节水又省肥的目的。
- 姬景红张玉龙
- 关键词:渗灌沟灌保护地土壤供氮能力
- 不同时期覆膜对辽西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9年
- 为比较秋季覆膜与春季覆膜的保墒增产效果,在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坡耕地上布置试验,对春季覆膜、秋季覆膜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春玉米产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春季覆膜、秋季覆膜处理春播前0-15 cm土层土壤墒情增加;秋季覆膜、春季覆膜和未覆膜(对照)处理产量分别为5814.6 kg/hm2、4997.33 kg/hm2和4069.46 kg/hm2,秋季覆膜、春季覆膜比对照增产30.01%和18.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8.45%和29.43%。
- 信东旭张玉龙黄毅张玉玲张哲元崔宁宋文陈富强
- 关键词:玉米覆膜时期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 菌糠对保护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室内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栽培食用菌后的培养料(菌糠)施入保护地土壤,在菌糠用量、土壤湿度和培养时间三因素作用下,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菌糠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区系,使细菌比例增加、真菌比例减少;在菌糠施用量、土壤湿度和培养时间三试验因素中,影响菌糠改良保护地土壤效果的最为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湿度。
- 任琳张玉龙黄毅宋丽超王鹏王慧
- 关键词:菌糠土壤改良微生物区系正交试验方差分析
- 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积累及pH值的影响被引量:67
- 2009年
- 对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保护地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和土壤pH值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和电导率均明显高于露地土壤,露地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29 g/kg,露地改为保护地10年左右土壤的平均含盐量上升至1.56 g/kg,相应的EC值达到0.53 mS/cm,已超过作物的生育障碍临界点(EC>0.50 mS/cm)。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6年,土壤pH值从6.50降低至5.50以下,超过了蔬菜出现生理障碍的临界土壤pH5.52。保护地土壤NO3-,SO42-,Cl-和Ca2+,Mg2+,K+,Na+等盐分离子含量均较露地土壤大大增加,但HCO3-则低于露地土壤;保护地土壤pH值的下降与NO3-,SO42-,Cl-的大量积累关系密切,而全盐中Ca2+,Mg2+,Na+相对比例的下降在土壤pH值下降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范庆锋张玉龙陈重
-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
- 不同剂量秸秆还田的保墒效果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为了探讨在覆膜基础上不同剂量秸秆还田的保墒增产效果,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的坡耕地上布设了田间小区试验;对未施入秸秆以及施入400,800,1200和1600kg/hm2共5种不同剂量处理秸秆还田的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玉米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00kg/hm2处理的保墒效果优于其它各秸秆还田处理,400,800,1 200和1 600kg/hm2这4种不同剂量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分别为5 069.20,5 781.46,5 462.25和5 407.46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产了18.62%,35.28%,27.81%和26.53%;800kg/hm2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优于其它剂量秸秆还田与未施入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陈富强张玉龙黄毅魏巍苏敏赵众王静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 保护地土壤盐分积累及其离子组成对土壤pH值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9年
- 在沈阳市于洪地区采集保护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盐分含量、离子组成和土壤pH值,研究保护地土壤盐分积累及其与土壤pH值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和电导率均明显高于露地土壤,露地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29 g/kg,改为保护地10年左右土壤的平均含盐量上升至1.56 g/kg,相应的电导率(EC)值达到0.53 mS/cm,已超过作物的生育障碍临界点(EC>0.50 mS/cm);(2)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6年,土壤pH值从6.5降低至5.5以下,超过了蔬菜出现生理障碍的临界土壤pH值(5.52),保护地土壤酸化与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已成为限制当地保护地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3)保护地土壤NO3-、SO42-、Cl-和Ca2+、Mg2+、K+、Na+等盐基离子含量均较露地土壤大大增加,但HCO3-低于露地土壤或与露地土壤持平,NO3-、SO42-数量与土壤pH值下降关系密切,Ca2+、Na+在全盐中的相对比例下降也是导致土壤pH值下降的重要原因。
- 范庆锋张玉龙陈重王丽娜娄翼来
-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
- 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9年
- 采用Stanford和Smith提出的长期间歇淋洗通气培养法,对连续7a采用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溉,栽培番茄的保护地不同剖面层次土壤的有机氮矿化特点进行了研究。渗灌管为发汗式半软管,埋深为30cm;渗灌、滴灌和沟灌灌水方法及施肥、田间管理同当地农业生产。当20cm深处的土壤水吸力达到40kPa时开始灌水,渗灌和滴灌每次的灌水量是沟灌灌水量的1/2。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矿化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从累积矿化氮量—时间曲线变化的趋势看,可将保护地土壤0~50cm剖面分为三个层次,其中渗灌与滴灌处理相似,为0~20cm、20~40cm和40~50cm土层,而沟灌处理则为0~30cm、30~40cm和40~50cm土层。保护地不同层次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可以用Twopool模型表达。比较不同灌溉处理,在0~10cm土层,易矿化有机氮含量(N1)表现为滴灌>沟灌>渗灌,易矿化有机氮矿化速率(k1)常数也以滴灌处理最大,说明滴灌更有利于表层土壤易矿化有机氮的形成。与渗灌和沟灌相比,长期使用滴灌灌溉有利于改善保护地土壤有机氮的品质。
- 姬景红张玉龙张玉玲虞娜王伟承
- 关键词:氮矿化渗灌沟灌保护地土壤
- 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不同灌溉方法节水效果的比较被引量:3
- 2009年
- 采用日光温室小区栽培番茄的试验方法,对沟灌、膜下滴灌和普通渗灌、节点渗灌4种灌溉方法耗水特点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方法灌溉灌水量与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灌溉方法耗水差异产生的机理;得出沟灌、膜下滴灌和普通渗灌、节点渗灌灌水量分别为1473.99、1181.66、1168.078、89.91 m3/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42.00、53.96、54.557、0.37 kg/m3,结果表明,节点渗灌具有灌水量少、水分利用效率高、灌水后对地温影响小等优点,应在日光温室番茄栽培中优先选用。另外,温室内水面蒸发量可以用来指导灌溉,作为判断灌水量的参考。
- 陈重张玉龙邸博虞娜范庆锋
- 关键词:日光温室灌溉方法番茄节水效果
- 氮肥与磷肥配合滴施对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通过室内模拟滴灌施肥,研究不同氮肥及磷肥混合施用对土壤氮素水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在水平方向上呈线性减缓分布,不同种类氮肥单施与配施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大;氮磷肥配施较氮肥单施可加速土壤硝态氮随着水分的迁移速度;土壤铵态氮在滴头处浓度最大,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迁移距离为7.5cm。
- 左奎月张玉龙虞娜张玉玲
- 关键词:滴灌施肥硝态氮铵态氮
- 保护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机制研究被引量:71
- 2009年
- 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采集保护地及其相邻露地旱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pH,研究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以及土壤pH与潜性酸、交换性盐基的关系。结果表明:(1)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后,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Al^(3+))呈上升的趋势,土壤pH随着交换性酸的增多而降低;Al^(3+)在交换性酸中所占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减小;H+在交换性酸中所占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2)保护地各土层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露地相应层次土壤均有所增加,其中交换性Mg^(2+)、K^+、Na^+含量均高于露地,而交换性Ca^(2+)含量变化不明显;保护地各土层土壤交换性Mg^(2+)、K^+、Na^+饱和度较露地相应层次土壤均有所增加,但盐基饱和度、交换性Ca^(2+)饱和度下降明显。(3)土壤pH与交换性酸、非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主要受占优势的交换性Ca^(2+)制约。
- 范庆锋张玉龙陈重张玉玲王丽娜
-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土壤酸化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