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806400)

作品数:281 被引量:1,523H指数:22
相关作者:高星裴树文刘武吴秀杰金昌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0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0篇天文地球
  • 208篇生物学
  • 63篇历史地理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60篇化石
  • 58篇石器
  • 52篇旧石器
  • 41篇更新世
  • 34篇遗址
  • 32篇石器时代
  • 30篇旧石器时代
  • 28篇动物群
  • 28篇石制品
  • 25篇英文
  • 17篇中新世
  • 15篇哺乳动物
  • 14篇旧石器遗址
  • 13篇晚更新世
  • 13篇旧石器时代晚...
  • 12篇古人类
  • 10篇植物
  • 10篇盆地
  • 9篇考古
  • 8篇埋藏学

机构

  • 181篇中国科学院
  • 54篇中国科学院南...
  • 5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7篇北京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重庆师范大学
  • 9篇吉林大学
  • 9篇西北大学
  • 7篇湖北省文物考...
  • 6篇云南大学
  • 6篇河南省文物考...
  • 6篇北京自然博物...
  • 4篇武汉大学
  • 4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沈阳师范大学
  • 4篇中国地质博物...
  • 3篇安徽省博物馆
  • 3篇吉林省文物考...
  • 2篇卡尔加里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27篇高星
  • 21篇裴树文
  • 17篇刘武
  • 16篇吴秀杰
  • 15篇金昌柱
  • 14篇张乐
  • 13篇邓涛
  • 11篇王春雪
  • 10篇武仙竹
  • 10篇张双权
  • 10篇董为
  • 10篇侯亚梅
  • 9篇张兆群
  • 8篇王元
  • 8篇华洪
  • 7篇潘文石
  • 7篇冯兴无
  • 7篇秦大公
  • 7篇朱敏
  • 7篇马宁

传媒

  • 67篇人类学学报
  • 44篇古脊椎动物学...
  • 41篇古生物学报
  • 28篇科学通报
  • 19篇Scienc...
  • 18篇Scienc...
  • 13篇中国科学:地...
  • 11篇地层学杂志
  • 10篇第四纪研究
  • 5篇Acta G...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3篇中国科学(D...
  • 2篇江汉考古
  • 2篇古地理学报
  • 2篇草原文物
  • 1篇地球学报
  • 1篇考古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民族艺术

年份

  • 5篇2012
  • 23篇2011
  • 82篇2010
  • 78篇2009
  • 52篇2008
  • 44篇2007
  • 17篇2006
2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Discovery of a Late Miocene mammalian fauna from Siziwang Banner,Inner Mongolia,and its paleozoogeographical significance被引量:6
2011年
Wulanhua 动物志(7 妈) 源于基础部分在 Siziwang 旗帜的近来中新世的红泥土,内部蒙古。中国红泥土存款富于 Hipparion 动物志的石块,并且广泛地相对越过山西, Shaanxi,河南省,和 Gansu 省被散布。蒙古的高原也包含开发得好的晚第三纪存款,特别在中央内部蒙古,在哺乳动物的动物志的一个序列被识别了的地方。Wulanhua 动物志的发现提供 Hipparion 动物志的 paleogeographical 分发的重要指示物,并且这研究也贡献红泥土的气候、环境的意义的更好的理解。Wulanhua 动物志的大多数形式与一样或在 Baode 动物志以内关门到 taxa。然而,一些形式是稍微,更多 Baode 动物志比那些发源,它可以显示大约 7 妈的稍微更年轻的地质的年龄。Wulanhua 动物志的部件建议产地是一个典型大草原因此产出直接证据描出在东方和在诺思中国的晚中新世的 Hipparion 动物志的西方分区之间的边界。
DENG TaoLIANG ZhongWANG ShiQiHOU SuKuanLI Qiang
关键词:哺乳动物群三趾马动物群古地理分布粘土矿床
吉林东部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工业技术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一、引言人类在地球生物中是一个特殊的类群,其特殊性就在于他能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具有特殊的生存方式。对古人类技术、行为和生存模式的研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范畴。这一学科通过对埋藏于地下的古人类生产与生存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及其空间分布关系的发掘与研究,探讨人类对特定环境的适应方式、所占有的食物和生活资源的种类及获得的方法和途径,其活动区域的大小及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式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王春雪陈全家赵海龙方启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制品雕刻器生活资源
The 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 for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Capitanian and Wuchiapingian Stage (Permian)被引量:39
2006年
Yugan JinShuzhong ShenCharles M. HendersonXiangdong WangWei WangYue WangChangqun CaoQinghua Shang
关键词:二叠纪历史地质
吉林省发现的细石器及其工艺技术研究
细石器研究一直是旧石器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其中绝大多数包含细石器,本研究对其中9处进行了研究。在列举了这9处细石器遗存后,主要从细石核的型式以及工艺技术两...
刘扬
关键词:细石器工艺技术
晚三叠世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头骨新观察及其演化趋势
2012年
鱼龙类是中生代统治海洋时间最久的海生爬行动物类群之一.依据产自贵州关岭地区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大型鱼龙骨骼化石新材料,从侧视、顶视和后视三个观察方向补充介绍了Shastasaurus tangae(邓氏萨斯特鱼龙)头部骨骼形态和骨骼间接触关系,并重点描述了鱼龙的枕部骨骼结构.S.tangae发达的前颌骨鼻上支向后伸至外鼻孔背缘中后部,鼻骨参与构成外鼻孔的背后侧缘,上颌骨的鼻后支分隔了泪骨和外鼻孔.外鼻孔周缘骨骼在不同时代的特征变化指示了鱼龙类外鼻孔具有位置逐渐向后、与眼眶距离逐渐缩短的演化趋势.鼻骨后缘和额骨锯齿状缝合,后外侧支和后额骨相交,分隔额骨和前额骨.上颞孔前平台发育中等,长度随个体变大而变短,显示与个体发育的相关性.顶脊前端自顶孔后部分叉,在额骨背面形成显著的V形脊状结构,顶脊侧支后平台略发育.由轭骨、眶后骨、方轭骨和方骨围成颊部腹缘,鳞骨既不参与构成颊部深湾也不参与构成上颞孔边缘.顶骨后缘内凹,基枕骨两侧具较大的翼状突起,上枕骨工字形、稍高,枕大孔较大,后耳骨呈大而宽的板状,镫骨小而窄.枕部骨骼的研究和对比表明,鱼龙类从三叠纪到白垩纪的进化历程中,颅骨呈现出基枕骨外枕髁区域逐渐缩小,枕髁相对增大,后耳骨逐渐变小,镫骨逐渐变大的演化趋势.产于北美洲晚三叠世的Shonisaurus枕髁外翼状突起大小与本种相当,但后耳骨小于Shastasaurus tangae,推测它应该比S.tangae进步.
尚庆华赵梧迪李淳
关键词:晚三叠世
湖北郧西白龙洞古人类遗址初步研究被引量:31
2009年
湖北省郧西县白龙洞遗址经过两次正式发掘,出土了古人类牙齿化石、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和大量动物化石,是一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2007年4—5月,作者在该遗址周围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对以往发掘出土的部分动物化石和文化遗物进行了整理。同年9月,作者在白龙洞进行探察和小规模试掘,出土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石制品、骨制品等文化遗物。同时还发现可疑燃烧痕迹、动物骨骼表面痕迹以及特殊的动物化石埋藏现象等古人类活动证据。白龙洞发育于上新世沙坪组砾岩、泥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近水平状节理和裂隙为洞穴发育提供前提条件,垂直渗流为溶蚀的主要方式。白龙洞遗址属原地埋藏,动物群的组合显示中更新世早期的面貌,石英岩岩脉原料可能是导致石器工业组合显示北方石器工业面貌的原因。对遗址分布及埋藏现象的初步分析显示,白龙洞为一处多功能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武仙竹裴树文吴秀杰屈胜明陈明惠胡勤刘武
关键词:中更新世古人类石制品
泥河湾盆地中部东坡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被引量:5
2010年
东坡遗址发现于泥河湾盆地中部的泥河湾层,东距虎头梁村约800m。该遗址于2001年试掘了4㎡,出土石制品32件和少量破碎的动物化石。石制品以小型为主;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等,以石片和断块居多。石制品原料采自遗址附近的砾石层,主要有流纹岩、石英闪长岩、燧石、石英和板岩等,以流纹岩和石英闪长岩居多。经ESR方法测定,遗址的年代为321±15ka BP,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偏晚。该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中部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刘扬侯亚梅卫奇刘春茹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制品
Pre-Archaeopteryx coelurosaurian dinosau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avian origins被引量:5
2010年
The last two decades have witnessed great advances in reconstruc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non-avian theropods to avians,but views in opposition to the theropod hypothesis still exist.Here we highlight one issue that is often considered to raise problems for the theropod hypothesis of avian origins,i.e.the "temporal paradox" in the 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eropod fossils - the idea that the earliest known avian i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but most other coelurosaurian groups are poorly known in the Jurassic,implying that avians arose before their supposed ancestors.However,a number of Jurassic nonavian coelurosaurian theropods have recently been discovered,thus documenting the presence of most of the major coelurosaurian groups in the Jurassic alongside,or prior to,avians.These discoveries have greatly improved the congruence between stratigraphy and phylogeny for derived theropods and,effectively,they reject the "temporal paradox" concept.Most importantly,these discoveries provide significant new information that supports the relatively basal positions of the Tyrannosauroidea and Alvarezsauroidea among the Coeluro-sauria.Indeed,they imply a new phylogenetic hypothesis for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Paraves,in which Archaeopteryx,the Dromaeosauridae,and the Troodontidae form a monophyletic group while the Scansoriopterygidae,other basal birds,and probably also the Oviraptorosauria,form another clade.Mapping some of the salient features onto a temporally-calibrated theropod phy-logeny indicates that characteristics related to flight and arboreality evolved at the base of the Paraves,earlier than the Late Jurassic.
XU XingMA QingYuHU DongYu
关键词:鸟类起源始祖鸟兽脚类地层分布晚侏罗世
中国旧石器文化的“西方元素”与早期人类文化进化格局被引量:16
2009年
本文回顾和分析中国旧石器研究史上有关"西方元素"即西方旧石器文化标志性技术和工具问题的争论,得出三点结论:1)"西方元素"在中国旧石器文化中是与西方同类技术和工具大体同步出现的客观现象,两者无本质差别;2)和西方一样,中国旧石器的"西方元素"也有重叠与穿时性。这使得旧大陆两侧的旧石器文化连成一体,难分东西;3)基于以上事实,本文作者倾向于认为:迄今已知的旧大陆旧石器文化是过去200多万年间早期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应对全球气候波动引起的生态环境变迁而反复进行的横贯大陆的双向迁移、交流与融合的结果。
黄慰文侯亚梅高立红
关键词:旧石器文化
三峡库区池坝岭遗址石制品拼合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池坝岭遗址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内,是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2007年对该遗址进行首次抢救性发掘,分A、B两区,揭露面积514m2,共出土石制品213件。其中A区面积500 m2,出土石制品200件,有9件可以拼合为4个拼合组,拼合率为4.5%。对拼合标本的研究显示,古人类以就地取材于河漫滩上丰富的河卵石为原料,采用硬锤锤击法进行剥片,碰砧法也被使用;拼合组为石核+石核和石核+石片类型,剥片程度较低。拼合组标本的出现表明A区标本虽然制作后被快速埋藏,但在后期受到外界营力作用的作用下脱离原生层位,改造或者扰动作用不大,为近距离搬运。
马宁彭菲裴树文
关键词:石制品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