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1108009)

作品数:22 被引量:135H指数:8
相关作者:牛安福张凌空闫伟邱泽华张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钻孔应变
  • 7篇地震
  • 7篇应变仪
  • 6篇体应变
  • 6篇钻孔应变仪
  • 6篇面应变
  • 4篇钻孔体应变
  • 2篇地震前
  • 2篇地震前兆
  • 2篇震前
  • 2篇台网
  • 2篇气压
  • 2篇前兆
  • 2篇钻孔
  • 2篇孔耦合
  • 2篇降雨
  • 2篇观测井
  • 2篇反演
  • 2篇采样
  • 2篇采样率

机构

  • 14篇中国地震台网...
  • 8篇中国地震局地...
  • 8篇中国地震局
  • 2篇山西省地震局
  • 2篇中国地震应急...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作者

  • 10篇牛安福
  • 8篇张凌空
  • 6篇邱泽华
  • 6篇闫伟
  • 3篇吴利军
  • 3篇刘琦
  • 3篇张晶
  • 2篇李宁
  • 2篇陆明勇
  • 2篇唐磊
  • 2篇马牧军
  • 2篇武艳强
  • 2篇郭燕平
  • 2篇李进武
  • 1篇刘希康
  • 1篇寇建新
  • 1篇吉平
  • 1篇黄宝森
  • 1篇周龙寿
  • 1篇李媛

传媒

  • 6篇大地测量与地...
  • 4篇地震学报
  • 4篇中国地震
  • 2篇地震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地壳构造与地...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井孔耦合系数的计算被引量:2
2015年
钻孔应变观测系统(岩石、膨胀水泥和应变仪钢筒)存在显著的井孔耦合效应,只有确定这一耦合系数,才能得到地壳岩石的真实应变值,从而实现不同测点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根据双衬套理论及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三维空间应力作用下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力学模型,并进一步推导各自井孔耦合系数计算式,发现两组系数与井孔的受力状况密切相关,分别与不同力源引起的应变信号相对应.亦即应力比(钻孔轴向应力与平面应力之比)不同,耦合系数也不一样,体应变随应力比的增大而下降,面应变则上升.本文结果还表明平面应力作用下的耦合系数与外加应力无关,只与观测系统本身有关,故数值保持恒定.此外,文中对其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体应变和面应变的井孔耦合系数均随岩石弹性模量和泊松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前者的幅度较大,井孔耦合材料水泥对二者影响均很小.
张凌空牛安福
关键词:体应变面应变
钻孔体应变与面应变观测井孔耦合系数的计算
<正>1.引言地壳岩石体应变与面应变测量,使用的主要工具分别是钻孔体应变仪和分量式应变仪,因观测原理相近二者又统称为钻孔应变仪。岩石、膨胀水泥和仪器钢筒组成了三层复合双衬套结构,由于应力集中和外加应力在各层介质中的连续传...
张凌空牛安福
文献传递
钻孔应变差应变耦合系数反演与有关机理的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反演分量式钻孔应变差应变耦合系数的方法,采用考虑方位角校正和相位滞后影响两种计算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大多数测站采用两种方法反演的耦合系数均比较相近,相位滞后、方位角校正以及拟合残差的结果相对稳定;但是有部分测站的差应变相位滞后偏离较大,从而导致采用两种方法反演的耦合系数差异较大。结合测站周边的构造分布,对可能导致该现象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
张晶刘琦
关键词:钻孔应变反演相位滞后
探头安装偏心对钻孔应变观测影响的分析
2016年
钻孔应变仪安装时出现的探头偏心现象会使观测数据质量受到影响.四分量钻孔应变仪设计独特,第一、三组元件观测值之和与第二、四组观测值之和相等,此为钻孔应变观测自洽.钻孔应变观测质量可由观测值能否自洽进行检测.本文将有限元数值计算和钻孔应变观测理论模型相结合,主要分析应变仪安装探头偏心是否造成观测数据不自洽,并讨论造成不自洽的原因.考虑仪器不同程度偏心,结果显示偏心引起观测数据不自洽,偏心尺度越大,不自洽越明显.本文也发现仪器不偏心时,耦合系数为常数,一旦仪器偏心,耦合系数随着元件方位角改变而变化,这与通常总将耦合系数看作常数是不一致的.而引起不自洽的原因是探头偏心导致耦合系数随着元件方位角发生改变.此外,耦合系数A,B和加载载荷无关.本文对偏心情形下的数据进行校正,通过校正去除了偏心对结果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钻孔应变观测相对标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李进武邱泽华
关键词:偏心数值模拟钻孔应变仪
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优化布设探讨被引量:4
2013年
依据跨断层流动形变测量规范,兼顾监测场地的可控性和均匀性、监测服务目的以及活动断裂的地震易发性等,探讨了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的优化布设。
陆明勇牛安福黄宝森刘天海马牧军寇建新于海生李宁张金城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映震效能断层活动优化布设
汶川地震前龙门山区域地壳密度动态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利用龙门山区域重力网经平差处理和去基准点干扰、去高程变化影响的1997—2007年11期重复重力观测数据,借助密度的三维反演方法,分析研究了龙门山地区地壳各深度的介质密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区域密度场的整体时空分布均表现出显著特征。从时间进程来看,震前10年的密度变化趋势呈现阶段性变化:密度变化平稳阶段—变化剧烈阶段(加速增加—缓慢减少)—变化缓慢减少阶段—密度变化缓慢增加阶段,密度变化程度由强到弱,表明大地震孕育达到了最后阶段;从空间分布来看,密度变化分布有分散—相对集中的趋势,震前地下密度场具有熵值减小的现象;密度变化剧烈的地方多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其以西的川西高原上。此外,随深度的增加,密度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通过比较分析,在汶川地震前密度变化对重力的影响远远超过高程变化对重力的影响。
李媛牛安福赵静刘希康
关键词:三维反演汶川8.0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
钻孔应变仪观测的面应变潮汐因子初步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钻孔应变仪直接观测的是筒壁的直径变化,并不是地壳应变.在进行潮汐分析时必须首先将观测值转换为应变值.基于2008年1月1日至2013年4月19日全国部分钻孔应变观测资料,选取应变差分值进行计算.我们首先对观测数据进行相对标定、绝对标定,反演得到地理坐标系下观测点的应变分量.采用球状径向不均匀弹性地球模型计算理论应变固体潮.最终运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面应变固体潮的M2波潮汐振幅因子.分析潮汐因子变化特征以及影响潮汐因子动态变化的因素,发现观测点的纬度和高程对潮汐因子的影响可以忽略,而围岩的性质对潮汐因子影响明显.
李进武邱泽华
关键词:钻孔应变仪潮汐因子面应变
两种应变仪的面应变观测资料的比对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对徐州地震台的YRY-4型分量式和TJ-2型体积式钻孔应变仪,2008—2010年的面应变原始观测曲线、年变曲线、降雨干扰曲线、气压影响曲线和固体潮汐观测结果进行了比对研究,并计算了各自的相关系数和影响系数,总结了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张凌空牛安福闫伟吴利军
关键词:面应变固体潮潮汐因子降雨量气压
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前后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时频特征分析被引量:28
2014年
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前,四川省姑咱台四分量钻孔应变仪再度记录到类似于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的高频应变畸变信号.为了对该畸变信号各频率成分的时频演化特征进行细致分析,讨论应变异常的可信度及其与芦山地震的相关性,本文利用S变换方法对应变数据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时频域中共出现两簇高能量异常,一簇开始于2012年10月并持续了约4个月,另一簇则开始于芦山MS7.0地震前数天.同时段远震的影响及施工干扰并不能构成该异常的主体,因此该异常可信度较高.异常中包含了周期由数分钟至数小时的信号成分,其中较短周期的信号成分震前出现较晚,震后衰减较快.震后异常信号的整体能量开始逐步衰减,异常信号成分减少,至2013年8月末应变观测记录已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整个应变异常显示的时频演化过程与芦山MS7.0地震具有较高相关性.
刘琦张晶池顺良闫伟
关键词:钻孔应变S变换地震前兆
雷暴产生的气压突变对体应变与同井水位干扰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4
2012年
对首都圈地区涞水台等Sacks体应变与同井水位数字化分钟值观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雷暴时段二者潮汐观测曲线会发生同步显著畸变异常。经小波分析、回归分析和功率谱分析,并与气压资料比对,证实这是由于雷暴引发了气压瞬间突变而产生的干扰,其幅值比背景值分别高近8倍和11倍,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雷雨季节的6~8月。进一步研究了周期气压波对体应变与井水位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并将雷暴日与无雷日气压对体应变和井水位的影响系数曲线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征。
张凌空吴利军杨颖
关键词:雷暴体应变井水位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