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192)
- 作品数:8 被引量:20H指数:3
- 相关作者:曹谊林刘瑾春刘霞王健刘伟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新乡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组织工程化软骨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软骨分泌的可溶性因子是否能够单独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i cells,BMSCs)软骨分化.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猪BMSCs、猪关节软骨细胞以及皮肤成纤维细胞,以5.0×107/ml的细胞终浓度分别接种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A/PLA)支架,应用隔离池进行隔离共培养.以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与BMSCs-材料复合物隔离共培养为实验组,以皮肤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与BMSCs-材料复合物隔离共培养为对照组1,以单纯BMSCs-材料复合物为对照组2.各组标本均于体外培养8周后取材,通过大体观察,组织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RT-PCR等方法对新生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隔离共培养8周后,实验组软骨细胞材料-复合物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组织略有缩小,外观类似软骨组织,组织学检测见软骨陷窝样结构,SafraninO染色可见软骨特异性基质分泌,免疫组化显示有大量Ⅱ型胶原沉积,RT-PCR检测组织表达Ⅱ型胶原、Ⅸ型胶原、COMP、Sox9等软骨特异性基因,提示形成了较成熟软骨样组织;而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材料复合物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和未经任何诱导的BMSCs-材料复合物形成的组织淡黄色,明显缩小、变薄、质地较软,组织学检测均未形成软骨陷窝样结构,主要为纤维性成分,各种软骨特异性相关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软骨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能够单独诱导BMSCs软骨分化,可能是软骨细胞形成的微环境中发挥诱导作用的主要因素.
- 刘霞周广东刘伟曹谊林
-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细胞软骨形成
- 体外诱导BMSCs向软骨分化的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全面了解目前体外诱导BMSCs向软骨分化的方法,为软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软骨组织工程中诱导BMSCs向软骨分化的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目前BMSCs诱导成软骨方法主要是添加外源性生长因子,其中TGF-β家族被公认为最重要的诱导和调节因子。其他重要的诱导方法包括添加多种化学因子、物理因素、转基因技术和微环境诱导等方法,但这些方法仍存在诱导效率低、诱导效果不稳定的问题。结论诱导方法的进展促进了BMSCs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建立更高效、简便、安全的诱导方法仍是软骨组织工程领域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 刘瑾春刘霞曹谊林
-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BMSCS成软骨分化
- 以ITS为主要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对软骨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以ITS为主要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对软骨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方法培养猪耳软骨细胞,分为无血清组和含血清组,无血清组应用包含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ITS)、地塞米松及维生素C为主要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含血清组应用包含10%血清的常规培养基。观察平面和三维培养状态下无血清培养基对软骨细胞增殖、基质分泌和软骨表型维持的作用。结果平面培养条件下,无血清组的细胞增殖率出现下调,细胞表型不能维持。在三维培养情况下无血清组可以保持软骨细胞存活和软骨细胞的表型,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组织学染色结果与含血清组无明显差异,软骨特异基因ColⅡ、Aggrecan的表达与含血清组无明显差异,并能够形成较好的软骨样组织。结论以ITS、地塞米松及维生素C为主要成分的无血清培养基,在三维培养条件下能基本保持软骨细胞的存活和表型,可用于软骨细胞的体外三维培养。
- 刘瑾春康宁肖苒刘霞曹谊林
- 关键词:无血清培养基
- 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促进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作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胰岛素铁硒传递蛋白(ITS)对组织工程软骨形成的影响。方法第2代猪关节软骨细胞单层培养或离心形成细胞聚集体,根据培养液不同分为2组:常规培养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和ITS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体积分数1%ITS),噻唑蓝(MTT)法评估2组软骨细胞增殖;细胞聚集体培养1、2、3、4周后取材,比较2组细胞聚集体大体形态、湿质量、组织学、Ⅱ型胶原(Col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软骨特异基因表达。结果 MTT检测显示第5、6、7天ITS组光密度值显著高于常规培养组(P<0.01);ITS组软骨细胞聚集体体积在培养3周和4周时明显大于常规培养组;ITS组湿质量培养4周时为(7.91±1.49)mg,明显高于常规培养组的(5.37±1.31)mg(P<0.05)。ITS组细胞聚集体甲苯胺蓝染色和Col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显强于常规培养组;2组软骨特异基因SRY相关高迁移组盒子基因9、ColⅡ表达相当,ITS组Ⅹ型胶原表达减弱,核心蛋白和Ⅰ型胶原表达增强。结论 ITS通过促进软骨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分泌可更好地促进组织工程软骨形成。
- 刘瑾春康宁肖苒刘霞曹谊林
-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软骨细胞
- 应用细胞膜片复合硅胶管内支撑构建组织工程管状软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利用羊耳软骨细胞形成细胞膜片,构建无细胞支架组织工程管状软骨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羊耳软骨细胞至第2代,以2.0×10^6cells/mL的高密度,培养7d,形成直径为35mm的圆形细胞膜片,将细胞膜片均匀包裹于硅胶管,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周后取材检测。以大体观察、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形成的软骨进行评价。结果大体观察可见形成良好的管状软骨,HE染色见软骨陷窝形态规则,番红0染色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细胞膜片复合硅胶管内支撑的方法能形成管状软骨,为气管软骨的再造提供了新的方法。
- 王健刘霞肖苒曹谊林
- 关键词:气管软骨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在软骨细胞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IGFs),是机体生理情况下调控生长和发育的重要生长因子。IGFs在长骨发育,即软骨内化骨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IGF-I参与调节了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过程并进而参与了软骨组织稳态的保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s,IGFBPs)代表了一个能与IGF-I和IGF-2相结合的进化上保守的蛋白质家族,包括6个独立的家族成员IGFBP1、2、3、4、5、6,它们具有调控和储存转运IGFs的作用以及独立于IGFs的作用,在机体生长和发育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在软骨组织的发育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IGFs和IGFBPs对软骨细胞生长和发育的生理调节功能,从而为IGFs在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 刘瑾春刘霞曹谊林
- 关键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软骨组织工程
- 软骨细胞培养中细胞去分化和再分化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1年
- 软骨细胞是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一个重要来源,应用自体软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以成功修复大型哺乳动物关节承重面的缺损.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作为一种有效和成熟的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关节软骨缺损修复,但软骨组织中的软骨细胞数量较少,接种支架前需要进行足量的扩增才能满足修复缺损的要求.
- 刘瑾春刘霞曹谊林
- 关键词:软骨细胞培养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关节软骨缺损修复再分化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
- GFP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皮下注射后转归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C57BL/6-gfp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皮下注射后的转归。方法以GFP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培养收集第3代皮肤成纤维细胞,按细胞浓度20×10^6cells/mL注射到裸鼠头皮下.分别于细胞注射后1周、2周、3周、6周及12周,通过活体荧光检测仪、组织学观察、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及GFP蛋白的免疫组化来研究注射部位成纤维细胞的转归。结果GFP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皮下局部注射后2周内明显存在.3周后注射部位成纤维细胞明显减少.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12周后仅有少量细胞存活。结论单纯注射成纤维细胞并依赖其存活以达到除皱的效果是非常有限。
- 丁小邦王健曹谊林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皮肤成纤维细胞皮下注射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