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74101)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5
相关作者:许云华钟黎声王亮亮叶芳霞王建斌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8篇复合材料
  • 8篇复合材
  • 7篇原位反应
  • 5篇原位合成
  • 4篇铸铁
  • 4篇耐磨
  • 4篇耐磨性
  • 3篇增强铁基复合...
  • 3篇碳化钛
  • 3篇铁基复合材料
  • 3篇灰铸铁
  • 2篇原位生成
  • 2篇碳化钛颗粒
  • 2篇碳化钽
  • 2篇显微硬度
  • 2篇颗粒增强铁基...
  • 2篇复合材料研究
  • 2篇V
  • 2篇TIC
  • 1篇动力学

机构

  • 12篇西安建筑科技...
  • 4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船舶重工...

作者

  • 10篇许云华
  • 6篇王亮亮
  • 6篇钟黎声
  • 3篇叶芳霞
  • 3篇王建斌
  • 2篇牛立斌
  • 2篇薛培婧
  • 2篇李成晨
  • 2篇吴天栋
  • 1篇付永红
  • 1篇闫洪华
  • 1篇陈哲
  • 1篇王娟
  • 1篇孙长飞
  • 1篇张夏妮
  • 1篇符道
  • 1篇徐英鸽
  • 1篇田景来
  • 1篇赵娜娜
  • 1篇魏忠斌

传媒

  • 8篇热加工工艺
  • 2篇材料保护
  • 1篇焊接学报
  • 1篇材料热处理学...

年份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位生成TiC_P/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组织及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铸造-热处理工艺原位反应生成了TiC颗粒增强铁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对该复合材料的组织进行了研究,并深刻剖析了该复合材料组织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原位合成的TiC增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大致分为三层;每层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生成的TiC颗粒的大小及形状不同。远离基体侧的反应层接近于大块状的TiC,显然是颗粒基本上没有扩散;反应层与基体结合界面良好、无间隙,结合层TiC颗粒平均大小为2~4μm。因此,各梯度层TiC颗粒的大小决定了此种复合材料的不同层具有不同的硬度、冲击性能、抗拉强度和耐磨性等。
王亮亮许云华钟黎声魏忠斌
关键词:原位反应碳化钛梯度复合材料
原位合成V_8C_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被引量:2
2012年
采用铸渗和热处理原位反应工艺相结合的方法,将准1 mm的钒丝与灰铸铁进行复合,制成钒丝-灰铸铁复合预制体,并对其进行热处理,使钒丝中的钒原子与铸铁中的碳原子原位反应生成V8C7颗粒,制备出V8C7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用SEM、XRD对该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物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成的V8C7颗粒均匀分布于铁基体中,且生成物与基体有很好的冶金结合,反应区主要由α-Fe和V8C7颗粒组成;应用热力学原理对原位合成V8C7颗粒的反应机理进行分析,表明用此方法制备的V8C7增强相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
付永红叶芳霞许云华符道
关键词:原位反应
原位合成V_8C_7颗粒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
2012年
采用铸造-热处理复合工艺制备V8C7颗粒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试样,并用SEM、XRD等方法,观察分析了其组织形貌,用TUKON2100型显微硬度计测量了其硬度,用ML-100磨料磨损试验机进行了不同载荷下的磨损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V8C7颗粒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试样的最大显微硬度是2333HV0.05;在室温条件下,当载荷为15N时,其平均耐磨性约是灰铸铁的13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铁基体的耐磨性能。
韩勇孙长飞许云华徐英鸽王亮亮胡珊珊
关键词:原位合成显微硬度耐磨性
钨丝与灰铸铁原位反应的研究
2010年
对铸态和热处理态下的钨丝增强灰口铸铁基复合材料进行研究,用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微观硬度和干式销盘磨损测试等手段对复合区微观组织结构及相组成进行观察及分析。结果表明,在1150℃时,将铸态复合试样进一步热处理,可原位合成W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并随着热处理时间的延长,反应继续深入;钨丝和灰口铸铁中的石墨相原位合成WC颗粒,复合区硬度较基体有显著提高;相对于铸铁标准试样,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有很大提高。
吴天栋许云华牛立斌王建斌
关键词:钨丝原位反应
原位合成碳化钛颗粒束增强铸铁基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被引量:11
2013年
采用丝材复合-原位反应方式在球墨铸铁中原位生成了一种碳化钛颗粒束增强体,制备出颗粒束增强铸铁基整体复合材料。使用XRD、SEM(带EDS)、两体磨损试验机对复合材料的矿物组成、宏观和微观结构、化学成分分布以及耐磨特性进行了观察和测试。结果表明:在1138℃保温12 h,钛丝完全反应,原位生成碳化钛颗粒束,并且分布均匀。对单根丝区域的成分分析和形貌观察结果表明颗粒束中碳化钛呈现出3种形态:均匀分散的碳化钛小颗粒、长条状碳化钛颗粒和碳化钛颗粒聚合相。两体磨料磨损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是铸铁标准试样的4倍以上。
王亮亮钟黎声叶芳霞陈哲贾昭
关键词:碳化钛耐磨性
(Cr,Fe)_7C_3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耐磨性
2013年
为了获得耐磨性较好且呈规律分布的碳化铬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采用铸渗-热处理法将纯铬丝与白口铸铁进行原位反应,制备了(Fe,Cr)7C3颗粒束增强铁基复合材料。采用XRD和SEM对不同保温时间所得复合材料进行物相分析和微观组织观察,同时测试了其硬度及相对耐磨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颗粒束内的主要物相组成为α-Fe,γ-Fe和(Fe,Cr)7C3,且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Fe,Cr)7C3颗粒束的面积逐渐增大,束内组织形态由共晶向亚共晶转变;复合材料具有高硬度和优良的耐磨性。
田景来叶芳霞王亮亮钟黎声许云华
关键词:原位反应耐磨性
碳化钽颗粒原位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利用铸造-热处理工艺原位反应生成了碳化钽颗粒增强铁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应用DSC、SEM和XRD等检测手段对该复合材料的反应温度、宏观组织、微观组织、矿物组成和微观硬度进行了确定和分析,并分析了该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在1160℃保温1 h原位生成了碳化钽颗粒增强铁基表面复合材料,其表面梯度大致分为三层,分别是碳化钽纳米层、碳化钽微米层及碳化钽分散层;显微硬度值达到灰口铸铁的5.5~7.0倍,最大值为2123 HV0.02。初步机理分析认为,钽与碳之间的原位反应过程经过了溶解-扩散-原位反应-再扩散的过程。
薛培婧许云华钟黎声
关键词:原位合成金属基复合材料碳化钽
不同载荷下碳化钽/灰铸铁表面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及机理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节省资源,降低成本并制备具有优异摩擦磨损性能的碳化物表面复合材料,采用原位反应方法制备了碳化钽/灰口铁(TaC/Fe)表面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镜(SEM)和磨损试验分析了其组织结构,重点研究了增强相颗粒TaC的形貌特征与分布特点,同时研究了该复合材料与45钢配副时的摩擦磨损特性,并分析了载荷对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影响,分析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TaC/Fe复合材料增强层分为2层,组织结构均匀,表现出较典型的梯度复合特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随载荷的增加逐渐降低,下降趋势逐渐变缓;复合材料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加而下降,总体磨损量较小;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包括黏着磨损、磨粒磨损、疲劳磨损、硬质颗粒的脆性断裂和剥落。
薛培婧钟黎声赵娜娜王亮亮
关键词:原位反应表面复合材料碳化钽
TiC/Fe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微区组织及陶瓷层磨损性能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灰铸铁(HT300)与厚度为0.25 mm的钛板,通过浇注法使得灰铸铁与钛板紧密结合,在真空管式炉中1 138℃保温时间8 h后,等温处理并炉冷.通过观察,在基体表面原位生成了TiC颗粒增强铁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对梯度复合区进行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量以及磨损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iC颗粒增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大致分为三层,各层之间最大的区别是:生成的TiC颗粒的大小及形状不相同;从复合层(C区)到珠光体区显微硬度逐渐降低,显微硬度最大的区域出现在致密陶瓷层(C区).因此对TiC颗粒增强表面梯度复合材料致密陶瓷层进行了磨粒磨损试验,表明陶瓷层耐磨性比灰铸铁(HT300)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王亮亮许云华钟黎声王娟闫洪华
关键词:碳化钛颗粒显微硬度陶瓷层耐磨性
钽丝与铸铁原位反应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铸造复合热处理工艺,在一定温度下对钽丝和铸铁的浇铸复合试样进行不同时间的保温热处理,采用XRD和SEM分别对热处理后的试样进行物相分析和显微组织观察。结果表明,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反应区域逐渐增大,直至铸铁内的钽丝原位扩散反应完全,扩散区面积可达到钽丝横截面的6~8倍,生成了微米级的方形TaC颗粒,与基体冶金结合良好。
李成晨许云华王建斌
关键词:物相分析显微组织原位反应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