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DB2B0502)

作品数:4 被引量:51H指数:3
相关作者:夏江宝刘京涛王月海王群张静更多>>
相关机构:滨州学院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高校科研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黄河三角洲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酶活性
  • 2篇刺槐
  • 2篇刺槐林
  • 1篇性状
  • 1篇盐碱
  • 1篇盐碱地
  • 1篇养分
  • 1篇养分特征
  • 1篇造林
  • 1篇造林模式
  • 1篇植被
  • 1篇植被特征
  • 1篇湿地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机构

  • 3篇滨州学院
  • 2篇山东省林业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山东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夏江宝
  • 2篇王月海
  • 2篇刘京涛
  • 1篇王卫东
  • 1篇许景伟
  • 1篇张金池
  • 1篇任加云
  • 1篇陈印平
  • 1篇李传荣
  • 1篇张静
  • 1篇王群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山东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造林模式下的土壤碳氮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15年
为了探讨不同造林模式对土壤碳氮影响的生态效应,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白蜡+棉花(FC)、香花槐+棉花(RC)、竹柳+棉花(SC)、白蜡林(F)、竹柳林(S)等5种造林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各造林模式土壤的碳氮形态及分布特征,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经营改造和造林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的可溶性总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高于裸地,农林间作高于纯林,其中SC模式含量最高,其次为FC和RC模式,而F和S纯林模式较低;5种造林模式不同土层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0—20 cm高于20—40 cm。(2)农林间作模式0—40 cm土层的可溶性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平均含量均高于纯林模式,其中SC模式的含量最高。FC、SC和S纯林模式0—2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分别为其1.4、1.5和2.7倍;而RC模式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显著高于0—20 cm土层。(3)5种造林模式中,除F纯林土壤硝态氮低于裸地外,其他造林模式下的土壤各种氮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全氮和铵态氮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表明农林间作模式可显著提高重度退化刺槐林皆伐后土壤中有效态碳、氮含量,其中SC模式改良效果较好,而纯林模式较差。
夏江宝陈印平王贵霞任加云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造林模式
滨海盐碱湿地不同恢复区域的植被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湿地黄河堤坝两侧选择了3个不同恢复区域的植被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比较这3个区域植被分布的种类、特征、多样性和生物量等指标表明,充足的淡水(主要为黄河水)补给可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演替加快。
刘长宝王月海王卫东
关键词:滨海湿地植被特征物种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被引量:25
2012年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模式的改良土壤效果,以改造后的棉田、纯林(白蜡林)、农林间作(白蜡+棉花)、混交林(白蜡+刺槐)为研究对象,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不同改造模式下的土壤酶活性、养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4种改造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土壤剖面表层普遍高于20-40cm土层,农林间作与混交林在退化刺槐林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棉田属于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虽能暂时提高表层土壤的养分,但不利于土壤的持续利用。磷酸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及过氧化物酶和土壤养分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用来指示该区域不同改造模式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4种改造模式土壤酶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混交林、农林间作、纯林、棉田。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特征等改良土壤效应来看,混交林和农林间作改造模式较好,其次为纯林,棉田不宜作为长期营建方式。
王群夏江宝张金池张静刘京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刺槐林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不同改造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选取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的4种改造方式,即棉田、白蜡林、白蜡+刺槐(混交林)、白蜡+棉花(农林间作),以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地作为对照,对改造5a后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容重、孔隙度、盐碱状况及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4种改造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虽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排序均为:混交林>白蜡林>农林间作>棉田;混交林、农林间作、白蜡林、棉田改造方式下的磷酸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3.5,3.2,1.7,1.6倍。(2)改造林地的土壤容重、含盐量均表现降低趋势,其均值大小均表现为:混交林<农林间作<白蜡林<棉田,分别比对照下降14.5%,12.3%,9.0%,7.7%和35.3%,27.9%,13.2%,7.4%;总孔隙度表现为增大趋势,棉田、白蜡林改造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增碱负效应。(3)改造后土壤养分增加显著,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P,K总体表现为混交林改造方式下最高,农林间作高于白蜡林,棉田波动较大。混交林和农林间作改造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总体改善效果较好,建议作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主要改造方式进行推广。
夏江宝许景伟李传荣王月海刘京涛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刺槐林酶活性土壤理化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