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1BA502B02)

作品数:15 被引量:275H指数:12
相关作者:崔林韩宝瑜李家贤何玉媚黄华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部重点科研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茶树
  • 4篇茧蜂
  • 3篇绒茧蜂
  • 3篇红茶
  • 3篇茶尺蠖
  • 3篇尺蠖
  • 2篇氮肥
  • 2篇性状
  • 2篇施用
  • 2篇天敌
  • 2篇种群
  • 2篇种群动态
  • 2篇鲜叶
  • 2篇香气
  • 2篇香气物质
  • 2篇控释
  • 2篇控释氮肥
  • 2篇化学组成
  • 2篇茶品
  • 2篇茶品质

机构

  • 8篇中国农业科学...
  • 5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四川省农业科...
  • 1篇中国测试技术...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安徽省敬亭山...

作者

  • 7篇韩宝瑜
  • 7篇崔林
  • 5篇黄华林
  • 5篇何玉媚
  • 5篇李家贤
  • 3篇卓敏
  • 3篇晏嫦妤
  • 3篇周鹏
  • 2篇马立锋
  • 2篇石元值
  • 2篇乔小燕
  • 2篇韩文炎
  • 2篇阮建云
  • 1篇付建玉
  • 1篇黄苹
  • 1篇谭和平
  • 1篇赵东
  • 1篇刘祖生
  • 1篇梁月荣
  • 1篇陆建良

传媒

  • 5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计量学报
  • 1篇农药
  • 1篇茶叶
  • 1篇茶叶科学
  • 1篇福建茶叶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第四届海峡两...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3篇200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茶树施用控释氮肥的产量和品质效应被引量:14
2007年
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对茶树生长发育、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能明显促进茶树的生长发育,茶树新梢数、百芽重、成熟叶片数量及叶绿素含量、树高和主杆直径等均有明显提高,从而使盆栽茶树根、茎和叶各部位的生物产量比施普通尿素分别提高了58.3%、36.9%和17.2%。10个大田试验的茶叶产量增加了4.2% ̄24.1%,平均9.6%。茶叶品质成分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氨基酸增幅明显,但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不大,茶叶酚氨比明显降低。可见,控释氮肥具有明显的增产提质效果。
韩文炎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
关键词:茶树控释氮肥
不同管理方式的茶园生境中茶尺蠖及其天敌数量的差异
2002年7月~2003年7月,7~10天1次,调查了皖南敬亭山区一块有机、一块无公害和一块普通茶园茶尺蠖及其主要天敌茶尺蠖绒茧蜂、单白绵绒茧蜂和蜘蛛数量,3块茶园茶尺蠖总虫口依次为340、13099和7154头;茶尺蠖...
韩宝瑜房国宾周鹏崔林夏艳
关键词:茶尺蠖绒茧蜂蜘蛛
文献传递
英红6号红茶香气成分的研究被引量:25
2009年
对英红6号红碎茶香气化合物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英红6号红茶香气由醇、醛、酮、酯、内酯酸及未知物等7类42种化合物组成,在已鉴定的37个组分中,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香气总物质的59.9%;该红茶中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的含量与国家级茶树良种云南大叶十分相近,其香气特征与感观审评结果亦完全吻合。
李家贤何玉媚黄华林卓敏晏嫦妤乔小燕
关键词:红茶香气物质化学组成
茶树控释氮肥的施用效果与合理施用技术研究被引量:41
2007年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控释氮肥不同施用量和施用次数条件下土壤养分释放动态,以及对茶树养分吸收、叶片叶绿素含量,茶叶产量和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能明显延长氮在土壤中的留存时间,与普通尿素相比,NH4^+-N浓度明显提高并能持续较长时间;而NO3^--N变化不大,使NO3^--N占总无机态氮含量的比例降低。控释氮肥在土壤中的这种动态变化与茶树对氮素的吸收规律基本同步,这不仅明显促进了茶树对氮素的吸收,而且对钾和锌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也有所增强;茶树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氮肥可减少30%氮肥用量而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相同的施肥量和施肥次数或施肥次数减少一次,茶叶仍增产6.6%~24.1%,平均12.9%;茶叶品质成分,特别是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有明显提高。
韩文炎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
关键词:控释氮肥茶树NH4^+施肥技术
茶树杂交新品种“浙农176”选育报告被引量:9
2004年
以“福鼎大白茶×浙农 12”人工杂交后代为育种材料 ,经系统选种、无性繁殖 ,育成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种——“浙农 176”。品比试验表明 ,浙农 176为早芽型品种 ,其春季萌发期与福鼎大白茶 (对照 )接近 ;适制绿茶 ,产量和品质均超过对照。“浙农 176”茶多酚总量和氨基酸含量高 ,分别超过对照 4 .1%和 8.7%。“浙农 176”抗旱性、抗寒性较强 ,超过对照 ;抗病虫力与对照相当。
梁月荣赵东陆建良陆建良
关键词:茶树选育鲜叶产量制茶品质抗逆性
气相色谱在线提取法检测茶叶中的农药残留被引量:16
2004年
根据电解质作用原理和盐析的原理,参考H.Steiwandter提出的在线提取方法,以常规方法为对照,在茶叶的有机氯农药残留检测中,采用超声波振荡提取、分离,并在同一三角瓶中进行液 液分配,通过净化、浓缩最后上机检测。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其最低检测浓度为0 044~0 617ng g,加样回收率在81 8~98 0%之间,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国家标准,且比常规方法操作更简便、检出率更高,可克服常规方法的被测成分容易在多次转移中损失,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的缺点。
谭和平陈能武黄苹
关键词:计量学农药残留检测茶叶
茶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生命表被引量:33
2003年
1989年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spiniferus在我国茶区大发生。在皖南茶区选常年虫情较重的茶园,每5天1次系统地调查了全年各个世代各虫态的种群波动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茶园生境、品种间虫口密度的差异,连续研究了3个世代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粉虱种群暴发至衰退过程中各种致死因子的作用。2002年轻发生,又调查了种群数量与天气的关系。经轻、重发生年份的比较分析认为,该粉虱趋荫湿郁闭的茶丛中下层,1988年越冬代蛹的累积基数较大,越冬期间天气稍温暖干燥,死亡率较低。1989年春温暖湿润宜于化蛹、羽化和第1代卵的孵化而暴发。至第1代蛹期,寄生蜂的控制作用显著增强,羽化的成蜂紧接着寄生第2代粉虱的1、2龄幼虫。自第2代3龄幼虫起,长时期阴雨、高湿,几种虫生真菌在粉虱种群中酿成流行病。第1~3代粉虱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47、0.09和0.02,种群数量逐代锐减,于8月下旬崩溃。经关键因子分析认为,10余种寄生蜂的寄生和4种虫生真菌的侵染为重要制约因子。斯氏寡节蚜小蜂Prospaltellasmithi、刺粉虱黑蜂Amitushesperidum、蚧侧链孢Pleurodesmosporacoccora、枝孢霉Cla-dosporiumsp.、顶孢霉Acremoniumsp.和韦伯虫座孢Aegeritawebberi是优势种天敌。
韩宝瑜崔林
关键词:黑刺粉虱大发生种群动态生命表天敌
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对优选5号、优选8号、优选9号等3个杂交育成的高茶多酚茶树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一芽二叶的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云南大叶,其中茶多酚含量比云南大叶高8.70%~10.03%,芽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茶>春茶>秋茶,儿茶素含量表现为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春茶>夏茶>秋茶,3个品种均适制高档红茶;此外,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特别高(比云南大叶高34%以上)、栽培适应性强(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
李家贤黄华林何玉媚晏嫦妤卓敏乔小燕
关键词:茶多酚品质性状生化成分适应性
茶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种群动态和捕食效应观察被引量:17
2003年
田间调查表明,茶蚜通常在4月中旬?5月中旬、9?10月形成2个虫口高峰。5月份蚜茧蜂的寄生率约10%,9~10月份蚜茧蜂的寄生率稍高,约10~15%。茶园中七星瓢虫种群对茶蚜种群具有明显的跟随效应;室内,1头七星瓢虫日捕食100~120头成、若蚜,1头中华草蛉日捕食70~90头成、若蚜。
韩宝瑜崔林
关键词:天敌捕食效应茶蚜中华草蛉蚜茧蜂种群动态
25%阿克泰WG对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验被引量:8
2003年
20 0 2年在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虫口高峰期进行的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表明 :2 5 %阿克泰WG以 5 .3g/6 6 7m2 的剂量 ,对该叶蝉具有良好的防效 ,药后 7天防效仍在 90 %以上。与其它药剂相比 ,效果较明显。与功夫菊酯混用 。
韩宝瑜周成松崔林
关键词:杀虫剂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药效试验防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