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335)

作品数:5 被引量:37H指数:4
相关作者:董莉张兆琪王艳阳陆东旭郭淼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斑块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
  • 2篇血管
  • 2篇炎性
  • 2篇炎性反应
  • 2篇炎症
  • 2篇早期动脉粥样...
  • 2篇颈动脉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 1篇动态增强磁共...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血管壁

机构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昌市第一医...

作者

  • 5篇董莉
  • 4篇张兆琪
  • 2篇陈慧军
  • 2篇郭淼
  • 2篇陆东旭
  • 2篇王艳阳
  • 1篇于薇
  • 1篇杨琳
  • 1篇徐超
  • 1篇赵龙
  • 1篇王振常
  • 1篇赵轶轲
  • 1篇陶红
  • 1篇张福庄
  • 1篇李勐
  • 1篇王占宏
  • 1篇徐磊
  • 1篇李波

传媒

  • 3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国人基于MRI颈动脉狭窄预警易损斑块的效能研究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MRI颈动脉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判断其识别易损斑块的能力。资料与方法66例患者行双侧颈动脉MRI检查,包括常规增强血管造影和高分辨斑块MRI。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定性分析斑块成分,判断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血管狭窄程度与易损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呈正相关(r=0.25,P=0.007;r=0.36,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管腔狭窄程度预测斑块内出血及纤维帽破裂的准确性均较低(斑块内出血ROC曲线下面积0.74,95%CI 0.52~0.96,P=0.10;纤维帽破裂ROC曲线下面积0.65,95%CI 0.43~0.88,P=0.20)。即使在颈动脉管腔无狭窄的血管壁上,仍有8.7%出现斑块内出血,4.3%出现纤维帽破裂。结论单纯评判血管狭窄程度不足以判断斑块的稳定性,需结合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易损成分综合评估患者的危险性。
董莉于薇王振常王艳阳陆东旭赵轶轲张兆琪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鼠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备被引量:6
2013年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Ierosis,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有关As斑块的形成机制、发展进程、斑块特性及斑块治疗方面的各类研究一直都是医学领域的热点。因此,建立一种经济、快捷且有效的As动物模型对于As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国内外关于As的研究中,鼠类、家兔及猪是目前较为常用的As动物模型。而其中鼠类由于其具有繁殖快、体型小、基因容易获得、易喂养等诸多优势,更是成为医学领域最常应用的一类实验动物,其应用历史已逾百年。本文就目前常用的鼠类As模型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各常用鼠类As模型特点进行综述。
杨琳董莉陶红张福庄徐超张兆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斑块炎性反应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制备五指山小型猪(n=20)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行MRI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 ms;TI2=125 ms,ETL=8)。对比剂采用Gd-DTPA(0. 05 mmol/kg),高压注射器的流速为0. 1 m L/s。对模型制备前、后MR图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测量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MR图像数据参数与微血管及巨噬细胞的相关性。并比较模型制备前、后的差异。结果:成功建立五指山小型猪动脉粥样硬化模型15只。与病理结果相对照,Ktrans与微血管数目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913,P=0. 000)。与巨噬细胞数目比较发现,Ktrans亦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 781,P﹤0. 000)。与模型制备前比较,MR图像数据参数Ktrans、Vp、Ve及AUC数值均显著性升高(P≤0. 000)。结论:黑血动态增强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可以作为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新型无创的影像学监测手段。
董莉申强郭淼李勐张兆琪陈慧军
关键词: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
采用快速三维MR血管壁成像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 探讨采用快速血管壁三维MRI(CS-3D MERGE)技术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且术后获得病理结果的23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23例均行双侧颈动脉MRI成像,检查方法包括三维黑血成像序列CS-3D MERGE检查和常规血管增强MRA成像.对CS-3D MERGE检查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在CS-3D MERGE和血管增强MRA图像上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并依据管腔狭窄程度将血管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在CS-3D MERGE图像上对斑块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分为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钙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采用秩相关检验评价CS-3D MERGE与增强MRA测量管腔狭窄程度相关性.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S-3D MERGE判定斑块成分的效能.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双侧颈动脉CS-3D MERGE扫描.46支颈动脉中,剔除3支完全闭塞血管和评分为1分的5支血管.图像质量评分为(3.16±0.25)分.CS-3D MERGE测量管腔狭窄程度与增强MRA相关性好(r=0.95,P〈0.01).采用CS-3D MERGE判断脂质核、斑块内出血和钙化的准确度分别为76.2%(16/21)、71.4%(15/21)和100.0%(21/21).诊断脂质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13/15)和50.0%(3/6);诊断斑块内出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11/15)和66.6%(4/6);诊断钙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16/16和5/5).结论 采用CS-3D MERGE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和斑块成分方便、可行.
董莉李波王占宏陆东旭王艳阳张兆琪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
黑血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的观察研究
2022年
目的:探索新型黑血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BB DCE-MRI)在定量测量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的价值。方法:20头,五指山小型猪,[3~4个月龄,雌雄不限,雄性已去势,体质量(29.29±1.25)kg]行高脂高TC饲养加球囊拉伤腹主动脉以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制备前后分别进行sfQIR黑血动态增强序列扫描(TR=750 ms;TE=12 ms;TI1=325ms;TI2=125 ms, ETL=8)。扫描2层,每层15幅图像。测量模型制备前、后的临床资料(TG、TC、HDL-C、LDL-C及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血管功能学指标血管壁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Ve),曲线下面积(AUC)。比较(1)模型制备前后临床资料与血管形态学、功能学的相关性;(2)模型制备前后临床资料差异与血管形态学、功能学差异的相关性。相关性分析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差异比较应用配对资料的符号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G及TC水平与血管壁Ktrans呈明显正相关(r=0.922,P=0.000;r=0.953,P=0.000)。胰岛素水平与AUC呈负相关(r=0.562,P=0.048)。同时发现TG、TC的变化与Ktrans变化有显著相关性(r=0.842,P=0.004;r=0.661,P=0.038)。结论:黑血DCE-MRI成像方法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特征,并与临床指标相一致。可以定量测量炎性反应的影像指标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影像监测手段。
赵龙董莉申强郭淼杜志强徐磊陈慧军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